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生意,特朗普堪称当代商业奇才!
特朗普式的自信
美国时间9月5日,佐治亚州上演了一出"现代版西部大搜捕"——移民海关执法局(ICE)突袭韩国现代汽车电池工厂,400多名员工锒铛入狱,其中约300人是韩国技术工人。
韩国朝野震动自不必说,隔海相望的日本企业也如坐针毡——毕竟谁也不知道,韩企在美国的待遇就不会加在日企身上吗?
表面上看,这场行动打着"打击非法务工"的旗号,但韩国政府指出,这些技术工人明明得到美国政府工作许可的。究其根源是这些韩企未能满足美方苛刻的"本土用工比例"要求。 特朗普二任后的关税大战,开始时我们还真有些糊涂,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以为他只是为了拿点关税缓解财政危机,现在看来,我们真是太低估他的商业智慧了。
他的每一轮关税谈判都像精心设计的商业对赌协议,筹码永远是那句"向美国投资",而且其投资方向还由美国说了算。
在美日的关税谈判中,美国为日本量身定制了5500亿美元的投资套餐:从能源基建到量子计算,从半导体制造到国防造船,每个领域都是掐住产业命脉的"七寸"。
而对韩国美国开出的3500亿美元投资要价,而且锁定在造船业,半导体,二次电池等领域。
这套"特朗普经济学"的连环计可谓登峰造极。墨西哥、加拿大、欧盟等谈判对象,无不在这个精密设计的商业陷阱中步步退让。表面看是关税博弈,实则是产业战争。
不能不说特朗普的这场关税战成效是显著的,堪比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财政赤字得以缓解,本土制造业重焕生机,就业率节节攀升,更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未来赛道上筑起技术高墙。这哪里是简单的贸易保护?分明是套着关税外衣的"产业复兴计划",让"美国优先"从竞选口号化作现实生产力。
或许朋友们会问,商业运作自然需要成本,但特朗普的"生意经"究竟付出了什么代价?难道这些操作真能空手套白狼?
我还真想过这事,特朗普做这些事是有成本的,只不过这些成本无法以美元计算,也就是我通常说的隐形成本吧。我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排序。它们应该包括盟友关系、美国影响力、美国的国际信誉,另外还有美国市场的活力与技术创新等。但这些无形资产,在特朗普的算盘中,或许都被视作无关紧要的浮云。在他眼中,这确实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日本也好,韩国也罢,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被特朗普拿捏得死死的,只能按着他划定的路线走。
美国的盟友们应该会记起2018年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说的一番话:。“看看特朗普最近做的决定,让人不免会想:有这样的朋友,谁还需要敌人?但坦白讲,欧盟应该心怀感激,因为特朗普让我们丢掉了幻想。”但从现实看,美国的盟友们还没有醒,或是不愿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