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麻辣烫股权生变:创始人股权 “隐身” 香港,藏着上市关键布局?
近期,张亮麻辣烫关联公司的股权变更引发行业关注——创始人张亮退出直接股东行列,股权通过香港公司间接归集。这场看似“退股”的操作,实则是品牌向资本化、全球化迈进的关键布局,背后藏着扩张与品控的平衡难题,更折射出麻辣烫品类冲击上市的共性挑战。
一、股权腾挪:不是“退出”,是上市前的架构升级
从工商信息看,此次调整并非创始人放弃控制权:原直接持股10%的张亮,通过全资控制的上海毅言久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承接了集团100%股权,而新股东的控股股东是注册于香港的盛世千秋有限公司(2024年成立)。最终形成“个人→香港公司→内地主体”的间接控制链,企业同步转为“外商投资企业法人独资”。
这种架构调整有明确的资本化指向。参考海底捞、蜜雪冰城等餐饮企业的上市路径,香港公司的介入是典型的红筹架构搭建步骤——一方面可规避个人股东在跨境资本运作中的身份限制,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铺路;另一方面契合港股对“股权清晰、控制权稳定”的要求,避免重蹈杨国福2022年因合规问题导致招股书失效的覆辙。
更关键的是,此次调整实现了“风险隔离”。此前品牌因创始人姓名与品牌强绑定,曾出现公众认知混淆问题,如今从“直接股东”转为“幕后控制人”,本质是将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法律切割,为向公众公司转型扫清障碍。
二、扩张与品控:6000家门店背后的“双刃剑”
股权调整的同时,张亮麻辣烫的全球化扩张呈现“冷热交织”态势。截至2025年4月,其全球门店已达6000多家,海外业务覆盖20个国家近60座城市,但扩张增速已明显放缓。分析认为,增速放缓既源于加盟扩张与品控投入的资金缺口,也受限于杨国福等头部对手的挤压,这让上市融资成为破局关键。
从模式看,品牌仍高度依赖加盟——直营店占比不足2%,98%的门店靠加盟撬动。这种“轻资产”模式曾以精简核心团队撬动规模化运营,海外市场更通过口味本地化适配快速渗透,如日本的昆布汤底、东南亚的特色风味。2025年4月,品牌在新加坡举办全球战略发布会,宣布“大师汤底”系列,同步启动与安井食品的中央厨房合作;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新加坡常被视为中概股上市跳板,此次布局与杨国福当年上市前的“先市场后资本”策略高度相似。
但加盟体系的品控漏洞已愈发尖锐。近年多地加盟店先后曝出食材管理问题,品牌对终端的全流程管控能力备受质疑。加盟商与品牌方的利益矛盾更雪上加霜:加盟商抱怨供应链成本压力,品牌方则因管理权有限难以推行统一标准,这与杨国福2022年因“盈利模式单一+食安问题”被港交所问询的困境如出一辙。
三、上市冲刺:破局“麻辣烫悖论”的三重挑战
即便架构与管理问题逐步解决,张亮麻辣烫冲击上市仍需破解“麻辣烫品类悖论”:规模易扩、利润难提,品控易失、信任难建。
第一重挑战是盈利水平。加盟模式下,品牌盈利主要依赖加盟费与供应链抽成,议价权薄弱,净利润率显著低于直营为主的快餐品牌。虽已通过与安井食品合作降低加盟商食材成本15%-20%,但整体盈利结构仍显单一。
第二重挑战是品牌信任。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食安容错率”极低,蜜雪冰城、古茗赴港上市时均需出具近三年“零重大食安事故”证明。张亮麻辣烫虽已引入云计算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库存周转效率30%,但终端品控漏洞尚未彻底解决,恐成为上市阻碍。
第三重挑战是估值逻辑。港股对餐饮企业的估值既看规模更看“成长性”:国内麻辣烫市场天花板渐显,海外扩张能否复制成功存疑;且杨国福折戟后,资本市场对该品类估值趋于谨慎。品牌虽已布局网络科技、供应链等多元业务,但尚未形成明确的盈利贡献,转型“餐饮科技平台”的故事缺乏数据支撑。
张亮退出直接股东行列,不是“离场”,而是品牌资本化的“入场仪式”。这场股权腾挪、扩张调整与上市冲刺的组合拳,既是张亮麻辣烫突破瓶颈的尝试,也是麻辣烫品类向“高端化、资本化”突围的缩影。但最终能否成功,不取决于架构多完美,而在于能否平衡“规模与利润”“扩张与品控”——毕竟资本市场认业绩,消费者信品质,这才是餐饮企业的根本护城河。(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