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界,几个体系? 亚洲价值观与国际秩序重塑前景 | 独思录×郑永年

第38录 编者按

当前,国际秩序正经历剧烈演变,呈现外部战争与内部革命交织的复杂局面。本文深刻剖析了全球冲突频发、秩序解体的现状,并指出国际秩序的重塑关键在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与建构者价值观三大要素。作者对比了欧美基于“两分法”价值观的秩序模式与中国倡导的“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现实对比指出: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所谓的“邪恶轴心”和“反美联盟”是在颠倒黑白,中国的价值观注重主权平等、多边合作与包容发展,为世界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传统霸权逻辑的新路径。作者指出,国际层面的多极化与封建化是暂时的,未来“一个世界、一个体系”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终将成为现实。

本文由郑永年教授在中金公司2025地缘经济主题研讨会(2025年9月16日)上的主旨演讲整理而成。

今天,国际秩序正处于剧烈演变过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说,今天世界正在呈现出一个外部战争和内部革命的局面。9月8日至10日, 据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以色列在三天内共针对加沙(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卡塔尔、也门六地实施导弹打击。俄乌战争已持续超过三年,目前战场态势仍然胶着,多方停火谈判陷入僵局。全球其他地区的激烈武装冲突也在持续进行,包括缅甸内战、苏丹内战、刚果(金)东部战事、也门与红海安全危机(胡塞与多方)、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与提格雷)、海地(大规模武装帮派冲突)等。同时,各国内部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秩序危机:法国大规模的抗议持续不断;印尼因为公务员加薪而导致了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尼泊尔青年因为尼泊尔政府宣布封锁约26个社交媒体平台而发生大规模的暴力运动;菲律宾社会因为政府腐败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经验地看,近代以来,内部革命和外部战争往往是关联在一起的。今天的世界已临近这种境况。

简单地说,旧的秩序已经无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已近解体。正因为如此,区域暴力和战争频发。实际上,如果把今天所有卷入各个区域冲突的国家包括在内,也可以算是世界大战的规模了。只不过,现在的冲突和战争是局部的,没有连接起来罢了。好消息是这些区域冲突很难连接成一场传统所见的世界大战,但坏消息是类似这样的局部冲突和战争依然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质,对政府、对市场、对社会都是一样的。

 01   世界秩序建构的三大要素

世界秩序如何重塑?世界秩序从来不是自然演化和演进的,任何一个世界秩序都是人为建构出来的,一些“建筑师”能够顺势而为,而另一些则逆势而上。历史地看,世界秩序建构有三大要素,一是经济力量,二是基于经济力量之上的军事实力,三是建构者的价值观。

1

经济力量

单纯的经济力量很难形成一个国际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只是自由主义的假设。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形成是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有机结合。

2

基于经济力量之上的军事实力

军事力量是硬力量,但军事力量必须基于足够的经济力量之上。依靠单纯的军事力量所构建的秩序并不牢靠,例如蒙古帝国,或者冷战期间的苏联帝国。

3

建构者的价值观

建构者的价值观极其重要,正如建筑师构建的建筑物体现其价值观一样。我们承认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构建国际秩序过程中演变成了主要角色,也就是说,西方是“建筑师”。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西方“建筑师”。西方可以简单地分为欧洲和美国。欧洲所建构的国际秩序分为两类:一类是欧洲内部的国际秩序,一类为欧洲国家为世界所建构的国际秩序。欧洲内部的秩序是“分权制衡”模式,因为欧洲诸大国之间(尤其是英法德)力量旗鼓相当,没有一个可以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当然不是说,欧洲没有国家想主导欧洲。为主导欧洲的斗争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对外在世界秩序的建构历史上也是非常丑陋的。早期是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是军事征服。二战之后,才把欧洲本身的主权概念应用于其他国家。

美国的世界秩序建构模式则完全不同。作为完整统一的大国,美国是霸权模式。这方面的文字材料已经浩如烟海。欧洲国家之间的国际秩序是战争的结果,对外则是扩张。这方面,美国实际上类似早期欧洲的殖民地主义或者帝国主义,只不过是美国发展出强大的所谓的“软力量”来包装自己的扩张。美国利用军事力量把自己的秩序强加给整个国际社会,形成所谓的“国际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如果用中国的概念来说,这是典型的法家方式。

500

1951 年 7 月 20 日柏林市长恩斯特·罗伊特和美国驻柏林高级专员公署主任霍华德·琼斯为马歇尔计划展示馆揭幕(图源:美联社)

国际秩序建构者的价值观很重要。建构者可以是一个群体,例如欧洲,也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国家,例如美国。价值观尽管体现为多元,例如民主、自由、公正、正义、平等等,但多元可能仅仅是表象的。价值观根深蒂固的根源在于宗教或者世俗。欧洲和美国的价值观是统一的,即一神教,把世界分为“天使”和“魔鬼”,两分法是欧洲和美国建构国际秩序的终极价值观。其他的所谓的价值观都是这一两分法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未来国际秩序的重构也决定于这三方面。

