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紧拥三星、高通,“中国OpenAI”能否率先闯关
巅峰时,它们估值数百亿,是天之骄子和资本宠儿;两年后,裁员、亏损等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AI六小虎”的集体坠落,并非一个平滑的滑坡,而是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与商业现实的残酷拷问。这个系列,我们将回溯那段激荡的岁月,剖析昔日独角兽光环之下被忽视的裂痕,探寻它们在十字路口的挣扎与抉择。
文源:源媒汇作者:谢海栋
编辑:苏淮
热钱依旧向AI市场涌入。
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期间,全球对AI初创企业的投资远超2024年同期,其中仅一季度便吸引资金600亿-730亿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总额的一半,同比增长超100%。
图片来源:Dealroom | 2024年全球AI投资情况
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AI领域进军,尤其是那些被视为有望胜出的头部企业,正在成为机构重点押注的对象。而被誉为“中国OpenAI”的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谱”),便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天眼查显示,截至7月2日,2025年以来智谱已完成五轮融资,融资金额超30亿元(人民币,如无特殊注明,下同),半年时间接连拿下珠海、成都、杭州、北京和上海五个城市的国资投资,估值达到400亿元。
资本的热捧,把智谱抬到了IPO的关口。数月前,智谱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辅导机构,计划于2025年10月完成辅导计划,进行考核评估,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的准备工作。
这也是国内首家启动IPO辅导流程的大模型创业企业。
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市场却传出智谱多位核心高管出走的消息。一边是资本盛宴,一边是人事震荡,处在冰与火的交汇点,智谱命运的齿轮已悄然被拨动。
01
清华系崛起
智谱的崛起路径,是中国AI创业风暴的典型缩影。
这家中国大模型企业的起源可追溯到2006年,当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KEG)发布了一款名为AMiner的科研情报挖掘产品。该项目由智谱创始人之一的唐杰带队主持研发。
2018年,OpenAI发布第一代GPT,引发全球关注。彼时,清华大学的一些AI新芽,也正在冒出土壤,其中便有“人工智能源头”寓意的智源研究所。如今的不少AI大佬,早年都曾在此从事相关研究,譬如月之暗面的杨植麟、面壁的刘知远以及唐杰。
另一个就是源自AMiner的智谱。2019年6月,唐杰团队把AMiner的核心技术从KEG实验室剥离出来,并与张鹏、刘德兵、王绍兰等KEG实验室的成员,一同成立智谱。而“同根生”的智源,日后也被作为智谱最重要的伙伴协同发展。
由高校实验室走向市场,这群清华系精英带着技术、团队和客户直接启动,从第一天开始就有收入。
2020年,OpenAI发布GPT-3大语言模型,激发了智谱的斗志——在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际,团队决定全力投入大模型开发。2022年8月,由智谱联合清华大学打造的GLM-130B正式诞生。
这赢得了资本的青睐。天眼查显示,2019年至今,智谱已完成1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已超百亿。其中,投资方不乏小米集团、蚂蚁集团、美团、顺为资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等互联网大厂、地方国资、产业基金以及知名投资机构。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短短数年,智谱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本宠儿,并与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阶跃星辰和零一万物被称为“AI六小虎”。
资本加持下,智谱积极拓展产业合作版图。2024年10月,智谱推出首个Agent产品AutoGLM。基于该款产品,智谱与三星在AI手机领域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并将Agent体验带到三星手机Galaxy S25系列上。
不久,三星劲敌苹果也传出已与阿里巴巴集团展开合作,在中国推出人工智能(AI)功能。
AI正在成为智能手机决胜未来的关键。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搭载生成式AI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突破3.7亿部,占据整体市场的30%。也就是说,智谱或将成为三星抢占未来市场份额的关键。
与此同时,高通也宣布与智谱合作,为骁龙8至尊版适配优化GLM-4V端侧视觉大模型,支持多模态交互方式。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获取穿搭建议,利用视觉信息实现智能导航,通过车内摄像头识别遗留物品。
这些合作,展现了智谱大模型从云端向端侧延伸的战略布局。通过与国际头部硬件厂商合作,智谱正将其技术渗透到更多用户场景中,扩大生态影响力。
02
人事动荡阴影
然而,光环之下,智谱的软肋也逐渐显露。
