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人,这一个创意卖了3800万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半夜睡到一半突然醒来,该怎么办?
可能点亮手机屏幕,再刷刷短视频,直至眼神涣散,迷迷糊糊入睡。
但如果,屋外传来一阵动静。
是你的孩子。
不仅没有乖乖睡觉,还发出急促的声响,吸引了你的全部注意。
甚至,还来不及责骂,只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张开了双臂,动作僵硬地跑出了门外。
怎么喊都喊不回来。
最新高分恐怖片——
凶器
Weapons
2025年,恐怖片市场又一匹黑马。
一上映就打破了今年由《罪人》创下的提前场票房纪录。
烂番茄新鲜度96%,IMDb评分也上到7.9。
甚至项目在开拍之前,就传出新兴恐怖大师乔丹·皮尔出高价要买下剧本。
但被华纳以3800万美元的制作费用截胡。
为此乔丹·皮尔还开除了负责收购剧本谈判的员工。
而在中国观众这边的评论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为什么?
Sir一句话总结:
步子跨太大,脑子有点跟不上了。
因为美式恐怖出海,水土不服。
也因为,故事里想说的东西太多,但如今的观众,耐心有限。
01
失踪
同一时间,17个孩子冲出家门。
凌晨2:17。
消失在黑夜中,无人知晓他们去了哪里。
只有几个装有监控家庭可以看到一些线索。
孩子们都同样的姿势,张开双臂奔跑,像企鹅,像鸟,还像赶着去参加《火影忍者》里的忍界大战……(误)
而他们,来自同一个班级。
唯一一个没有失踪的小男孩阿利克斯。
他变得心事重重、沉默不言,大家也不愿和他靠近。
而在大人的视角里,这失踪悬案却“简单粗暴”得多。
学生家长的矛头都指向了班主任贾斯汀。
虽然孩子们是半夜失踪,但肯定也和她管教无方,工作疏忽脱不了干系。
于是,她也成了学校里被议论的对象。
半夜被人敲门骚扰,甚至车上还被刷上了“女巫”的油漆。
一脸懵的她,不得不自证清白。
她觉得突破口,是那个唯一没失踪的男孩。
跟到了他家,门窗被报纸糊住,屋里一片漆黑,没有一丝声响。
只见两个人影挺直坐在沙发上盯着!
好诡异。
但她因为害怕,还是没敢敲门,拔腿跑了。
与此同时,一名失踪孩子的父亲亚契也加入调查。
他一遍又一遍翻看监控录像,还要去别的受害家庭“揭伤疤”,向别的家长讨要录像。
下一个视角,警察保罗。
对。
你没看错,警察视角是这起案件中,调查最不上心的。
他正被家务事搅得焦头烂额。
在家,被老婆强制要求戒掉了酒,在警局,处处看着老丈人领导的眼色,而他依然只是个基层警员。
他还是班主任贾斯汀的前任。
两个各自遇到烦心事的人,约出来喝一杯,顺便喝到了床上……
无论是案件还是生活,他都无能为力,只能把气撒在弱者身上。
詹姆斯,每天被保罗找茬的小混混,瘾君子。
好玩的来了。
这个看上去最废物的人,却是第一个发现失踪孩子的。
而瘾君子的他,唯一想到的就是怎么拿到5万块悬赏。
于是只能请求羞辱他的警察保罗,寄希望于那5万块悬赏金。
多线推进,相互勾连。
这让近些年陷入枯燥的惊悚题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普通的惊悚片总在专注塑造一个“鬼”。
而这部片,让不同线索之间,成为彼此的“鬼”。
比如班主任贾斯汀一个人在家,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鬼入侵”。
敲门,没人。
又敲门,又没人。
后来答案揭晓,这是亚契干的。
孩子失踪,他愤怒地去报复嫌疑最大的老师,也说得过去。
又比如。
警察是瘾君子的“鬼”。
老远看到,就被吓得大摔一跤,不管三七二十一撒腿就跑。
阴差阳错呢,瘾君子也变成了警察的“鬼”。
执法过程中他忍不住动用暴力,被执法记录仪拍了下来。
岳父告诉他,只要那人一个月不来警察局投诉,记录仪的硬盘一个月后就被新数据覆盖,一切就当没发生过。
所以警察保罗的重点盯防对象,就是瘾君子。
但这货,又急着报案领赏金……
狼还没现身。
平民就已经开始在乱杀了。
《凶器》,藏着一把大杀器在后面。
02
小镇
在恐怖片类别里。
“小镇”可以说是百试百灵。
它是怪谈、灵异、悬疑事件的高发地,同时,又有着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社会属性——
相比城市,它显而易见的封闭。
所有的人和事,只会来自内部,作用于内部,难以向外扩散。
而代表着乡下的小镇似乎又有着民风淳朴的一面,没有复杂的权力关系、勾心斗角。
简言之。
在这里,人的欲望和困境都很简单。
同时,引出的悬念也足够精准具体。
但在《凶器》里,这样精准深化的悬念,却成了坏事。
(以下内容含剧透)
事实上,在影片多次强调阿利克斯变得孤僻和古怪之后。
熟悉恐怖套路的观众就大抵能猜出剧情走向。
正如在野外中毒,三步之内必有解药。
问题一定出在这个小男孩身上。
他的转变,来自于一位不速之客——
姨妈格拉迪斯,因为身患重病,前来投靠男孩一家。
此时影调变暗,只有一个看不清面貌,带着一株植物的虚弱老妇人。
而到了白天,小男孩的门缝视角里终于出现了这张诡异的脸。
就像是刻意让观众进入恐怖片该有的节奏。
随后很快,父母变成了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动作的活死人,和那些孩子失踪时的神态一样。
是格拉迪斯操控了他们,吸取了他们的生命。
但目的是什么?
