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K字签证,印度三哥即将涌入吃绝户?

500

  中国传统上是人口流出大国,海外华人与中国人数量,与另一人口输出大国印度旗鼓相当。但国务院10月1日实施的“K字签证”新政策,颠覆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原来中国也要吸引国际人才了,中国要转型成移民输入国了吗?

  K字签证不仅引起国内热议,也引来国外媒体兴趣,印度报道了《用来抗衡美国H-1B签的中国K字签证》和《为何中国K字签证是对特朗普H-1B签证战的回应》,“中国K签条件”“巴基斯坦人申请中国K签”等条目成了热搜。

  签证新政会不会导致印度人蜂拥而入?K字签证门槛高不高,会不会导致“钻空子”?国内已经非常卷了,如何看待吸引外国人才?作为国际移民法的研究者,笔者结合移民政策、访谈、工作经验和统计数据来分析这些问题。

  虽感兴趣,但不重要

  目前,K签证政策距今已公布近2个月了。2025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第814号令,正式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条例》,规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将推出专为外国年轻科技人才设计的新K签证,包括新增第六条,及关于申请要求的第七条。本次修订前,2013年的《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条例》已承认12类普通签证,涵盖工作(Z签证)、学习(X签证)、商务(M签证)和家庭团聚(Q签证)等。

  K签证究竟是不是网上所言,让印度人蠢蠢欲动?笔者采访了三位在华的南亚裔外国人,分别来自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三人都拥有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博士学位,在华从事博士后或科研工作。

  “相比美国苛刻的签证,便捷的签证政策的确更具吸引力”,来自印度的库马尔(Kumar,化名)告诉我。库马尔凭优秀的科研能力,已获多所香港和内地科研机构Offer,并拿到一所加拿大大学教职,但仍在美国签证上碰壁:“我曾为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而申请美国B-1商务签,被拒签了。”

500

  美国H1-B工作签样例

  图:Boundless

  美国商务签被拒还不算什么,更苛刻的H-1B工作签还有抽签制,每年只有85000名额,特朗普又要求申请者缴纳10万美元费用,对很多人“劝退”,印度去年曾是H-1B签证最大获签者,占获签者的71%。

  但中国K签证并未引起库马尔太多关注:“K字签条件非常模糊,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申请,去哪申请,什么要求,一概不知。”

500

  中国Z工作签

500

  中国工作许可

  国务院第814号令关于K签证的申请条件,十分笼统模糊,“K签证申请人必须符合中国有关部门规定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和要求,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文件。”但哪个主管部门是有关的?条件和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材料算证明材料?都未明确。在外交部发布的四部门答记者问中也提出“具体条件和要求将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网站公布”这样的笼统说法。

  在关于该政策的英文版中,有了稍具体的要求:“将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时间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持有人可从事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交流,及相关创业和商业活动。K签证申请需特定年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不需要中国国内雇主或实体发出邀请,申请流程也将更加简化。”

500

  国务院官网英文版

  次数多少,有效期多久,年龄规定是什么?“只有概念,实际无法操作,所以对我没那么重要”,巴基斯坦的Abbas(化名)说,他在中国读博时有X学生签,现在也有Z工作签,所以K签无论有或没有,对他都没什么影响。

  “即便有了K签证,若没工作、没收入,只是待在这里,也需付出高额成本,吃住行都是花销”,孟加拉的Imran (化名)对我说,他觉得K签证不必然带来工作机会,也可能变成旅游般的纯消费,因为持有人从事的只是“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交流,及相关创业和商业活动”,他认为:“除非专业过硬、技能紧缺才能找到工作,否则到期也得离开。”

  门槛过低?动态中的移民政策

  关于K签证的国务院第814号令,是我国在移民管理政策和法案上的又一举措。自1986年发布《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后,还经历了1994年、2010年、2013年三次修订;2020年,《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实施;2023年起,中国增加单边免签或互免,到2025年已与75个国家签订协议;2024年对大部分欧洲国家、日韩、美加澳新、南美、海湾中东国家实行过境免签240小时;2025年上半年,外国公民往返中国次数增长30.2%,免签入境增长53.9%。

  虽然K签证引起热议,但这些移民管理措施的出台,还是给出一个信号:作为传统劳务输出大国的中国,正在迎来重要转折,在全球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中国正在从单一劳动力和资源供给乙方,变成掌握生产资料、资本和技术的甲方,无疑是国力提升和经济实力的表现。K字签证也有一定象征意义,在美国提高外国人才壁垒时,中国正在降低壁垒,欢迎全球人才,在全球经济中具有竞争力。

  目前关于K签证申请“门槛过低”的说法,还有待观望。

  首先,目前出台的文件尚未明确关于申请更具体的条件,更多是关于原则框架的初步探索,例如“境内外知名高校”还没明确是哪些高校,对年龄经验也未详细规定,活动内容是泛化的交流、创业和商业,更多政策还要待驻外使领馆发布,因此说它“门槛过低”为时尚早。

500

  加拿大移民法通过打分制判断申请者条件是否满足

500

  新加坡逐年提高工作签的最低工资要求

  图:CNA

  其次,门槛过低,是建立在与较成熟移民国家的比较上,在移民情况、经济水平和政策发展阶段上,中国与这些国家起点不同,阶段不同,所以没有可比性,也不能照搬照抄。

  例如美国H1-B签有抽签制,加拿大有打分累计制,德国要求语言等级,新加坡工作签直接与收入水平挂钩,这些详细措施是这些国家多年实践、根据具体情况和国情逐步细化的,并非一蹴而就。

  例如美国H1-B签证源于1952年《移民与国家法案》,经多次修订至今已70多年;与美国几乎同步的欧盟,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是移民政策开端,申请要求是70年来多次修正的结果。

