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首次公开AI技术体系,为最大规模校招拼了
克雷西 henry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又是一年校招季。
小红书在其「问出好offer 第二季」校招直播间中,官宣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2026校招——开放八大职类,包括算法、研发、产品、数据、商业、运营、设计、职能,其中技术岗位需求大幅增加,直接暴涨2.5倍!
对于其中原因,小红书技术副总裁风笛表示:
一是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新业务和功能快速涌现,需要大量人才加入;二是公司高度重视校招生的潜力和成长性,往届校招生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也坚定了我们持续投入校招生招聘和培养的决心。
这场直播还首次公开了小红书的AI技术体系。
特别是针对小红书技术的王牌——搜索与推荐,进行了重点讲解。
在连麦环节,小红书真诚回应了不少同学关心的职业规划问题。
从扩招规模,到AI体系的首度披露,再到与同学们的分享交流,这场秋招直播已不仅只是招聘信息的发布,而更像是一场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技术开放日”。
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其中的几个关键亮点——
小红书AI技术体系大揭秘
小红书技术副总裁风笛在直播中,就小红书的AI技术体系进行了详细解释。
一图看懂小红书AI技术体系
整体来看,小红书的AI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五个板块:
AI Infra:提供了支撑小红书AI应用的基础设施,包括计算平台和数据处理框架,以确保AI模型和技术的高效运行;基础模型:包括微调开源模型和自有基座模型,为小红书提供核心功能支持,如内容理解、推荐排序、个性化推送等,助力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精准度;内容理解与创作:AI技术应用于内容的创作和理解,包括图文生成和多模态内容的处理,提高创作效率并支持内容推荐;信息分发:利用AI优化信息的分发,特别是在搜索、推荐系统等应用场景中,通过大模型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社区守护:运用AI技术维护社区生态,确保社区环境健康、安全。
其中包含的具体细节,都在下面这张图里了:
正是这五个板块支撑起了小红书这个3.5+亿月活的庞大UGC社区。
推荐/搜索算法这样炼成
提起小红书,首先要聊的还要属信息分发场景中的推荐/搜索算法。
在很多用户眼里,小红书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搜索引擎,但它的使用体验往往“胜似搜索引擎”。
因为用户在这里检索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网页信息,而是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解答,这些内容真实、即时、丰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与传统搜索引擎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小红书不仅仅只依赖于关键词匹配,而是更强调社区氛围与互动的价值。
很多时候,用户最想要的答案并不在标题或正文里,而是隐藏在评论区的讨论之中。小红书正是通过算法把这些深度互动挖掘出来,并与搜索结果建立紧密关联,满足用户在细分场景和长尾需求上的真实诉求。
在交互方式上,小红书也突破了传统“输入关键词”的范式。用户完全可以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提问,搜索系统会自动理解语义,并结合历史行为、兴趣偏好和场景上下文,给出更贴合的结果。这种“记忆式”个性化能力,让搜索结果随着用户的使用而不断优化。
进一步地,小红书在搜索结果页还推出了「问一问」功能。当用户提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时,系统不仅会调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理解语义,还会综合多篇相关笔记生成答案,并附上引用出处,帮助用户快速获得整合后的结论,同时也能进一步浏览社区成员的真实分享。
既然说到这,不妨就看一看小红书的问一问,如何理解自身和其他传统搜索引擎的区别:
从技术层面看,小红书的搜索系统融合了NLP语义理解与多模态技术,能够同时处理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
在应用层面,它通过“问题卡片”“评论关联”等设计,把用户与答案、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放在首位。这使得小红书的搜索不仅是信息检索工具,更是社区互动与知识获取的关键入口。
除了搜索引擎外,小红书的算法体系还涵盖多个关键领域,例如信息处理与数据管理、推荐系统算法、多模态推理等等。
这些算法共同作用,更智能地处理多样化内容,帮助你更快找到想要的东西,也让你在平台上的每一次互动都更有价值。
在面向翻译场景时,AI大模型的应用也让小红书的多语言翻译更快、更自然,不仅能兼顾语境和语气,还能贴合不同文化习惯。
可以说,小红书在AI的应用上投入还是很大的,在场景上有非常多的应用和想象空间。
而除了讲技术之外,小红书也是蛮敢玩,直接让《令人心动的offer》嘉宾、红圈所律师何运晨去夜探小红书且全程直播。
在线连麦学生,真诚回应问题
和不少直播间习惯“打鸡血”、“制造焦虑”的风格不同,小红书这场直播的气质真的很不一样——平实真诚,娓娓道来。
一开场,何律师就化身“侦探”,带大家云逛办公室:从茶水间、咖啡吧,到满墙手办的“薯办墙”,再从读书角,走到用积分兑换零食的零食区。
一路中,我们还了解到了小红书丰富的文化活动:比如全国各分部每季度举办约700场的社团日、可以带宠物上班的周五Pet Day、以员工故事为原型拍的微短剧、员工上的REDacademy大师课是真的邀请了贾樟柯、许知远、王德峰等一众大师……
有一说一,这些活动真的很让人羡慕。只能说在小红书上班,有点意思!!
