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配置却被指华而不实,领克10EM-P卖爆或许是表象?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内卷”深水区的2024年,领克品牌推出的旗舰混动车型——领克10EM-P,以一场极具冲击力的上市策略迅速成为行业焦点。
9月8日,该车正式公布限时售价16.38万-20.18万元,相比此前20万元左右的预售价直降近3万元,这一“价格跳水”操作瞬间点燃市场热情,官方数据显示上市不到1小时大定订单便突破10000台,创下品牌混动车型的销量新纪录。
与此同时,全系标配eAWD智电四驱、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等越级配置,更让其在15-20万元级混动轿车市场中树立起“高配标杆”的形象。
然而,在销量高光与配置光环的背后,这款车型在实际使用场景、品牌长期发展、消费者综合成本等维度,仍潜藏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真实市场竞争力,或许可以透过表象看到真相。
四驱被指性能过剩,能耗成本成现实矛盾
领克10EM-P将“性能”作为核心卖点之一,全系标配的eAWD智电四驱系统是其最突出的差异化优势。
从技术参数来看,这套系统由1.5T Evo电混专用发动机、DHT Evo三挡混动电驱(集成P1、P3电机)与后桥独立P4电机组成,系统综合功率达390kW,峰值扭矩740N·m,官方公布的零百加速时间仅为5.1秒。
这一性能表现不仅远超同价位的比亚迪汉DM-i(零百加速7.9秒)、吉利银河E8(零百加速6.9秒)等竞品,甚至可与30万元级的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零百加速5.8秒)一较高下,对于追求驾驶激情的用户而言,无疑具备极强的吸引力。
但性能优势的背后,是能耗与使用成本的现实妥协。官方标注的CLTC亏电油耗为4.2L/100km,这一数据是在理想测试环境下得出,而实际使用场景中,四驱系统的额外负担会显著推高能耗。
据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平台的车主实测数据显示,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平均车速25km/h以下),领克10EM-P的实际亏电油耗普遍在6.2-7.1L/100km,部分用户甚至达到7.5L/100km;即便在高速路况(平均车速90km/h),亏电油耗也需5.5-6.0L/100km,与官方数据差距明显。
对比同价位的两驱混动车型,如比亚迪秦PLUS DM-i(城市亏电油耗4.5-5.0L/100km),领克10EM-P的能源成本优势几乎消失。
更关键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家庭用户而言,四驱系统的性能存在“过剩”问题。相关显示,大部分轿车用户日常使用场景为城市通勤(单程距离10-30km),仅少数用户会偶尔进行长途自驾或复杂路况驾驶。
这意味着,领克10EM-P的四驱性能在90%以上的使用场景中无法充分发挥,用户却需长期承担更高的油耗成本。
此外,四驱系统的结构复杂性还会增加后期维护成本,据途虎养车等平台调研数据显示,四驱车型的年均维修费用比两驱车型高出22%-31%,若后桥电机或电控系统出现故障,单次维修成本可能超过1.5万元,这对注重经济性的家庭用户而言,无疑是潜在的负担。
低价引流策略,或给品牌价值带来长期损耗
领克10EM-P的定价策略,堪称新能源市场“以价换量”的典型案例。16.38万元的起售价,直接击穿了合资品牌燃油车在18-20万元级的价格壁垒(如丰田凯美瑞2.0L起售价17.98万元、本田雅阁1.5T起售价17.98万元),同时相比同级别混动竞品也具备明显价格优势——比亚迪汉L DM起售价20.98万元,且仅提供两驱版本;深蓝SL03增程版起售价14.59万元,但配置远低于领克10EM-P(无激光雷达、无四驱)。
这种“低价高配”的组合,成功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追求配置性价比的用户,也让领克在短期内快速抢占了混动轿车市场的份额。
然而,激进的低价策略却暗藏品牌价值损耗的风险。从汽车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品牌定位的形成需要长期的产品积淀与价格体系支撑,若过度依赖低价策略,易让消费者形成“领克=性价比品牌”的固化认知,从而失去向上突破的空间。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韩系品牌现代与起亚——2010-2015年,韩系车凭借低价策略在中国市场份额一度突破10%,但随着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需求提升,其低价形象难以支撑高端车型销售,2024年韩系车市场份额已下滑至3%以下。
