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部重口味的电影《蝇王》:西方人的本质类同苍蝇
《蝇王》是一部重口味的电影。其实也没有什么啦,这年头“重口味”对于电影来说已经是一个好评了。大家也不要被祭祀的猪头吓到了。在西方这可是一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哦。
故事的开头是核战争后,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儿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遇到袭击被迫降临在某一个岛上。就这样,一群孩子在岛上开始了从善到恶,从现代到原始,从由道德约束变到了肆无忌惮。
12岁的拉尔夫是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他在一开始就扮演者领导者的角色。举止谈吐都算是这群孩子中的佼佼者。他手中的螺号更是成为了权威、权力的象征。拉尔夫可能没有什么深邃的思想,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希望能在岛上形成一个圈子。一个继承他认为的,人类文明的圈子。他以螺号为号角,用他来组织大家,带领大家搭帐篷,采野果。很显然,他们是期望能建立或者说恢复文明中的秩序。
杰克是拉尔夫的对立面。杰克从最开始和大家站在一个战壕里,到后来心态慢慢转变。他弱小但不甘人后,期望被认同,又不大乐意做别人的附庸,可不做往往又不行,更多的时候是做着脏活累活,忍气吞声,但又无可奈何。他在书中以哮喘病人的形象出现,不能干体力活让他在岛上的价值大减。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眼镜可以聚光生火,不难想到,他会是最早被欺凌和抛弃的对象。即便是和他关系最好的拉尔夫,也不忘时不时去嘲笑他。
掌握火源无疑让他的存在感增加许多。火源成为了权力的另外一种象征。螺号最后被杰克的势力反扑摔碎,意味着民主已亡,权力只可能掌握在更强大的人手上,绝对不是一个象征的信物可以左右。而眼镜最后的破碎,在书中意味着杰克带领岛上的孩子回归兽性的原始,而映射社会,象征着什么呢?火焰是权力的象征,毕竟岛上没有电,有了火,就有了光。光明一死,那剩下的就是黑暗了。
西蒙是社会中为数不多的理智者,追求者,求知者。他质疑着每一个让他看不惯的地方,但又不盲目,溯本求源。他是戈尔丁笔下的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他意识到恐惧来源于内心,而不来自于外界。书中有一段他和蝇王的对话,就是那个苍蝇飞舞在其周围的猪头,这个象征着万恶的形象和西蒙展开的对话犹如历史善与恶的对白。
在这个没有法制,道德仅仅靠一圈子人彼此约束的环境,慢慢在解开舒服魔鬼的绳索。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杰克的领导,释放他们的“本性”。他们任凭篝火被践踏,心中甚至隐隐不希望获救。每当天平稍微倾斜,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堕落,选择放纵,选择释放“天性”,选择野蛮的“自由”。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民主”更加为所欲为,更加没有约束,更加“自由”。然而,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是建立在一定秩序之上的。而此时的秩序就是杰克。专制统治下的威慑力。
岛上的孩子们在封闭的空间下,一切言论的产生都在群体中形成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这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局域网”。而群体一旦形成,立即就会成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寻找认同感,默契的说一些平时他们很可能不大会说的话,这个特点是每一个个体单独拎出来没有的。身为群体的一员,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宣泄。因为感情的宣泄最容易,不需要思考,不需要举证。后来,杰克越发的自命不凡。他要成为真正的领袖。他袭击了拉尔夫,使得猪崽仔丧生,又乱棍打死了西蒙。
西蒙的死去是全书的高潮。当西蒙被看做是野兽,被他们杀死后,岛上的孩子们陷入到一种堕落的狂欢。这种感觉就如同自习课上最后十分钟老师不在场的也样子。所有的作业都可以等待下课回家去做。丧失理性,或者说,丧失人性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是野兽,他们把猪崽仔当做祭品,拉尔夫也差点命丧黄泉。这群孩子就像《拳击俱乐部》后面失控的俱乐部成员一样,走着毁灭自己,毁灭世界的路上。此时拉尔夫也身陷重围,火光冲天,他们毁灭着曾经刚来岛上的一切美好。企图在毁灭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蝇王”在《圣经》中意为苍蝇的首领,引申义是万恶之源。“恶之出于人,犹如蜜之出于蜂!”原作者戈尔丁这么说。恶已经成了人自然而然的分泌物。
在戈尔丁看来,《蝇王》是人类的历史的缩影,人类社会的缩影,人性善与恶的缩影。对此评价人类社会给了他诺贝尔文学奖,表示万分荣幸。
整个西方社会的主流,从根子上都相信人性本恶。人生是恶心的。文明是垃圾,社会是厕所,认为人的本质类同苍蝇。所以在这个孤岛之上,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的束缚,人的盲目和兽性被释放出来了。
所以他让一个世外桃源成了地狱。让所有的孩子们都成了地狱。真理?不存在。人生价值?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哲人们高傲地宣布“上帝已死”。因为没有上帝,所以一切都可以做。
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人只能通过自我选择价值。只有自我的情绪,自我的感觉,才是真实的。就连思考都是多余的。只有黑暗,只有黑暗所激发的焦虑、愤恨,以至焦躁,直到疯狂。抒发和渲泄它们,这才是真的意义。
我并不是孔孟性善论的信奉者,但在我看来,戈尔丁这种人就像吃了“摇头丸”,他们对一切都摇头,疯狂地摇头,摇头就是对“自我”的疯狂肯定——这才是世上最大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