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风暴中的华熙生物:业绩连降,转型前景不明

500

“除了夸迪和润百颜,其他小品牌基本都要被砍掉。”社交平台上,自称华熙生物离职员工的爆料揭开了这家玻尿酸龙头的收缩序幕。据新浪财经头条9月15日报道,华熙生物的裁员正持续扩大规模,被裁员工可协商赔偿,而这并非突发调整——2024年年报早已埋下伏笔:公司在职员工较上年减少211人至4444名,其中销售团队缩减最为剧烈,同比减少571人,降幅达31.78%。

管理层的动作更为直接。2025年3月,华熙生物宣布精简管理层级,减少非法定要求的副总经理职位,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明确提出“重返创业型组织”,要求整治贪腐、重塑架构。到了二季度,这场“组织优化”初见成效: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2.46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降幅达6.19%,但代价是营收与利润的双位数下滑——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跌19.57%;净利润2.21亿元,同比收缩35.15%,创下2020年以来同期最差业绩。终端消费数据同样透露出寒意:核心护肤品牌夸迪的明星产品悬油次抛精华,近三年复购率稳定在25%-30%之间,虽维持基本盘,但未达贝泰妮“薇诺娜”40%以上的复购水平,难以支撑业绩增长。

业绩承压下的战略摇摆与资本观望

裁员背后,是华熙生物三大核心业务的全面疲软。曾贡献主要营收的功能性护肤品板块首当其冲,上半年收入9.12亿元,同比暴跌33.97%,不仅较2024年腰斩,甚至倒退至2021年水平以下。医疗终端产品同样未能幸免,在2023、2024年连续实现超50%高增长后,今年上半年同比下跌9.44%至6.73亿元,仅原料业务凭借6.26亿元收入维持微降0.58%的基本盘。

业绩颓势直接传导至资本市场。截至9月26日,华熙生物总市值为262.76亿元,较2023年巅峰期缩水超60%。不过机构对其态度出现分化:中国银河证券8月28日发布研报指出,公司二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8.57%,为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回升,盈利拐点显现,维持“推荐”评级,并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可达208.76%。但东北证券等机构则持谨慎态度,其研究员李森蔓团队预测2025年归属净利润为4.57亿元,对应PE仅60.82倍,显著低于中国银河的预测值。这种分歧源于业绩的“局部亮点”:医美线的微交联润致娃娃针凭借差异化技术实现收入翻倍,覆盖机构超5000家,单针复购率超40%,但该产品收入占比不足10%,难以对冲整体颓势。

管理层将原因归咎于此前的经营偏差:“品牌传播陷入规模导向误区,无效投放和外包活动稀释了资源。”在9月26日的半年报说明会上,公司承认已大幅削减缺乏内驱思路的外包业务,并调整考评体系,待新沟通模式成熟再重启规模化动作。这种“刮骨疗毒”式调整并非首次。2024年,华熙生物就已开始收缩战线,砍掉非核心品牌孵化计划,将资源集中至具备技术壁垒的业务。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消费者对“科技护肤”的新鲜感消退,而公司押注的新品未能及时补位。上半年推出的“动能丸”“充氧丸”等抗衰产品,虽依托麦角硫因、红景天苷等原料创新,却未能在贝泰妮、敷尔佳等竞品的围剿中打开局面。

跨界投资能否破局?

在收缩战线的同时,华熙生物正将资金投向陌生的创新药领域。9月26日,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详解1.38亿港元投资圣诺医药的逻辑:通过绑定小核酸RNAi技术,探索透明质酸在精准递送中的应用,进而孵化新一代医美产品,重点推进STP705定向减脂项目在大中华区的落地。

但这场跨界赌局暗藏风险。公司坦言,小核酸药物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已通过协议设置退出安排,且投资资金来自自有资金、占比有限,核心研发团队仍聚焦主业以避免资源稀释。这种“试探性布局”被业内解读为无奈之举——在玻尿酸主业增长见顶的情况下,必须寻找新故事。上半年,公司合成生物板块虽有进展,6种新原料完成上市,医药级速溶HA进入工艺验证,但相关收入占比仅23%,远不足以支撑增长重任。

赵燕在7月的演讲中曾提出“抗衰组学战略升级”,试图将业务从透明质酸延伸至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领域,强调“合成生物学+中试平台+全产业链”的不可复制性。但现实是,华熙生物在重组胶原蛋白等新兴赛道已落后对手:据雪球4月数据,2027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预计达707亿元,而华熙生物市占率仅约5%,远低于巨子生物的12%和锦波生物的6.9%。

白热化竞争中的生存挑战

更严峻的考验来自行业内部的激烈厮杀。在玻尿酸原料领域,华熙生物虽仍保持全球龙头地位,但福瑞达凭借医药级原料认证壁垒加速国产替代,2025年已成为国内医药级玻尿酸第一供应商。终端市场竞争更为残酷:医美注射领域,爱美客以“嗨体”等差异化产品占据市占率第一,四环医药凭借“肉毒素+玻尿酸”双引擎实现协同增长;功能性护肤赛道,贝泰妮的敏感肌护理、敷尔佳的医用敷料均形成强品牌认知,且薇诺娜的用户复购率比夸迪高出10-15个百分点。

为应对竞争,华熙生物试图强化品牌与技术的绑定:将透明质酸细胞调控技术赋能润百颜,用免疫调控技术支撑米蓓尔、BM肌活等品牌,但这种“技术下放”未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份额。更棘手的是人才流失风险,公司摒弃“职业操盘手”模式后,虽着力培养创业型人才,但在业绩低迷期,核心团队稳定性面临考验。

赵燕曾在公开演讲中呼吁资本市场给予创新企业长期耐心,直言“短期资本浮躁对实体产业造成极大伤害”。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关心的是转型何时见效。裁员与收缩或许能换来短期费用优化,医药级速溶HA等技术储备也显示长期潜力,但在医美消费复苏乏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华熙生物的“抗衰组学”故事,还需更多像润致娃娃针这样的高复购产品和持续盈利增长来验证。(资钛出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