 02   当今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一个世界,多个体系

今天的国际秩序纷繁复杂,但简单地说,表现为如下主要特征。

1

美国依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不再是一霸超强

也就是说,一个美国霸权维持的一个体系已经不可能。不过,应当指出的是,美国自身还在发展,其经济和技术进步依然在进行,美国的衰落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

2

多极化是理想,封建化是事实

国际秩序是多极化还是封建化?多极化是国际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封建化是事实。这是一种“一个世界,多个体系”的场景。

3

“三分天下”

特朗普和美国80后的国际秩序观在深刻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他们都是赤裸裸的新现实主义者。第一,在地缘政治上是“天下三分观”,即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其他的流离于这三者之间;第二,就国际经济秩序而言,也是“三分天下”,即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其他的流离于这三者之间。这也是“一个世界,多个体系”的场景。

4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在重塑国际秩序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可以表述为:“和而不同”,通过“和而不同”实现“天下大同”,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就是这一价值观在国际社会的反映。这个价值观体现在中国的多方面的外交政策上。

第一,维护联合国体系。尽管这个体系在衰落,但我们依然要维持,为什么?国际秩序需要一个国际协调体系,这是“和”的前提条件,否则便是“无政府”。尽管联合国体系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在很多方面变得越来越不相关,但今天依然没有出现其他的替代体系。联合国体系需要改革,要体现公正与民主原则。第二,包容式多边主义,无论是区域意义上的还是功能领域意义上的,这也是世俗主义的体现。这是国际秩序的构建方法。宗教主义是排他性的,而世俗主义是包容性的。第三,务实而非意识形态,这是态度。

500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前,中国和苏联率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一起揭开了打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序幕(图源:联合国)

 03   接下来的相峙阶段:“一个世界,两个体系”?

国际秩序的局势正在快速恶化。美国对伊朗境内三个核设施进行摧毁性的打击行动。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核设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当一个拥核国家可以随时随地威胁甚至侵略一个无核国家的时候,那么防止核扩散就会失效,各国都要思考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是否才是生存的关键。再看前些天发生的,以色列对哈马斯发动袭击,哈马斯整个领导层几乎都被定点清除,并造成数十名平民死伤。

这些都反映了国际和区域秩序的失序状态,正义和公正的缺失。这些是非常让人担心的,也是让更多的弱小国家感到恐惧的。

因此,今天的这种局面很不稳定,但也很难很快被打破。多极化和封建化之间互相较量,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不会形成“一个世界,两个体系”?即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

这大概率可能就是这个相峙阶段的表现形式,因为中美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体,并且都是军事大国。

那么,问题的核心在于:中美关系会不会演变成美苏冷战的格局?

大概率是不会的,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方法论。中国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和美国对峙,但并不会形成类似美苏那样的两大完全对立的集团。

苏联和美国具有相同的“两分法”价值观,但苏联军事过大,经济过小。美国同时具有经济、军事和当时很多国家(尤其是欧洲)所接受的价值观。

中国则完全不同。中国同时具有经济和军事力量,并且足以对抗美国。这是美国所担忧的。但美国没有意识到,中国具有和美国全然不同的价值观,即中国的世俗文明,这决定了中国不会构建一个封闭的、和自己对立的国际秩序。只要中国持续开放,那么世界不至于演变成为美苏冷战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经验地看,中国正在越来越开放,并且没有任何理由导致中国走向封闭。

 04   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中美斗争的焦点

这里涉及到国际社会所担心的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因为这是中美斗争的焦点。但是,这里有两个因素需要考量。

1

随着中国的继续强大,

和平解决领土主权问题越来越可能

这和西方预测的刚好相反。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并不是没有实力来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采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这是为了让卷入的各方都能达到一个理性的态度。南海冲突迄今还算克制,今后随着菲律宾等方面的态度趋于现实,会变得更加克制。近来,中国把黄岩岛界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具有深刻的含义的,只不过西方很难理解背后的逻辑。

台湾问题也是如此。逻辑很简单,我们经济越强大,我们的军事力量就越强大,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台湾问题对中国而言是主权问题,主权问题没有任何退让的空间。中国的国防越现代化,“肌肉”越强,就越有可能和平统一;“肌肉”越弱,反而越有可能引发战争。

但是要强调,在统一的方法上,我们首先坚持的是“一国两制”。对台湾,我们的立场是——我们要的是“主权”,而不是“治权”,“治权”还是属于台湾人民的,这是“一国两制”设计的初心。

