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为什么阅兵一定要走分列式?
近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庆祝大会上,盛大的阅兵分列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让无数网友为之激动。那么,阅兵分列式起源于哪里?人民军队的阅兵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分列式寻根
西方强军仪式的演进脉络
现代阅兵分列式的基因,深植于17至19世纪欧洲军事变革土壤。彼时线列战术取代冷兵器混战,军队对纪律性、整齐度要求空前提升,分列式作为检验部队战力、彰显军事威严的仪式,在欧洲强国中逐步成型,德国、俄罗斯的发展脉络尤为关键,英、法等国亦各具特色,共同推动分列式规范化发展。
现代分列式中的正步走又称“鹅步”,德国是现代分列式“鹅步”(Stechschritt)发源地。18世纪中叶,普鲁士军事家利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奥波德一世为强化部队战场协同能力,首创高抬腿、大步幅的“刺步”。士兵行进时左腿向前高抬,右腿蹬地发力,脚掌向前下方猛踏,这种步伐能让线列步兵冲锋时保持阵型不散,兼具威慑力与战术价值。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柏林胜利阅兵分列式成为国家象征。德军徒步方队以“鹅步”通过勃兰登堡门,炮兵方队牵引克虏伯火炮同步行进,空中飞艇编队低空掠过,“陆海空协同”的分列式形态,直接影响欧
洲多国军事仪式设计。
俄罗斯对分列式发展兼具借鉴与创新。18世纪初彼得一世推行军事改革,派贵族子弟赴普鲁士学习操典(规范军事操作与演练的典范性条例),将“鹅步”引入俄军,又结合哥萨克骑兵豪迈风格,调整为步伐宽大、踢腿时两腿夹角90至100度、通过主席台时头部上扬30度的“俄式正步”。1812年反法战争胜利后,莫斯科红场举行大规模分列式。近卫军步兵方队迈着调整后的正步,手持滑膛枪肩枪行进,哥萨克骑兵方队以数路纵队紧随其后,战马毛色统一、步伐协调,“徒步+骑兵”的分列式结构成为俄军传统。1945年红场胜利阅兵堪称经典。受阅部队均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功勋部队,身着作战服,倒持着缴获的纳粹军旗,以“苏式正步”踏过红场,T-34坦克方队呈楔形编队行进,伊尔-2攻击机编队低空通场,分列式成为彰显反法西斯胜利、凝聚国家意志的载体。
英、法等欧洲强国在借鉴中形成特色分列式体系。英国1804年确立“皇家阅兵分列式”标准,皇家卫队身着红色制服、戴熊皮帽,以“小步幅正步”通过白金汉宫,海军方队手持弯刀行进,体现“海权优先”军事传统。法国在1880年国庆阅兵中,外籍军团以“法式鹅步”走过香榭丽舍大道,炮兵方队牵引野战炮同步前进,分列式融入大革命时期“公民士兵”精神符号。这些欧洲强国的分列式实践,不仅塑造现代军事仪式基本形态,更成为国家权力与军事文化的具象表达,通过统一步伐、规整阵型,将“纪律即战力”理念刻入军队基因,同时向国内外传递国家主权与军事威慑力,为后续分列式在全球传播奠定规范基础。
分列式入华
红色武装的仪式铸魂之路
现代分列式传入中国,始于清末军事变革浪潮,在黄埔军校时期迎来发展关键期,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中落地生根、迭代完善,成为凝聚军心、彰显革命意志的重要载体。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军事仪式已褪去西式操典的单一底色,融入红色基因,形成兼具规范形态与革命特质的独特体系。
洋务运动时期是分列式等西式操典进入中国之始。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痛定思痛,编练新军成为其应对危局的抓手之一。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特聘德国军事教官,首次系统引入普鲁士式操典,分列式作为检验部队纪律与战力的核心环节被纳入训练体系。新军士兵需每日练习高抬腿且步幅固定的正步走,徒步方队按营为单位、纵队行进、同步踏点标准训练,炮兵方队则由骡马牵引火炮保持匀速通过检阅区域。1906年,河南彰德秋操,新军各镇分列式首次公开亮相。步兵方队迈着规整步伐,枪托贴紧裤缝;骑兵方队按6路纵队行进,战马毛色统一;炮兵方队骡马步伐与步兵踏点呼应,已展现现代分列式的基本框架。不过,清末新军的分列式仅停留在“形似”层面,未能与军队信仰、国家意志深度绑定,最终也没能改变清王朝覆灭的历史大势。
黄埔军校时期,分列式成为塑造革命军队纪律意识的重要手段,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埋下仪式传承的种子。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军校师生举行阅兵式,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检阅。尽管当时学员们的训练时间不长,军事素质尚未成熟,但他们整齐的步伐、昂扬的斗志,让孙中山先生看到了一支新生革命力量的希望。正式开学后,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军校制定了操典规范,明确了正步走与分列式的标准。此后,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一批又一批军事人才,在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将分列式的理念和训练方法带到了全国各地。