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目前最急需规范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来听听业内人士怎么回答

来源: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营养师顾中一

9点30分记者发来的采访问题,这是我刚写的回复

1. 记者提问:“中央厨房做的,到底算不算预制菜”,您的观点是怎样的?

顾中一:关于中央厨房的产品是否算作预制菜,我的观点是,首先需要一个清晰且权威的定义。无论是事实层面还是行业共识,如果对“中央厨房”和“预制菜”这两个概念本身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往下继续深入讨论的意义其实不大。

2. 记者提问:预制菜的透明化跟什么有关?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自己吃的菜是预制到什么程度了吗?

顾中一:“知情权”这个概念多年前就有过很多讨论,比如转基因等技术。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必须保障的,但它在实践中并非是无限的。因为完全的透明化会涉及到高昂的检测成本、标识成本,并且不当的标识还可能对某些其他同类造成事实上的歧视。因此,知情权的边界需要由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清晰地规范。

我个人认为,在所有产品都符合现有法规的基础之上,剩下的选择权应该交由市场来进行博弈。例如,像西贝做出了他的一些承诺,宣传其是有机的儿童餐,那么如果涉及虚假宣传,就应该受到惩处。如果消费者在事后发现被误导,感觉受到了欺骗,今后就应该用脚投票,不再购买该品牌的产品。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反馈机制。

3. 记者提问:行业一边说预制菜是趋势、能控成本保安全,一边却不敢大大方方讲出来,您觉得这种“既离不开,又不敢明说”的矛盾心态的根源是什么?

顾中一:这种心态是人之常情吧。就像我们每个人,通常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所以才需要有法规来强制规范。从本质上看,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一个社会化的科普和信息博弈过程。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下,需要有专业人士以及记者媒体进行客观的报道和深度的解读,让消费者了解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和商家、资本形成一种有效的对冲。这才是社会正常的运行机制。

4. 记者提问:您认为这场风波的核心,究竟是消费者对预制菜本身的抵制,还是对“信息不透明”和对预制菜价格偏高的不满?

顾中一:我认为必须区分看待是哪一类消费者,其核心诉求是复合型的。首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公众对预制菜普遍存在抵触心理,得承认这是一个基调。在此之上,不同群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有一部分群体更在意价格。他们可以接受预制菜,认为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只要足够便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换言之,也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卖高价的预制菜”。他们不满的是预制菜并未带来价格优势。 还有一些人,他们能够接受较高的价格,但无法接受实际菜品的制作过程,或者说菜品带给他们的感官享受、情绪价值,与他们期望的“高价值体验”不匹配,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这场风波的核心,我认为以上几点因素都有,需要看具体的消费对象。但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几点是很重要的驱动因素,此外,还包括了公众对食品安全普遍的不信任,以及对商业诚信的普遍不信任。

5. 记者提问:您认为预制菜行业目前最急需规范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顾中一:说实话,我认为最需要规范的是政府层面的行动,政府应当出面明确相应的概念,并进行充分的行业与公众科普。无论是给出一个特别严苛的标准,还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标准,都需要通过充分的沟通来消除信息鸿沟,以此增加公众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规范行业发展,并坚决惩处那些“用劣币驱逐良币”的商家。重点是依靠这些顶层设计,否则单靠市场,虽然我相信也能通过漫长的博弈实现调整,但过程会很缓慢且充满乱象。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考虑到整体经济形势、持续走高的人力成本、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发展乡村经济的需求,预制菜产业化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正因为它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正视这个行业,并抓紧进行规范,确保它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让产业和消费者实现共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