当然,光听介绍还不够过瘾。直播里,何律师还和小红书大佬一起开了连麦,现场回答了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
AI时代的职业规划
在连麦环节,圈宁同学向三位老师请教了关于AI浪潮下大学生该掌握哪些技能的问题。
牛客网CEO叶向宇的观点是:对年轻人来说,经验远没有潜力重要。学校的标签固然能证明一定能力,但更关键的,是你做事的方式。就算没有参与过“大项目”,只要在小项目里展现出学习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样能成为求职的加分项。
风笛则进一步补充:“没经验”其实并不存在。无论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比赛作品,还是出于兴趣做的多媒体开源、天文图像处理,都能成为简历上的亮点,关键在于你是否足够投入。
前沿探索or商业落地,如何平衡?
在与另一位同学的连麦中,问题就更“硬核”了:
现在大模型领域,学界和业界的偏差非常大。在大模型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平衡前沿研究探索与商业场景中的实际落地需求?
面对这个问题,风笛的观点也很直接:如果问出这个问题,那站在同学的立场,优先是商业落地。
因为在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层面,门槛极高。不光是算力需求高、而且竞争也异常激烈。而现有模型的能力,已经足以覆盖大量实际应用场景。因此相比于科研,商业落地的空间反而更大、更自由。
叶向宇老师则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分析,前沿探索通常只掌握在少数几家头部公司手里。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尤其在求职时,抓住商业应用机会,往往更现实、更靠谱。
所以说,同学们若想拿下“心动的offer”,就得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锻炼能力,塑造独特价值;
但是也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关注外界发展,做到脚踏实地,星辰大海。
专属培养计划,助力人才成长
当谈到如何形成自己的特点时,风笛分享道:
与他人的不同在于你喜欢、你投入,而且能做好那个东西,兴趣与专注度非常重要。
事实上,风笛提到的这一点,正是小红书人才观的写照。
今年,小红书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校招,同时也是由社招逐渐向校招倾斜的一年。
这既表明了小红书在当前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对年轻同学的重视——愿意从一开始就陪伴他们成长。
这种重视,就落地在从校招一线同学到leader层的各类人才发展项目上,而其中最核心的,还属薯光计划。
据小红书人才发展负责人启山介绍,所有校招生都会加入薯光计划,开启为期两年的成长之旅。在此期间,小红书会帮助大家快速理解小红书公司文化、快速融入小红书,与初代同事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除了“薯光计划”之外,针对不同序列的同学,小红书都有与之对应的丰富的培养计划:
产品校招生的RPT(RED Product Trainee Program)、RPG(RED PM Generation)
面向技术人才发展的RTC Alpha Program、RTC Beta Class等项目。
以及商业、社区、职能等序列都有专属培养计划,这些培养计划与小红书极度扁平的组织架构相辅相成:专业线没有职级。
这意味着作为“小红薯”,新人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与成长。
这样的培养逻辑,也让小红书与多数互联网公司有所不同。小红书并不把培养人才局限在“更好的打工人”,而是希望激发同学们更广阔的潜能。
正如其slogan“Inspire Lives,以科技为笔,以人文精神为墨,勾画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所宣示的,它更希望每一位同学在这里收获的不只是工作技能,而是全方位更充沛、更具创造力的成长。
小红书校招正在进行中,网页搜索「小红书校园招聘」小红书官网、或移动端搜索“小红书招聘”小程序,即可投递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