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突然“刹车”,巨子生物为啥卖不动了?
作为国内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领军企业,巨子生物一度被誉为“生物科技护肤的国货之光”。然而,就是这家曾被资本热捧、业绩连年高增的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突然踩下了增速刹车。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巨子生物营收31.13亿元,同比增长22.5%;净利润11.82亿元,同比增长20.2%。看似双位数增长,对比去年同期的营收增速58%、利润增速47%,今年增速近乎腰斩。
一纸财报,揭开了“专业皮肤护理”赛道隐形冠军的成长烦恼。这家由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与丈夫严建亚创立的公司,凭借全球领先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一度被封为“国货之光”,股价自上市以来一路攀升。但如今,光环之下,裂痕渐显。
市场不禁要问:技术壁垒如此之高的巨子生物,为何增长突然失速?是行业周期使然,还是其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硬伤”?
增速“刹车”:偶然还是必然?
巨子生物将此次增速放缓,部分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消费疲软,以及医美监管政策收紧对“械字号”产品市场造成的短期冲击。这固然是事实,但若将问题全部推给外部环境,则未免有失偏颇。增速骤降的背后,是巨子生物自身结构性问题的集中暴露。
首先,产品单一化风险凸显。过度依赖“可复美”等少数品牌,使得公司业绩与功效性护肤赛道的景气度高度绑定。一旦该赛道竞争加剧或需求饱和,增长引擎便即刻乏力。反观华熙生物,其四大护肤品牌矩阵有效分散了风险,2025年上半年在整体消费承压背景下,仍保持了超过30%的收入增长。
其次,渠道变革反应迟缓。巨子生物的传统优势渠道在线下,尤其是医院、药房和医美机构。这类“专业渠道”壁垒高,但增长天花板也肉眼可见。而在线上,特别是抖音、快手等新兴内容电商平台,巨子生物的声量与玩法,明显落后于华熙生物、贝泰妮(薇诺娜母公司)等对手。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巨子生物线上渠道收入占比约为55%,而华熙生物已超过70%,贝泰妮更是高达80%以上。在流量成本高企的今天,巨子生物未能像对手一样,通过内容种草、直播带货等新形式高效触达年轻消费者,导致获客成本攀升,增长自然吃力。
再者,营销“硬伤”难解。巨子生物的营销策略,长期带有浓厚的“学术推广”色彩,强调技术背书和专业认证。这在对价格不敏感的专业用户群体中有效,但在大众市场,却显得“高冷”且“不接地气”。其销售费用率虽逐年提升(2025年上半年约32%),但效果远不及华熙生物等对手。华熙生物通过与头部主播深度绑定、大规模投放KOL、打造爆款单品等组合拳,成功将技术术语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的“补水”、“抗衰”等卖点,品牌热度持续高涨。
接班与转型的双重压力
2024年以来不断有消息传出范代娣教授正逐步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年轻一代开始接手核心业务。这意味着巨子生物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也就是“后范代娣时代”,公司面临着权力交接和战略调整的双重挑战。
新一代管理层接手的战场,比之前更加复杂。他们一方面要守住父辈凭借技术打下的江山,持续保持研发上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还必须弥补公司在市场端的短板,推动一场深入的市场化转型。
从最近的一些动作来看,巨子生物确实在尝试改变。比如加大在社交媒体上的广告投放,尝试与更受年轻人欢迎的IP进行联名合作,推出更多面向日常护肤的“妆字号”产品线。公司还提出要推进“胶原蛋白+”战略,探索胶原蛋白在功能性食品、口腔护理等新领域的应用。
不过,目前这些转型尝试看起来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新品牌推出速度不快,市场反响也有限;“胶原蛋白+”的故事虽然好听,但要实现规模化营收还需要时间。最关键的问题是,巨子生物似乎还没找到一种既能保持专业形象、又能和大众市场有效沟通的品牌语言。它的营销常常在高冷的专家形象和略显生硬的追潮流之间摇摆,效果大打折扣。
巨子生物最大的底气,还是来自它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专利。这些专利确实为公司筑起了一道护城河。但市场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技术壁垒不是永久性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竞争激烈、模仿和超越层出不穷的市场。
华熙生物、锦波生物等竞争对手正在胶原蛋白领域加速研发、加大投入。比如华熙生物通过收购益而康生物进入胶原蛋白赛道,并宣布已实现技术突破。虽然短期内巨子生物的技术优势还难以被超越,但领先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这也意味着,巨子生物过去“躺着赚钱”的日子可能快要结束了。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技术的较量,而是品牌、渠道、产品创新速度以及生态协同能力的综合比拼。而在这些方面,目前的巨子生物还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巨子生物该如何破局?
巨子生物不能继续躺在“重组胶原蛋白”的专利上吃老本。若不能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极易陷入“高毛利、低增长”的盈利陷阱。首当其冲的是品牌老化问题:虽然产品单价上去了,但不少消费者仍认为“巨子生物≈医美敷料”,大众市场认知不足。其次,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中高端功效护肤市场:华熙生物、修丽可、雅漾等国内外品牌均在推出成分更复合、体验更高级的产品,不断挤压巨子生物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原料成本波动、监管政策趋严等外部因素,盈利稳定性面临考验。
在此背景下,巨子生物必须尽快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一方面,继续深化技术研发是一条必经之路。公司近年来推动“胶原蛋白+”战略,拓展胶原蛋白在口腔、骨骼、生殖等领域的应用,试图从护肤走向大健康。这条路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若能突破,将极大拓宽天花板。另一方面,必须加速品牌年轻化和场景多元化。例如推出更轻量化、日常化的护肤产品线,切入精华、防晒、底妆等高频品类;或通过子品牌布局大众市场、男士护肤、油皮专属等新赛道,避免在修复类产品上内卷。
当前中国功能性护肤市场虽仍具潜力,但消费者日趋理性、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洗牌不可避免。唯有那些技术能打、品牌会说话、渠道能协同、用户能共鸣的企业,才能持续领跑。美妆行业的竞争,从来不只是成分之战,更是心智之战、效率之战、生态之战。
结语:
当下的巨子生物,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过去赖以成功的“技术孤岛”路径,另一边是充满不确定性但空间更大的“生态开放”之路。选择前者,或许能维持一时的高毛利,但增长天花板将越来越低;选择后者,虽挑战巨大,却是通往下一轮增长的必经之门。
范代娣教授用二十年时间,为中国打造了一张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闪亮的“胶原蛋白”名片。如今,接班人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张技术名片,转化为一个真正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国民健康消费品牌。
没有企业能靠单一优势长青。巨子生物不缺技术、不缺资金、更不缺品牌声誉,它缺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从一家优秀的“研发公司”,进化成一家卓越的“用户公司”。 这条路注定艰难,但唯有如此,它才能穿越周期,从“胶原蛋白之王”蜕变为真正的“健康产业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