从底层逻辑看,台湾问题的根本是外部势力的干预问题,台湾本身不是核心问题。我们的国防越强大,就越有能力阻止外部干预,也就越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硬件条件。这个逻辑我们要清楚。

2

观念的变化

迄今,美国把中国的南海和台湾政策视为是要把美国的影响力从西太平洋赶出去,而中国的有关方面的一些言论也强化了美国人的这一认知。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中国“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中国解决了南海和台湾问题,不仅不会把美国力量赶出去,而且欢迎美国力量的存在。

今后,美国依然有霸权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会永久存在,因为这是其文明的反映。但是,美国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性像对待其他国家那样对待中国,即把中国打压下去。中国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肌肉”来和美国对峙。“落后就要挨打”,和平不能靠乞求得来,这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

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还在发展过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走完了第一到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道路。也就是说,我们用了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50年到200年的道路。在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和美国处于同一的前沿,尽管中国和美国在很多领域依然有相当的距离。就技术发展而言,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依然占据优势,但美国放弃了大多从低端到终端的技术。综合地看,中国的发展较为均衡。中国已经占据了从低端到终端的所有技术,在高端领域则依然在赶超美国。

中国的军事力量与其经济力量相适应。军事是一个国家的硬力量,没有硬力量,哪能保护自己。基于强大军事力量之上的国防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底气。

500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其中展示了东风-5C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图源:新华日报)

具备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不是说中国会变成另一个美国。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决定了中国会如何使用经济和军事实力。

 05   西方对中国价值观的几大谬论

但是,这里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需要厘清楚。西方一直在想把自己的“国强必霸”的逻辑强加在中国头上,中国需要花点时间向全世界解释清楚。

在经济上,西方一直说中国把经济武器化,用经济力量胁迫其他国家。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经济武器化的是西方,而非中国。西方(包括欧洲和美国) 模式的特点就是在自己发展起来之后,抽掉自己爬上来的梯子,不让其他国家获得发展,因此在经贸科技各个领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条件性”(conditionalities)。中国的模式是,在自己发展起来之后,把梯子伸向其他国家,以各种方式辅助其他国家的发展。

就军事力量来说,我们是希望通过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与各国共同建立新型国际秩序。中国一直秉持“止戈为武”的表达方式——以国防现代化守护主权与人民;同时在国际层面,发展足够的实力来维持国际和平。中国不会轻视当今世界频发的区域冲突和局部战争的,中国也不会忽视各种新形式的军国主义的抬头的。

今天,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不是没有向外派兵的能力。但是现在,美国的军队到处都是,而中国的军队只在联合国的维和部队里才有。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西方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既然已经有了偏见,我们没有必要专门去针对偏见作解释,而是更要以自身的行为来说话。

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所谓的“邪恶轴心”或者特朗普所说的“反美联盟”更是颠倒黑白。中国有必要结成“反美联盟”吗?美国如果不去侵略他国或者侵犯他国利益,他国为什么要反抗呢?除了珍珠港事件中,日本法西斯登上了美国的土地,除了“9·11”事件中恐怖主义登上了美国的土地,哪一个国家的士兵登上了美国的土地?而美国士兵则遍布全世界。这是谁反谁呢?

实际上,多数被美(西方)称为“邪恶轴心”的国家,反而是最脆弱的国家,比如朝鲜和伊朗。这些国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也是被西方欺负的国家。朝鲜为什么要发展核武器?因为美国整天在威胁他,所以才要自保回应。但朝鲜有没有侵略别人呢?这个大家都能看得见的。所以,西方对“邪恶轴心”国家的定义本来就是错误的。无论是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还是伊斯兰团灭哈马斯领导层,这些明明是强权在随心所欲地侵犯弱小国家,反而这些弱小国家被西方视为了“邪恶轴心”?

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所说的“民主和平论”(即民主导致和平)或者“专制战争论”(即专制导向战争)也是倒果为因。西方的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深蒂固,只不过用了“民主”的形式来改头换面。西方所谓的“民主和平论”,实际上成了西方论证其发动战争的理由。比如,“主权”这个概念是西方提出来的,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权至高,不得干预内政。可实际呢?北约轰炸南联盟,于是他们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现在又变成了“民主高于主权”,他们用“大中东民主计划”来推翻人家的政权,推翻原来的秩序,把美国式秩序或者美国所希望看到的秩序强加给当地国家。用“民主”的口号作为借口来发动战争,这已经不是“民主和平论”,而是“民主战争论”了。

500

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桑金地区,一名男孩站在美军空袭造成的废墟之中(图源:新华社)

 06   亚洲价值观与未来国际秩序

特朗普说中国是“反美联盟”,但实际上美国有点高估自己了。今天,中国针对的是新世界秩序构建,而非美国。美国现在是自己反对自己,把自己领导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抛在一边,中国现在倒是成为了现存世界秩序的最强烈的维护者。正如前面所说的,如今的世界,没有秩序,国际局势风险很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和平。现在世界再一次面临冲突的风险。我们发展硬实力不是为了反对美国,而是增进国际利益。没有硬实力,怎能提供和平这种公共品?没有硬实力,哪能保障国际和平?

