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杰科技出手,扬州女首富操刀一笔并购
近日,半导体企业扬杰科技宣布收购贝特电子,交易金额约为22亿元。
这笔并购的双方颇具代表性:一边是江苏扬州走出的“铁娘子”梁勤掌舵的上市公司;另一边,贝特电子背后集结了深圳高新投、达晨财智、同创伟业等一众投资方,曾冲刺IPO未果。
如今并购落地,有人顺利落袋为安,有人借力拓展版图。
如此一幕,也是眼下A股并购热闹的写照。
一笔并购
数十位投资方退出了
公告显示,扬杰科技以22.18亿元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将成为扬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
早在今年3月,扬杰科技就披露过一次重组预案,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贝特电子100%股份,并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但在7月初该交易宣告终止。如今,扬杰科技转而以全现金方式收购。
先来看卖方。贝特电子于2003年在广东东莞成立,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保护元件,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储能等领域,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比亚迪等企业。
得益于新能源、智能家电等行业爆发,为贝特电子带来良好的业绩表现:2024年度及2025年1至3月,贝特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37亿元、2.1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8亿元、4113.37万元。而此次交易也对其设定了业绩承诺:贝特电子业绩承诺方承诺2025年—2027年期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对于此次并购,扬杰科技表示,贝特电子的产品与公司的过压保护产品同属于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和公司目前的功率器件产品既有功能交叉,又能够共同为用电场景和设备提供电流电压处理服务,具有很好的终端应用场景协同效应,是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回望过去,贝特电子资本市场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公司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两年后退市。2023年,公司向A股发起冲击,申报深交所创业板IPO,但最终未能闯关成功。
彼时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股东阵容堪称豪华:深圳高新投、中国风投、同创伟业、达晨财智、架桥资本等知名机构悉数在列。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67个股东方。
直到此次交易,一众投资方终于得以退出,顺利落袋为安。据所披露信息测算,2022年6月最后一轮的增资股东整体收益率约为48%,年化收益率约为16%,回报可观。
扬州女首富掌舵
市值360亿
扬杰科技背后是一位铁娘子。
1971年,梁勤出生于江苏扬州,早年从当地一所中专毕业后进入扬州市大酒店工会工作,期间考取了扬州大学电气技术专业,获得大专学历。
22岁那年,不甘平淡的梁勤抓住机会,进入一家台资电子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一干就是七年。也是在那里,她正式接触半导体行业。直到2000年,梁勤决心创业,带着10个小伙伴,怀着“做扬州最杰出的企业”的愿景,扬杰科技正式成立。
彼时,公司主要做半导体行业品牌代理,第二年销售额就达到1000万元。然而,梁勤清醒地认识到:就这样止步不前,迟早会被市场淘汰。随后她做了个大胆决定,正式向制造转型,发力封装厂,并逐渐成长为一家芯片、二极管、整流桥等半导体分立器件领域的专业制造公司。
转折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部分企业开始观望、收缩。梁勤看到了机会,引进技术团队,投资建设4寸晶圆生产线,扛着风险扩张。
事实证明,梁勤“赌”对了。生产线投后不仅供不应求,也顺利让公司拥有了晶圆、封装、营销一整条线的设计制造能力,能够通吃产业链的利润。
此时,扬杰科技开始进入投资人视野。
2009年前后,毅达资本向扬杰科技投资500万用于生产线扩大和改造,引进GPP(玻璃钝化类器件)芯片技术团队。2011年,毅达资本继续领投,连同其他投资人共投资扬杰科技7000万元。
“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扬杰科技团队时,国外品牌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扬杰科技作为一家年销售额不足亿元的小型生产企业,功率器件良品率居然远超进口品牌。”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对其印象颇深。
随后到了2014年,梁勤带领扬杰科技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扬州“创业板第一股”,如今市值约360亿元。
这并非她并购路上的第一次出手。早在2015年,扬杰科技就收购了南京五十五所控股企业国宇电子14.95%股权;同年,并购美国MCC等三家半导体销售公司;到了2017年,又入手单晶硅企业成都青洋60%股权。
历经20余年,扬杰科技已经从一个小小的贸易公司,成为国内少数集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设计制造、器件封装测试、终端销售与服务等产业链垂直一体化(IDM)的厂商。如今,扬杰科技成功进入小米供应链体系,为小米Su7Ultra提供了被称为电控系统的“心脏”的IGBT功率模块。
天道酬勤。最新《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梁勤以100亿元的身价位列第2575名,她也是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里扬州地区唯一一位上榜者。此前,梁勤曾几度蝉联扬州首富。
接受被并购的命运
今年等不到IPO的公司不再死磕,纷纷转身走向并购,这样的情节并非个例——
四次冲击上市失败,喜马拉雅被腾讯音乐以约200亿收入囊中;两度冲击IPO失败,虎扑作价5亿牵手迅雷;两度折戟IPO后,立功科技作价7.09亿并入商络电子……
“这是一场多赢。”
此前一位投行人士分析,在上市公司眼中,拟IPO企业是经过筛选的优质资产,普遍具有管理较规范、业绩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特点,并购后对于提高质量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因如此,它们比起其他标的有着更多谈价筹码。
不由感慨,并购队伍熙熙攘攘。
去年来,新“国九条”“并购六条”以及地方性并购相关政策措施层出不穷,激起并购市场的一池春水。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502家上市公司新披露2000单并购重组相关事项公告,累计金额超1.4万亿元。其中,93单构成重大重组事项,较去年同期增超165%。
此起彼伏的并购交易,绝非简单的买与卖。估值分歧、利益博弈、对赌压力……如何平衡各方诉求,成为交易能否达成的关键。
正如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前海母基金首席执行事务合伙人靳海涛在提及当下并购市场时说:“估值要灵活性处理,不能简单地按市盈率的标准去做,如果按市盈率的标准就会造成很多不公平,造成很多实际上可以发生的并购案子没法做。”
“并购是复苏创投业的一把利剑”,就像多位创投大佬确信的那样——化腐朽为神奇,做大做强,并购市场正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