领克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以“高端合资品牌”为定位,此前领克09、领克08等车型均瞄准20-30万元市场,而领克10EM-P的低价策略,可能会削弱消费者对其高端定位的认知,未来推出更高价位车型时将面临更大阻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领克10EM-P的“低价”存在一定的“条件限制”。官方信息显示,入门版车型120四驱Halo的交付时间需推迟至12月,若供应链出现波动导致交付延期至2026年1月,消费者将无法享受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根据财政部2024年公告,2025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购置税,2026年起按50%征收)。
这也意味着,用户需额外承担约8000元的购置税成本,实际购车成本将大幅增加。在车质网、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不少消费者投诉“交付时间不明确”“购置税风险未提前告知”,这种“低价引流+延迟交付”的模式,不仅损害消费者信任,也对领克的品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配置堆砌表象背后,真实性价比却落差巨大
从配置清单来看,领克10EM-P无疑是“堆料能手”:入门版即标配激光雷达(2颗)、高通8155车机芯片、14.6英寸中控屏、L2+级辅助驾驶系统、全景天幕等配置,中高配车型还增加了23扬声器哈曼卡顿音响、前排座椅按摩、车载冰箱等舒适性配置,看似“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性价比优势显著。
但深入分析配置的实用性与完整性后,不难发现其“性价比”存在明显的表象化问题。
首先,入门版车型的配置存在“关键缺失”。作为起售价16.38万元的车型,120四驱Halo虽然搭载了四驱系统和激光雷达,但在舒适性配置上大幅缩水。
同时缺少前排座椅加热/通风、后排独立空调、氛围灯等基础舒适性配置,与同价位的吉利银河E8(入门版即配真皮座椅、前排座椅加热)相比,舒适性体验差距明显。
更关键的是,入门版车型无法选装后排SPA舒享包(含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而这一配置正是家庭用户关注的核心需求点,导致入门版车型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其次,中高配车型的“选装成本”削弱性价比。中配120 Ultra车型(售价17.98万元)虽增加了真皮座椅、前排座椅加热等配置,但仍无法选装后排SPA舒享包和车载冰箱;次顶配240 Ultra车型(售价19.18万元)虽支持选装,但选装后排SPA舒享包+运动套件包后,总售价达到21.18万元,与顶配车型相比反而更贵,选装逻辑存在明显不合理性。
此外,部分“噱头大于实用”的配置也拉高了成本,如激光雷达虽然提升了辅助驾驶的精度,但目前领克10EM-P的辅助驾驶系统仅支持高速NOA功能,城市NOA需等到2025年通过OTA升级才能实现,短期内激光雷达的实用价值有限,属于“超前配置”。
最后,保值率短板进一步拉低真实性价比。事实上,自主品牌的车辆普遍保值率不高,领克也不例外。以领克02为例,三年的保值率只有56%,略低于平均水平的60%,这意味着购车成本15万的领克02,三年后可能仅能卖出8.4万。
横向对比而言,其保值率远低于丰田、本田等合资品牌,也低于同集团的吉利品牌。而具体到混动车型,这一成本在计算“全周期性价比”时不可忽视。
结语
领克10EM-P凭借“低价+高配”的组合拳,在上市初期取得了亮眼的销量成绩,也展现出领克品牌在产品定义与市场洞察方面的优势。
但透过销量表象,该车在性能实用性、品牌长期发展、真实性价比等维度暴露的问题,不仅是产品层面的短板,更是领克在“规模扩张”与“品牌向上”之间面临的战略抉择。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混动车型的核心需求是“经济实用”与“体验均衡”,领克10EM-P的四驱性能与部分高端配置虽具吸引力,但能耗偏高、交付风险、保值率低等问题,可能会影响长期使用体验。
「于见专栏」认为,对于领克品牌而言,若想在新能源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跳出“配置堆砌”与“价格战”的误区,转而聚焦用户真实需求——例如优化四驱系统的能耗控制、明确交付周期以降低用户风险、提升产品品控以改善保值率。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从“硬件比拼”进入“体验竞争”的新阶段,短期的销量狂欢难以支撑品牌长期发展。领克10EM-P若能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升级与服务优化补齐短板,或许能真正从“网红车型”转变为“长销车型”,为品牌在混动市场的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天眼查显示】领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曾用名:领克投资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7年,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一家以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765306.1225万人民币,实缴资本750000万人民币,并已于2024年完成了并购,交易金额93.67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