中国所采用的方法具有中国特色,但更多的是亚洲价值观的反映。亚洲国家看待中国的态度也具有亚洲性质,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记得很多年前,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曾说,中国在历史上与东南亚国家交往了数千年,但从未将其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变为殖民地。而西方国家一来,几年就把整个东南亚都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尽管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新国际秩序的重要性,但问题是谁来构建和使用什么样的规则。

规则是任何一个国际秩序的核心。实际上,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治理体系,都一定要有规则。假设一家三口人,7点吃早餐就是规则,三个人都在7点吃饭,这样就会家庭和和美美。但如果一个7点、一个8点、一个9点,大家都不愿意遵守相同的时间,还反而让对方遵守自己的时间,那就没法一起吃早餐了。

一个社会要有规则,一个国家要有规则,一个国际社会更要有规则。没有规则,就不叫国际社会。今天的国际乱局便是规则失效的结果。“第三次世界大战”虽非注定,但我们绝不可低估其逼近的可能性。当历史积怨与结构性矛盾无法通过外交手段化解时,战争便成为看似“必然”的选项。尽管美国经常谴责其他国家违背国际规则,但世界所看到的是,美国本身对国际规则的随意践踏。这也是国际社会最担心的。

在这方面,中国所参与的一些区域国际组织已经作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例如上合组织。上合组织与西方的做法全然不同。西方的做法是“分而治之”,挑选符合我利益的一方,而把另一方视为是自己的敌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团团伙伙”,排他性的,最终塑造了自己的“敌人”,导向了战争。但上合组织很不一样,他把有矛盾、存在互相冲突的双方都纳入进来,让你们自己讨论、自己交流来解决问题。即使中印两国之间也是有矛盾的,但是这两个大国在领导层层面还是都有所克制的。包括印巴之间的关系也是。让大家都坐在一起谈,这也是很好的重建规则的方式,至少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起点。

对重建国际秩序,我们之前已经提出了三大倡议,即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和全球文明对话倡议。在刚刚过去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第四个倡议,即全球治理倡议:第一,奉行主权平等;第二,遵守国际法治;第三,践行多边主义;第四,倡导以人为本;第五,注重行动导向。这是国际秩序重塑的“中国方案”。《天津宣言》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非西方的方案,宣言中强调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平等的多极化世界秩序”,这都是很好的规则。

中国的确是上合组织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但并非像某些西方国家所宣称的那样要去做“主导者”。对中国来说,我们贡献给上合组织的是“中国方案”,是一个“非西方的方案”,至少可以给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另外一种选择。

500

2025年9月1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拉开帷幕,各国记者齐聚报道(图源:新京报)

中国正在探索一种新型大国责任的担当,即在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的同时,将其与“公正”和“民主”结合起来。美国所主导的秩序并没有体现任何公正和民主性质,它更像是“出钱多就听我的”,带有强烈的霸权和等级制的“联盟”色彩。而中国主张的是“伙伴关系”,强调平等、讨论与共识,这也是中国践行开放包容式的多边主义的方式。

历史地看,中国是亚洲文明的主体。之所以这样,因为作为世俗的中国文明具有开放包容性质,已经容纳了亚洲各国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国的国际实践也反映着亚洲价值观。

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个亚洲价值观主导的国际秩序是怎样的?“亚洲价值观”的概念早已经提出,尤其反映在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等亚洲领袖的诸多言论中。但这些政治领袖在讨论亚洲价值观时更多的是关切经济社会和政治面上。在这些层面,亚洲价值观是非常成功的。没有人会否认,亚洲崛起背后的亚洲价值观。人们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层面也已经作了诸多的探讨,在逐渐形成基于我们亚洲价值观之上的话语体系。

那么,在国际政治层面又是如何呢?实践是很丰富的,但丰富的实践还没有提炼成符合亚洲文明特征的概念、理论和话语。不过,历史经验已经向我们展示,这个国际秩序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一个初步的结论是,今天国际层面的封建化乃至多极化是暂时的,具有过渡性质,未来的世界终究是“一个世界、一个体系”。尽管世界是多极的,但终究是一个世界,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湾区评论 x IIA出品

《独思录》

第38录(总录第81录)

今天国际层面的封建化乃至多极化是暂时的,具有过渡性质,未来的世界终究是“一个世界、一个体系”。尽管世界是多极的,但终究是一个世界,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郑永年

事实·洞见·影响

| 原创声明 |

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GBA 新传媒

校对 | 詹蕴第

排版 | 许梓烽

初审|王希圣‍

终审|冯箫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