开分仅有5.9!不都吹它必爆的吗!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赴山海》可算是开分了。
豆瓣5.9分,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呢?
作为一部集结了穿书、系统、武侠元素的作品,《赴山海》改编自温瑞安被称作“无法超越的天书”的小说《神州奇侠》,从筹备阶段就因主创团队的再次合作引发各方期待。
只是随着剧情推进,这部曾被视为“新武侠爆款候选”的剧集,口碑与热度却一路下滑,网友的吐槽声不断。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部剧,先从它的故事说起。
《赴山海》的主角肖明明本是一名现实中被磨平棱角的网络武侠小说写手,日常酷爱武侠小说,却只能在文字世界里构建江湖。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尝试用新型写作AI对温瑞安的经典小说《神州奇侠》进行二创,可由于改编方向过于离谱,意外触发了系统Bug,就此穿越到了自己改写的小说世界里,还成为了书中的男主角萧秋水。
原著《神州奇侠》以南宋初年为背景,讲述萧秋水惨遭灭门后,在复仇之路上历经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代侠客的故事,内核是“以残酷江湖衬侠义之重”,江湖的险恶与无情,更凸显出萧秋水坚守道义的珍贵。
但肖明明穿越后的世界,早已不是原著的模样。
系统没有给他开“金手指”,反而设置了一堆通关难题。
刚成为萧秋水的他,武力值在家族中垫底,是名副其实的“废柴”,连捡个系统发放的福袋都能认错人。
他本以为能靠各种福袋加持顺利开挂、活到剧情大结局,却发现必须以原著的侠义内核为基础,完成“挑战未知故事走向、当上武林盟主”的主线任务,否则不仅无法离开系统,还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故事的推进围绕肖明明完成系统任务展开。
他要在这个被自己改写得面目全非的江湖里,重新理解“侠义”的含义,从最初只想躺平保命、依赖系统提示,慢慢学会面对江湖的刀光剑影。
剧中,肖明明需要应对家族内部的矛盾、江湖门派的纷争,还要处理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比如与李沉舟之间从争执到和解的过程,策划并执行营救李沉舟的行动,甚至要参与到关乎家国的大事中,比如营救吴将军,以及弄清楚假死计划的细节和虎符的来源。
这些情节在播出后被粉丝指出有部分主线戏份遭到删减,导致故事连贯性受损。
随着剧情发展,肖明明逐渐意识到,这个江湖并非他笔下可以随意修改的文字,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与情感,江湖的残酷也远超他的想象。
他曾对古早武侠里“普通人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成长”的设定不屑一顾,觉得当下观众更爱“开挂爽文”,可亲身经历过生死考验、见证过兄弟为情义赴死、目睹过弱者在江湖中挣扎后,他开始明白原著中“侠义”的重量。
剧中,成毅一人分饰三角,除了现实中的肖明明、书中的萧秋水,还有一个尚未完全登场的反派人设,这一设定本为剧情增加了更多悬念,也为演员提供了突破舒适区的机会,只是从已播出的内容来看,角色切换的层次感并未完全展现出来。
在情节高潮部分,大结局的萧开雁与萧秋水大战本应是全剧的高光时刻。
作为武侠剧的核心看点之一,这场打斗承载着人物关系的爆发与剧情的收尾,尤其是“忘情天书”对萧秋水功力的影响,本可成为推动战斗走向、凸显角色成长的关键线索。
但剧集呈现时,却将这一重要设定一笔带过,打斗场面更像是“走过场”。
滥用慢镜头让武打的张力荡然无存,原本该有的江湖厮杀感被磨成了“动作慢放教学”,既没有展现出“武”的精彩,也没能通过“武”来凸显“人”的成长与转变,让期待已久的观众倍感失望。
聊完了剧情,我们不妨跳出故事本身,看看这部剧为何会从“高开”走向“低走”。
作为一部打着“武侠”标签的作品,《赴山海》首先在“武”与“侠”的核心上出现了偏差。
武侠剧的“武”,不仅是视觉上的动作展示,更要为“人”服务,通过打斗展现角色的性格、处境与成长,《莲花楼》就做到了这一点,可《赴山海》却丢失了“以武显人”的内核。
剧中的打戏虽然用了升格、慢镜、拉远景等炫技手法,运镜看似行云流水,却忽略了打斗与剧情、人物的关联,更像是为了“炫技”而“炫技”,失去了江湖该有的热血与张力。
而“侠”作为武侠的灵魂,在剧中也被稀释。
原著里的“侠义”是萧秋水在背叛中坚守的底线,是在残酷江湖里宁折不屈的信念,可《赴山海》用“穿书”设定制造了“离间效应”。
肖明明作为穿越者,最初总带着“玩家”心态看待这个世界,江湖的残酷、角色的生死在他眼中更像是“系统任务”的一部分,观众也因此难以代入情感,即便看到再多背叛与牺牲,也难免有“置身事外”之感。
本该厚重的“侠义”,变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再说说剧集的“创新”尝试。
《赴山海》想走“经典武侠+网文元素”的路线,加入“穿书”“系统”设定本是不错的思路,近年来这类元素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要么靠主角的“话痨吐槽”成为观众嘴替,要么靠“反套路人设”制造爽感,要么靠“躺平心态”贴近现代打工人。
可这部剧却没能抓住这些元素的精髓:肖明明的现代视角没有形成对传统武侠的解构与碰撞,既没有“吐槽”的幽默,也没有“解构套路”的新意,反而更像“解说员”,说的都是观众早已知道的剧情。
系统任务的推进缺乏“爽感”,主角成长线模糊,前几集看完,既没感受到江湖的精彩,也没对角色产生好感,只剩“无聊”。
演员的表现也成为争议焦点。
成毅本身是温吞慢热的性格,却要演绎肖明明这样带有“快嘴话痨”属性的角色,只能走冷幽默路线,偶尔抛金句的效果却显得生硬,像“逼老实人营业”,缺乏自然的喜剧感。
更受诟病的是台词与表情问题。
台词黏糊、气虚、重音错误,甚至出现“无字幕听不懂”的情况。
表情管理单一,无论是“穿越后的惊讶”“找到福袋的惊喜”,还是“再见去世母亲的喜极而泣”,都难以让人感受到对应的情绪,网友调侃“面部表情基本为零”。
这些问题在高关注度下被无限放大,进一步拉低了观众的观感。
除此之外,剧集的制作细节也存在漏洞。
播出后,穿帮镜头被网友做成集锦。
古代侠客手拿现代剧本、脚踩洞洞鞋的画面屡见不鲜。
部分情节被删减导致逻辑不连贯,粉丝后援会甚至发文要求剧方重新剪辑。
音轨替换、画面质感不稳定等问题也频繁出现,这些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制作的“敷衍”。
《赴山海》的“高开低走”,其实折射出当下武侠剧创作的一些困境:越来越多的作品依赖流量、IP与“热门元素”,却忽略了“内容为王”的根本。
它有《莲花楼》的长尾效应加持,有成毅这样的顶流主演,有温瑞安经典IP的底子,投资不小、关注度不低,可最终还是输在了“诚意”与“内核”上。
就像剧中肖明明最初误以为“开挂”能解决一切,却最终明白“侠义”需要亲身践行一样,影视创作也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