  再次,“门槛过低”的K签证是否会导致“钻空子”,关键不在申请者,而在审批主管部门。材料造假、偷渡、移民欺诈不仅是各国移民局和执法机关的审查重点,在国际上也形成国与国之间、区域间和国际组织间信息共享与通力合作,“钻空子”并非易事。

  最后,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哪怕是满足了“高门槛”签证的所有条件,也不能保证申请者可获批签证或顺利入境。因为对签证的核准,由审批部门裁量决定,受经济、双边外交关系、政治环境和政策变化等多种不定因素影响,入境通常由边境和海关把控,对大部分国家,移民政策都是个高度动态、没有绝对标准的领域。

  不必担心成为移民国家

  但亟需有效移民管理

  虽然在引进国际人才和出入境上愈加开放,但因此认为中国也会转型为“移民国家”是不切实际的,与其陷入“五胡乱华”的臆想,不如看直观的人口统计与数据

  净移民率(Net Migration Rate)是国际移民组织(IOM)用于统计一国人口跨境增长与流失的工具,即每1000人中,入境移民数量减去出国定居者数量。据国际劳工组织(ILO)2024年统计,以2024年中旬为节点,在华定居的外国人总量160万,而出国定居的中国公民1170万,2023年中国净移民率-0.4(负0.4)。作为单一民族的东亚国家,与中国情况相似的韩国,净移民率是1.7,日本是1.4,在移民大国(通常是西方发达国家)净移民率在4-10之间,所以中国目前仍是人口跨境净流失国。

500

  2022年国际移民劳工区域分布图

  图:IOM GMDAC 2025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22年全球移民劳工的流入地中,东亚是全球倒数第二的地区,外国劳工数量占全球总量3.7%,仅比北非稍多,不及东南亚(8.3%)、南亚(4.2%)和拉美(4.7%),劳工主要流向地是北美(22.6%)、欧洲(23.3%)和海湾阿拉伯国家(13.5%)。

  中国境内外国定居者总数量也不算多,据联合国人口局(UN DESA)统计,2024年中国境内居留外国人总数160万,可以说是东亚较先进经济体中最少的,不及韩国180万,日本340万,新加坡280万,泰国320万,马来西亚380万。全世界最多的是美国5240万,德国1680万,沙特1370万,英国1180万,法国920万。

500

  外国定居者占中国总人口比就更低了:中国2024年,外国人在总人口比例仅0.1%,甚至不及印度0.3%,韩国的外国人比是3.5%,日本2.8%,泰国4.4%,马来西亚10.7%,移民国家中新加坡是48.7%,美国15.2%,加拿大22.2%,英国17.1%,德国19.8%,澳大利亚30%。移民比例最高的是中东海湾国家,在45-75%之间,全球最高的卡塔尔是76.6%,。

500

  虽然中国也开始逐步输入外国人,但现在仍是传统移民输出大国,2024年出国定居的中国人数量1170万,排世界第二,世界第一的印度输出移民1850万,第三是墨西哥1160万,第四是乌克兰980万,第五是俄罗斯910万。

500

  全球前五位移民输出国家,中国世界第二

  图:IOM

  从中国极低的外国人比例和人口跨境流失情况看,结合目前尚处初期的签证政策,中国在短期内并不会引来大量的、高比例外国人就业,成为“移民国家”更不可能,与有几百年传统的西方移民国家或有殖民主义历史的欧洲,有本质区别。

  但对已改革开放47年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劳动力全球化要素配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资本和全球化经济本质决定的。欧洲1951年开始实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自由流通,美国甚至更早,今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走到开放劳动力、吸引全球人才这一步,几乎是必然,也晚于欧美70多年。

  劳动力移民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劳动力流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移民造成的社会效应却是不确定、不易估计的,这也是引起热议、甚至全球争议的焦点。受益于自由劳动力而上升的经济,能否惠及百姓民生,是问题所在。移民往往容易被矛头对准,成为众矢之的,但他们也往往是最无辜脆弱的群体,问题的本质,还在移民管理与治理,当下亟需有效的政策方向和负责的监管治理。毕竟,走在中国前面70多年的欧美,如今因移民问题而在各国引发的闹剧,已提供了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

  1.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technology/tech-news/k-visa-what-is-chinas-rival-to-americas-h-1b-visa/articleshow/124211496.cms

  2.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explained/explained-global/k-visa-china-answer-donald-trump-war-h-1b-10268225/

  3.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2246/202508/content_7038017.html

  4. 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2246/202508/content_7038017.html

  5.https://www.mfa.gov.cn/wjbxw_new/202508/t20250814_11690096.shtml

  6.https://english.www.gov.cn/policies/latestreleases/202508/14/content_WS689dd0d3c6d0868f4e8f4d1e.html

  7.https://english.www.gov.cn/policies/latestreleases/202508/14/content_WS689dd0d3c6d0868f4e8f4d1e.html

  8. http://s.nia.gov.cn/mps/zcjd/202506/t20250550_1010.html

  9. https://www.migrationdataportal.org/international-data?t=2023&i=netmigrate

  10. Total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at mid-year 2024(What is this?)

  Source:UN DESA, 2025(Citation),Data provider update: 2027, 11.https://www.migrationdataportal.org/international-data?i=stock_abs_&t=2024

  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as a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t mid-year 2024(What is this?)

  Source:UN DESA, 2025(Citation)

  Data provider update: 2027,https://www.migrationdataportal.org/international-data?i=stock_perc_&t=2024#

  12. Source:UN DESA, 2025,Latest data uploaded: 30 January 2025,Data provider update: 2027 https://www.migrationdataportal.org/international-data?i=stock_abs_origin&t=2024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