2025年7月初,据职场Bonus消息,智谱智能终端行业部总经理何国帅将要离职,“目前在走离职相关手续”。离开后,何国帅将作为联创加入智谱前COO张帆的创业公司,负责商业化相关工作。
何国帅并非普通管理人员。其2023年7月加入智谱,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倒数第一的华南业绩做到全国榜首,带领的团队长期保持销冠地位。这样的商业化猛将离职,对智谱的销售体系无疑是一大重创。
何国帅的离职不是孤立事件。据市场消息,自2025年以来,智谱的首席战略官张阔、副总裁曲滕、应用AI与合作副总裁李惠子以及COO张帆相继离职。这些高管均深度参与公司各项核心业务,如资本、运营、商业化等。其中张阔、曲滕离职前,曾帮智谱完成了30亿元融资。
这也引发了市场对智谱是否正面临内部人才分裂的担忧。针对多位高管离职一事,源媒汇日前发函向智谱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频繁人事变动背后,更像是智谱内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尤其是原COO张帆离职后,其负责的B端业务团队被并入张鹏领导的G端业务团队。表面上是团队整合,实质或是资源向G端倾斜的战略选择。
调整前,在智谱内部,张鹏与张帆各司其职,张鹏主攻to G业务,张帆则深耕to B市场。
有报道称,张鹏麾下的G端业务,细分为政府、军工、国央企、金融等多个核心分支;张帆所负责的B端业务,则铺设了两条战线:一条是行业线,涵盖金融、制造、互娱、教育等五大关键行业;另一条则是城市线,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北区、东区、南区和西南区。
表面看,to B业务的版图似乎更为广阔,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市场消息称,张帆团队的50人负责B端业务,张鹏团队的20人负责G端业务。然而,整个B端团队的业绩表现,却远不及规模更小的G端团队。智谱的商业化收入中,G端收入已远超过B端收入。
前述调整反映了智谱更深远的布局——将其核心B端伙伴关联的G端业务一并纳入体系。当企业客户同时与多家国资客户合作时,唯有整合B端与G端能力,才能实现协同推进。
03
商业模式转型
组织架构的调整仅是智谱“瘦身”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商业模式转型。
此前,智谱的业务主要靠开API收取费用+云端私有化部署+本地化部署。那么成效如何?
据智谱此前披露的商业化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收入较2023增长超100%,MaaS平台的API年收同比增长超30倍。其中,公司大模型产品智谱清言开通付费不到半年,预期年收入超千万元,拥有超2500万用户。
图片来源:智谱微信公众号
不过,据财经杂志报道,一位知情投资人透露,智谱2024年收入约2亿元,亏损约20亿元。以此推算,公司亏损率达到1000%。这是什么概念?数据显示,昔日“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2024年的亏损率也不过114%。
图片来源:商汤科技2024年年度报告
另有报道称,预计2025年,智谱收入将达到2024年的4倍。结合前述亏损率,不免令市场担扰:会不会收入越高亏得越多?
针对业绩亏损以及商业化等情况,源媒汇也询问了智谱方面,未能获得回应。
或是基于经营压力,2025年年初,智谱调整经营策略,从“卖模型”转向“卖服务+卖场景”并重。简单理解,即从“卖锤子”改成“既卖锤子又帮人盖房子”。
火力主要集中在三条变现路径:一是把GLM-4拆成可租用的AI工具服务,按API使用量收费;二是推出标准化“智谱大脑”一体机;三是重点发展MaaS生态。同时,智谱也在尝试轻交付模式,以摆脱上一代AI企业的“外包化”困境——上一代“AI四小龙”曾深陷定制化泥潭,甚至因回款周期过长导致现金流危机。
智谱的“轻交付”模式通过三路推进:面对中大型客户,将重人力成本转嫁至区域合作伙伴,自身只派驻少量算法工程师;面向小型企业,推出CoCo智能体,将政务报告生成、金融数据分析等任务打包成标准化应用;2025年上半年上线的“Agent应用空间”,进一步聚合AI Agent能力,让企业无需自建大模型团队即可低门槛接入。
这种转型背后,或是智谱对估值逻辑的深层考量。若重交付收入比重过高,则会严重影响其现有的估值逻辑。
04
IPO困顿
尽管面临内部动荡和商业化挑战,智谱在IPO道路上却走得很坚决。
2025年4月,智谱正式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也是国内“AI六小虎”中首家启动IPO的企业。
此前,针对IPO一事,张鹏曾表示,完成股改是朝着IPO目标去的,但并不完全取决于智谱自己的设计,跟外部大环境有关。他还强调,智谱会持续推进融资工作,包括IPO前的准备工作也在持续有效的进展过程当中。
然而,智谱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一方面,大模型行业的估值逻辑已发生根本变化。资本市场对AI的估值逻辑,从“技术幻想”转向“盈利验证”。这意味着,单纯做好技术,难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像过往一样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下更是企业的商业生态和产业话语权的全方位博弈。
另一方面,智谱虽然通过绑定国资获得了一定安全边际,但如何平衡好政府订单与市场化竞争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其长期发展空间。特别是在DeepSeek等竞争对手以更高效的技术路径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智谱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拿到政府订单,也能在开放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