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即墨城第一连历史沿革及抗战中的英勇事迹
即墨城第一连历史沿革及抗战中的英勇事迹
一、历史沿革: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钢铁连队
前身溯源
“即墨城第一连”的前身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2大队一部,后编入山东军区第五师第十三团八连,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1集团军某部连队。该连队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早期以胶东抗日根据地为依托,逐渐成长为胶东军区的一支精锐部队。
荣誉称号的传承
1941年4月:因在反“扫荡”战斗中以刺刀见红、善打硬仗著称,被山东纵队第五旅授予“钢八连”称号,成为胶东抗日军民心中的“攻坚尖刀”。
1945年8月:在解放即墨城的战斗中,八连以刺刀和手榴弹突破敌军防线,巩固突破口,为全歼守敌立下首功。战后,胶东军区授予其“即墨城第一连”荣誉称号,这面战旗成为连队永恒的精神象征。
新时代传承
调整改革后,连队面临转型备战的挑战,但“刺刀见红、无坚不摧”的精神始终未变。官兵们在战时政治工作课题研练、抗洪抢险、跨区机动演习等任务中表现突出,70余名官兵在各级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续写着“钢八连”的辉煌。
二、抗战中的历史:即墨城战斗——刺刀见红的铁血传奇
战斗背景:日军投降后的胶东局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胶东地区的日伪军拒绝投降,纷纷逃入即墨城等坚固据点,企图负隅顽抗。
即墨城防御:城墙高约9米,顶部宽达4米,密布碉堡、垛口,城外有3米深的护城河,守军配备轻重机枪、迫击炮等武器,总兵力约3000人(含日军200余人、伪军1000余人、国民党顽军近2000人)。
战斗经过:刺刀与手榴弹的较量
1945年8月26日晚8时:胶东军区五师十三团担任主攻,南海军分区两个独立团辅攻,对即墨城发起总攻。八连作为突击连,负责突破西北角城墙。
突破缺口:八连官兵在9米高的城墙上实施爆破,炸开一道缺口。突击组长、四班长徐脉风率先攀梯登上城头,随后王兴业、陈路芳、于秋菊等战士紧随其后。
白刃战:四名战士如猛虎下山,用手榴弹连续两次打退敌人反扑后,用刺刀扎向敌人。他们坚守突破口,敌人上来一批刺倒一批,一连刺倒十余人,为后续部队突进争取了关键时间。
全歼守敌: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八连与兄弟部队全歼守敌3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2000余支、汽车10辆等物资,打开了进军青岛的大门。
战斗意义
战术典范:八连以刺刀见红的拼刺技术,突破了敌人精心设防的坚固城池,展现了近战歼敌的强大战斗力。
精神象征:此战为“钢八连”谱写了新的篇章,其“刺刀见红、无坚不摧”的精神成为连队永恒的信仰,激励着一代代官兵打赢新时代的“白刃战”。
三、精神传承:从历史到未来的钢铁脊梁
红色基因的融入
连队通过常态开展“学连史、悟传统、当传人”活动,组织官兵在战旗下宣誓、在荣誉墙前讲述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确保“钢八连”的“钢”与“硬”在一代代传人中永不褪色。
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能打仗、打胜仗:连队官兵将“刺刀见红”的精神转化为实战能力,在各级比武竞赛中屡创佳绩,展现了新时代“钢八连”的风采。
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在建设转型、奋战打赢的新征程上,连队官兵牢记统帅嘱托,矢志奋斗强军,努力锻造一支“钢多气盈骨更硬”的制胜尖刀。
战旗的荣耀
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即墨城第一连”的战旗作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之一,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诉说着80年前那段刺刀见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