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路谁都不能拦?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联合国大会期间的纽约街头,本应是全球政要平等对话的“外交客厅”,却上演了两出耐人寻味的小插曲。
当地时间9月22日,刚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为巴勒斯坦伸张正义”、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马克龙,结束行程准备返回使馆。
可在车队刚拐过街角时,就被纽约警察拦了下来,对方直白地说:“所有道路都已封闭,特朗普总统的车队即将通过”。
视频里的马克龙有点无奈,环顾空荡荡的街道跟警察商量:“没看到车队,让我通过,我们可以协商。”
协商无果后,他只能掏出手机给特朗普打了个堪称“名场面”的电话:“你猜怎么着?我这会儿正在大街上待着,给你让道。”
最终的解决方案更显荒诞——马克龙可以走,但车不能动,这位法国总统愣是在安保人员护送下,步行了30分钟才到使馆,中途还得应付路人的合影请求。
可不论怎么看,都颇有点羞辱人的意思。
等等,这还不算完!
时隔两天,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又站在街边,看着警车为特朗普车队清场,满脸不悦却无可奈何。
这场景实在让人恍惚:什么时候一国元首要给另一国元首“让道”,还得在街头吹风等待?若说是安保需要,各国政要的安全规格本就对等;若论外交礼仪,“主随客便”才是国际交往的基本规矩。
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法国官员轻描淡写地把这事归为“小型后勤问题”,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蹊跷。
才短短两天,两位重量级国家领导人接连在纽约街头“被让路”,说是“后勤小问题”谁信?这分明是把“美国优先”四个字刻在了外交礼仪的脸上。
要知道,联合国大会期间各国领导人的行程都是提前报备协调的,马克龙去法国大使馆的路线更是早就敲定,怎么偏偏就撞上特朗普车队“临时”封路?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点——马克龙被拦的当天,刚在联合国大会上高调呼吁“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还强调要为巴勒斯坦人民伸张正义。
这可不是撞枪口上那么简单!
特朗普在此前访问英国时,就曾专门施压英国首相斯塔默,要求其放弃承认巴勒斯坦国,结果英国转头就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起宣布承认。
马克龙这波表态,也一起打了特朗普的脸。
果不其然,特朗普在随后的联大演讲中火力全开,骂“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对哈马斯的奖赏”。
这么一看,拦车队哪是意外,分明是特朗普式的“报复性示威”:你敢跟我唱反调,我就让你在街头丢面子。
而更深层的猫腻,则藏在“霸权惯性”里!
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年年承办联大会议,哪届总统也没干过拦外国元首车队的事。
但特朗普不一样,他眼里的外交从来不是“对等尊重”,而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纽约警方敢毫无顾忌地拦截两国总统车队,说白了就是听命行事。
只要是特朗普说的,再出格的事也“合理”!
这种“我的路必须优先”的逻辑,和他动辄威胁“不听话就加关税”的套路更是如出一辙。
有意思的是,同样被拦的埃尔多安,虽然没像马克龙那样公开跟美国叫板,但土耳其近期的外交动作也让美国不太爽。
埃尔多安不仅申请加入金砖国家,还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甚至想当调停人,这跟美国希望土耳其紧跟西方制裁俄罗斯的要求背道而驰。
说巧合可以,但连续两位对美国“不够听话”的领导人遭遇同等待遇,难免不会让人多想!
更何况,这种“我的路你得让”的做派,早就不是第一次,而是特朗普外交一以贯之的霸权底色。
在特朗普的外交字典里,从来没有“平等”二字,只有“我要优先”的执念。
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他早就把“霸权视觉化”玩得炉火纯青。
泽连斯基访美时,特朗普把北约秘书长、德国总理等一众欧洲领导人晾在偏厅等候,自己先单独见泽连斯基。会谈中途还突然起身去给普京打电话,留下欧洲领导人面面相觑。
更过分的是座位安排:特朗普舒舒服服靠在高背办公椅上,对面的欧洲领导人只能挤在低矮的凳子上,活像学生听老师训话。
当这张照片传遍全球时,有人评论:“这哪是会谈,分明是公开处刑”。
而经济领域的“拦路”更狠。
巴西总统卢拉因为批评美元霸权、推动南方国家合作,就被特朗普盯上了。
先是宣布对巴西所有进口商品加征50%关税,理由牵强到离谱;接着又公开为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辩护,甚至制裁审理博索纳罗政变案的法官,美其名曰“反对政治迫害”。
卢拉在联大忍不住吐槽:“美国对巴西司法独立的侵犯,根本不可接受”,可特朗普连理都没理——在他眼里,敢挡美国路的,就得挨经济棍子。
对拉美国家,特朗普更是把“门罗主义”玩成了“霸权真人秀”。
为了控制“自家后院”,他以“扫毒”为名在加勒比海域部署大规模军舰,三个月内三次打击委内瑞拉船只,打死17名船员,还扬言要“消灭所有威胁”。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戳破真相:“这根本不是扫毒,是想制造战争,逼我们听话”。
更荒唐的是,他还单方面宣布把“墨西哥湾”改叫“美国湾”,完全无视这个名字已经用了400年的事实。
甚至,就连盟友也逃不过被“拦路”的命运。
欧盟刚提出要搞“欧洲军”,特朗普就立马翻脸,不仅抢走法国的澳大利亚潜艇订单,还威胁要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50%关税。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想和他谈难民问题,结果特朗普直接打断:“你们欧洲人吃白食太久了,该自己买单了”。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逻辑,早已把美国的盟友关系搅得鸡犬不宁。
特朗普大概觉得,靠着“拦路”能彰显美国的霸气,可这恰恰暴露了霸权的虚弱。就像纽约街头的“让路”,表面上是特朗普占了上风,实则把美国的外交修养丢得一干二净。
更何况,这种霸道已经开始反噬。
马克龙回国后就联合德国推动欧盟能源自主,明着要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埃尔多安直接在联大上批评“单边主义危害全球安全”,还联合中东国家加强非美元贸易结算。
连一向听话的英国,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公开和美国唱反调,更别说拉美国家集体推出的“反制裁联盟”了。
正如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的:“特朗普的强盗逻辑,正在把全世界都变成美国的对立面”。
最讽刺的是,特朗普总想靠“拦别人的路”走自己的捷径,却忘了自己的路早被霸权思维堵死了。
他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可美国的国际信用正在持续崩塌,盟友不再信任,对手联合反制,连国内都陷入严重分裂。
纽约街头的路障看似能拦住马克龙的车队,却拦不住全球多极化的浪潮;关税大棒能逼小国让步,却挡不住各国去美元化的步伐。
特朗普看似赢了“路权”,实则输了体面。当一国把特权凌驾于礼仪之上,把报复藏在交通管制里,再宽的马路也走不远。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外交早已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互相给“让路”的共赢舞台。
特朗普或许能让马克龙、埃尔多安在纽约街头等几分钟,但他拦不住的是多极化的大势,挡不了的是各国对平等外交的渴望。
因为,这世上最该被“拦截”的,从来不是他国元首的车队,而是那些放不下的霸权执念。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