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新生的武装力量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不断成长壮大,以分列式为代表的操典也是训练的一环。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举行了庆祝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阅兵。尽管这次阅兵没有华丽的装备,战士们的服装也不尽相同,但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以昂扬的姿态接受检阅。这次阅兵虽然规模有限,但已初步具备分列式的雏形,展示了人民军队为实现革命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
1933年8月1日,中央苏区又在江西瑞金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庆祝自己的建军节。为防国民党军空袭,阅兵定在8月1日17时到19时30分进行。8月1日17时,天色已暗,瑞金的阅兵场上,千万支火把照亮了夜空,礼炮声和军乐声交织在一起,气氛庄严肃穆。项英、朱德等阅兵员策马检阅长达600多米的红军指战员队列,红军战士们精神抖擞,以注目礼和热烈的欢呼声迎接检阅。阅兵式后,阅兵员致辞,红军将士们宣读誓词,表达了为工农解放奋斗到底的决心。随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工人师、少共国际师授军旗,向红军学校授校旗,并向功勋卓著的红军指挥员颁发红星奖章。19时开始分列式。这次阅兵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是分列式在人民军队中得到实践的证明。
分列式铸魂
新中国强军征程的铿锵印记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开启新中国分列式发展篇章。这一时期分列式以“苏式”正步为基,彰显武装力量规范化建设成果。20世纪90年代起,分列式动作标准持续完善,科技元素逐步融入。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正步步幅规范为75厘米,教官用量尺、秒表确保动作统一,卫星测速技术首用于方队训练。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投入使用,装备方队借信息化设备精准控制行进。
随着时代发展,分列式更重实战化与多元化。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官兵着迷彩作战服、携单兵携行具,英模部队方队带荣誉番号、钢枪加战术附件,东风-21D等装备实战配置亮相。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受阅部队从演训场机动至阅兵地,徒步方队以战术队形行进,女性官兵混编其中显巾帼风采。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女将军首次领队,东风-41等新装备占比创新高,维和部队方队加入展大国担当。
前几天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人民军队的阅兵分列式更是亮点频频。无人忠诚僚机、新型无人潜航器、“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东风61”弹道导弹等新型装备频频出现,让不少军迷惊呼“军盲竟是我自己”的同时,也显示出人民军队近年来在武器装备发展上取得的长足进步,展现了人民军队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强大实力。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阅兵分列式起源于军队实际作战的需求,现在已经演变为盛大的庆典。从中央苏区到天安门广场,从小米步枪到陆海空天电一体,人民军队的阅兵分列式,早已经溢出了庆典的内涵,既有对辉煌过去的回顾,对牺牲英烈的缅怀,也是在传达着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坚强信念与强大实力。从战火中诞生的人民军队,他踏下的每一步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响,也必成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起点!
参考文献:
①吉顺心、陈豆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庆阅兵仪式的历史演绎》,《中国军转民》2025年8月。
②姚远:《新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阅兵》,《党史纵横》2007年8月1日。
③井延坡工作室:《这场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有哪些新亮点》,中国军网2019年10月1日。
④梅世雄、李秉宣:《开创改革强军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成就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4年7月2日。
⑤中国政府网综合:《建军节》,中国政府网2007年11月13日。
⑥饶翔:《阅兵趣话:各国正步走,哪里不一样?》,团结报团结网2015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