影片给出的动机很简单:
延长寿命。
铺垫了这么久,就这?
这样“简单”的真相,也是让观众直呼“诈骗”的吐槽点。
拼凑线索、揭开真相,需要的是逻辑推导、严谨论证。
这才是悬疑的乐趣。
而《凶器》仿佛急着给出真相,也没有想要把这轻巧的解释做得更丰富一点。
再不济,也可以像去年的《长腿》《异教徒》那样,用宗教、邪祟的传说来兜底。
但导演不。
他只是想让我们进入阿利克斯的视角。
一个爸妈被控制,在学校被排挤的小孩子,承担起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
每天孤零零地上下学,拧着大量的速食罐头,回家一勺一勺地喂父母,喂同学。
孩子变成了家长。
而反观之前出现的几个大人。
每个人的行为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概括。
老师贾斯汀是“否认”。
她不愿接受指责,坚信自己没错,却闯入了别人的家,别人的婚姻。
家长亚契是“愤怒”。
他毫不顾及他人感受地把自己的情绪强加在别人身上,急于寻找一名“替罪羊”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警察保罗是“逃避”。
他不敢面对自己的责任(查案和家庭),只能在冲动与后悔中循环。
瘾君子詹姆斯是“堕落”。
他已经否认了自己变好的可能性,小偷小摸,只为了拿钱,买新的毒品。
还有校长马库斯是“接受”。
他想要放下过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重新开始,所以当贾斯汀一次又一次告诉他,阿利克斯有问题时,他只是一味地劝人向前看。
把阿利克斯和先前的几位大人放在一起对比,便是在证明:
这些只想把自己摘干净的大人,才是“小孩子”。
这也是导演透露过的创作初衷。
我最好的朋友在一场难以理解的意外中去世,创作就像是对此的情感反应。不是为了拍电影,不是为了下一个项目,而是因为我需要排出这些“毒液”。
可是,一旦把重头戏押宝在阿利克斯身上,观众关注的重点就从事件里层层铺垫的恐怖氛围,转移到了小孩和大人的对比。
本该提到嗓子眼的那一场惊吓,也随着叙事重点的转向,泄了气。
03
吹笛人
与其说《凶器》表达重点是格拉迪斯单方面制造的恐怖效果。
不如说,是这个小镇的闯入者,给稳固的系统植入了混乱,引出了一套社会寓言。
对观众来说,他们买票,是希望小镇发生的怪异事件,给他们带来一声声惊叫,或是一身冷汗。
而导演显然志不在此。
他创造出的摄人心魄的女巫,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故事——
《花衣魔笛手》。
这个由格林兄弟从民间传说里收集改编而来的童话,记载了一个如女巫般神秘的人。
中世纪时期,黑死病蔓延到德国时,哈梅林镇雇佣了一个流浪的笛手。
他能吹奏笛子驱赶老鼠,但随后,居民们却拒绝支付给他相应的报酬。
后来,他再次吹响笛子,镇上所有的孩子跟随着他离开了镇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常被解读为过去的人们将天灾鼠疫归结到人祸,或是隐喻国王从青少年群体里强制征兵导致孩子们战死。
而这个诡异故事的各种解读,总是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始作俑者。
但在《凶器》里,导演并没有想要把操控小孩的格拉迪斯表现为某个具体的人。
她每次出现,都有着不同的打扮,要么是虚弱如干尸的老妇,要么是浓妆吓人的怪阿姨。
她也从来没有使用压迫性的正面力量去指使过他人。
只是取一件私人物品,将其缠绕在树枝上,再滴上自己的鲜血完成下蛊。
就像个总是以不同的样貌示人的,压抑、消极情绪的具象化。
它轻而易举地把意志薄弱之人(绝望的大人和涉世未深的孩子)变得冷漠、暴力,甚至互相伤害。
人被变成了凶器。
就像有些观众猜测的,片名“凶器(Weapon)”一词,正是在暗示美国校园频发的校园枪击案。
孩子失踪的2点17分,暗合了几年前众议院针对校园暴力事件通过的新枪支管制法,这条法案投票中共计217人赞成。
而除了枪击案,影片中还有各种暗示和解读方向。
比如,小孩们奔跑的姿势。
有人说是致敬了1972年越战期间的一张名为“Napalm Girl”的照片,以此指向战争对孩子的残害。
又或者,教育系统。
阿利克斯在学校本就被排挤,在格拉迪斯出现后,他的生活更加没了希望。
但他不能告诉任何人这个姨妈的存在,因为姨妈所代表的心理问题,不能被任何人发现。
他不仅被这负面情绪入侵,还成了帮凶,让其他孩子也中了招。
而早早发现阿利克斯不对劲的老师,却不能给予他什么帮助。
因为她们被所谓的道德规范严格约束着。
人原本的善意被拦在了门外。
所以,就和老师贾斯汀一样,片中的大人都是被负面情绪侵入(被格拉迪斯控制),变得失去理智。
可是,在这些解读方向逐渐清晰时,影片轻飘飘地走进了尾声——
格拉迪斯的阴谋大白于天下,“猎巫”最终成功。
观众们猜测的各种指向没有得到导演的定调,一切戛然而止。
一如几百年来,《花衣魔笛手》的故事被传播、演化,却始终没有被正史记载,也没有确定官方的版本。
似乎是人人都有解释权。
但就像传说里的吹笛人,他把孩子们引向了何方,没人知道。
而导演在观众的心中植入了恐惧、疑惑,任其蔓延。
却忘了让大家安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