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对赌!鞍石生物IPO陷7亿巨亏
在科创板为未盈利创新药企打开“绿色通道”的背景下,北京鞍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鞍石生物”)的IPO征程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其核心产品万比锐®(伯瑞替尼)带动营收从千万级跃升至亿元级,2025年一季度营收6404.25万元已达2023年全年(1295.8万元)的近5倍,但亮眼数据背后,业绩、股权、运营层面的三重风险,正成为公司上市路上的关键阻碍,也折射出国内创新药企“以研发换未来、以融资续生存”的普遍困境。
一、业绩高增难掩亏损,现金流与商誉承压
鞍石生物的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1295.8万元增长至7165.62万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增至6404.25万元,且全部依赖核心产品伯瑞替尼的销售。但盈利端持续失血,报告期内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2.83亿元、-4.79亿元和-9165.29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达7.82亿元,高研发与商业化投入是主因——同期研发费用从1.45亿元增至3.27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7664.72万元),销售费用从361.45万元猛增至1.02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3526.38万元),费用增速远超营收增速,盈利遥遥无期。
现金流状况同样严峻。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1.66亿元、-2.94亿元、-3.56亿元、-0.74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货币资金仅余5.29亿元。此次IPO拟募资24.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补流,19.5亿元投入新药研发,足见其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9.27亿元商誉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逐年虽有下降,但仍维持高位,2022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分别为99.29%、96.76%、93.81%及93.19%。该商誉源于2021年香港鞍石收购北京浦润奥,2023年鞍石生物通过同一控制下收购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若标的公司经营恶化或行业政策变动,巨额商誉减值将直接冲击业绩,成为悬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实控人对赌压顶,股权稳定性存疑
实控人层面的对赌协议,为鞍石生物的股权结构与治理稳定性埋下隐患。招股书显示,实际控制人石和鹏通过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23.81%表决权,本就属于无控股股东的分散股权结构。而2025年8月签署的补充协议进一步加码风险:若本次上市申请被驳回、撤回或36个月内未完成上市,石和鹏需对相关股东履行可恢复的股份回购义务。这一条款不仅将对其个人财务状况形成巨大压力,更可能引发公司股权结构大幅变动,破坏治理稳定性。
在公司仅1款产品(伯瑞替尼)上市且处于商业化早期、后续管线尚未产生收入的背景下,对赌协议凸显了股东对上市进度的迫切诉求。石和鹏作为北京浦润奥创始人,自2012年起主导伯瑞替尼研发,其控制权稳定性对公司战略延续至关重要,一旦上市进程受阻,可能面临巨额资金支出甚至出让控制权,进而影响核心团队稳定性。
三、销售费用率波动,商业化突围遇挑战
销售费用率的高企与波动,成为鞍石生物商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难题。2023年、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49.0%、142.3%,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因伯瑞替尼处于商业化初期,销售人员扩张及学术推广投入激增——2024年销售费用达1.02亿元,较2023年的4541.37万元增长124.6%,虽同期营收增长453.0%,但费用增速与营收增速的不匹配,反映出新药推广初期的高额成本与艰难处境。
尽管2025年一季度,随着销售收入快速增长,销售费用率降至55.1%,回归行业合理区间,显现规模效应。但医药行业竞争激烈,伯瑞替尼虽已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两个适应症),2025年6月新增的MET扩增NSCLC适应症尚未进医保,且面临同类MET抑制剂竞品冲击。更关键的是,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销售模式,使得市场推广容错率极低,若医保谈判降价或销售策略偏差,将直接影响费用效率与盈利能力。后续安达艾替尼(处于优先审评)等管线上市仍需持续投入,若营收高增速难维持,销售费用率可能反弹。
鞍石生物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上市,其核心产品的全球首创属性(伯瑞替尼为全球首个MET扩增NSCLC单药治疗获批药物)与营收高增值得关注,但累计7.82亿元亏损、实控人对赌风险、9.27亿元商誉压顶及销售费用管控难题,共同构成了亟待破解的挑战。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穿透52.5亿元投后估值(2024年B+轮)的表象,重点关注伯瑞替尼医保放量进度、安达艾替尼审评进展及商誉减值风险披露的充分性。这场“烧钱换未来”的闯关战,最终取决于商业化落地速度与风险应对能力。(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