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诺麦博三年亏损14亿,美籍教授欲借798元破伤风药赴A上市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利晋
编辑 | 苏淮
2011年7月,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岛运营,面向全球招商顶级、重大医药企业和研发项目,加快建设岛内南部、中部的产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建设。
按当时规划,广州国际生物岛要建设成为生物经济的“曼哈顿”、生物金融的“华尔街”。不仅如此,岛上的道路也以“星际”、“螺旋”等宇宙、生命关联词汇命名,向外讲述一个医疗领域的浪漫。
截图来源于腾讯地图
十四年后,2025年8月,广州黄埔区披露的数据显示,广州国际生物岛已聚集近7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所在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多达21家,规模比肩上海张江药谷、武汉光谷。
广州生物岛运营期间,2012年12月,三位留美医学博士何有文、张林琦和廖化新,在岛内螺旋四路上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广州泰诺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泰诺迪”)。
在此之前两年,刚从美国回来的何有文、廖化新,和更早之前回国、已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的张林琦,一起创立了北京泰诺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泰诺迪”)。其中,廖化新担任公司技术总监、监事。
廖化新1977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赴美留学,并入籍美国。彼时,他回国创业的想法是:“我手里现在有一个这么好的抗体研发平台,如果国内能给我一个平台的话,我可以飞。”
天眼查显示,北京泰诺迪的主营业务,是研发全人源抗体类生物新药及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具体是: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用于治疗和预防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肿瘤等的一类生物抗体新药。
北京泰诺迪的这次“南迁”,成了何有文、张林琦和廖化新分道扬镳的转折点,三人各自开始勇闯A股市场。于是也就有了后面泰诺麦博冲击科创板的故事。
01
创新药热潮下的一次联手
2012年,是创新药发展的元年。当时,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径,提出要提升创新药物研发能力。
一年后,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份轰动医药界的市场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医院的药品市场占有率,三甲医院的10大供货商中,8家是外资企业;二甲医院中,外资企业则占6个。
并且,社科院预测,2012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达9261亿元,2020年将突破到2.3万亿元。
这份报告的发布,掀起的不只是对未来药品市场万亿蛋糕分配问题的关注,还有很沉重的民族前景的担忧。
北京泰诺迪“南下”,有另外两个考量:一方面,在时任暨南大学生科院院长陈志南的引荐下,廖化新前往暨南大学担任教授;另一方面,廖化新也想一边搞科研,另一边推动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实现正宗的“产学研”一体化。
可以推断,广州泰诺迪经营工作可能主要由廖化新负责,因为何有文、张林琦常年在京。公司成立时,何有文持有广州泰诺迪34%股权,为实控人;张林琦、廖化新均持有33%股份。
同样盯上创新药风口的,还有另一个人——郑伟宏,廖化新的未来搭档。
郑伟宏1998年成为了一名医药代表,主要推销国产仿制药;2006年开始创业,成立包括北京冉升圆通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斯贝福(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正大绿洲制药有限公司等公司,涉及实验动物开发、药物剂型改良等业务。
郑伟宏做的都是暴利生意。实验小白鼠又被称为“鼠茅”,曾被热议“一鼠顶四茅”,改良型新药特点就是研发风险低、周期短、回报率高。
“通过改剂型推出六味地黄滴丸产品,以更高价格进入市场”郑伟宏受访时曾直言不讳。但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但这只是在商业需求上打转,不是真正的临床价值”。一个医药代表也想做创新药。
2014年,郑伟宏随访美代表团到旧金山参加论坛,并造访了杜克大学人类疫苗研究所。当时,廖化新还是两头挂职,除了暨南大学教授,还担任着杜克大学人类疫苗研究所科研所长职务。
遇见廖化新,郑伟宏找到了“贵人”。他第一次便前往廖化新在美国北卡的家中拜访,随后两人又进行多次深度交流。
郑伟宏想要做一款创新药;廖化新也想创立一个综合性的天然全人源抗体平台,用来研发创新型的抗体药,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但当时国内海归引入计划扶持政策收紧,加上廖化新年龄超过60岁,而广州国际生物岛还处在加快建设中,前期工作重点是产业招商、重大研发项目落地。
核心问题出现了:没钱。
这时,珠海市金湾区政府向廖化新、郑伟宏递出了橄榄枝,对他们开出了一个条件:在老工业园区内任选一栋楼作为办公用房,提供三年免租和一笔贴息贷款。
于是,2015年12月,珠海泰诺麦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诺麦博”)在珠海金湾正式成立了,由广州泰诺迪全资持有。
02
亏损创新药公司拿到“救命符”
差不多十年后,即2025年7月末,泰诺麦博突然出现在上交所科创板IPO申请名单中。
在此一个月前,证监会发布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其中,重启了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即不对企业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做出要求,但要具备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这等于有了“救命符”。泰诺麦博、禾元生物、恒润达生、必贝特、思哲睿和北芯生命等企业,纷纷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冲刺科创板IPO。
因为它们一个比一个能亏损。
最近三期年度合计净利润中,做手术机器人的思哲睿,亏掉了3.7亿元;聚焦治疗晚期乳腺癌创新药的必贝特,亏损4.2亿元;建立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表达体系的禾元生物,亏损4.8亿元;布局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及房颤等领域创新器械的北芯生命,亏损5.1亿元;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实体肿瘤等创新药的恒润达生,亏掉7.5亿元。
泰诺麦博是当前亏损最大的一家,最近三年净利润合计亏损13.9亿元。
有意思的是,廖化新在美国拿到了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Henry M.Jackson基金会等多项重大专项研究基金资助,承担着艾滋病、结核病、流感、登革热等疾病的致病机理和疫苗的研究,其中核心是研究艾滋病疫苗。
但泰诺麦博没有选择艾滋病领域,而是主攻刚需性较强的破伤风预防领域。
廖化新、郑伟宏或许都知道,艾滋病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而破伤风虽是相对比较传统的领域,面临“一超多强”的激烈竞争,但当前存在明显的行业痛点——高过敏率、依赖血浆供应等。
价格20-30元/支的传统马源抗毒素,存在过敏率高的问题;价格在100-200元/支的吸附破伤风疫苗,需要提前接种,不能紧急预防;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保护期4周左右,价格在200-300元/支,但依赖人血浆供应,经常一针难求。
泰诺麦博研发的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新替妥®),则结合全人源抗体的安全性和重组蛋白的供应稳定性,过敏率低,保护期在4-5周,更加适合紧急预防,但价格却高达798元/支,且尚未纳入医保体系。
廖化新、郑伟宏的目标很直接:商业化,避开传统破伤风预防市场,走高端路线。
廖化新表示,“破伤风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单位效价更好,用量很少,CMC做好,产量很高”。郑伟宏也称,“破伤风抗体药物多年缺乏实质性创新,产品形态和技术路径几乎停留在上世纪。这种高度刚需、技术滞后的结构性矛盾,为新药创新提供了理想的突破口”。
接下来,考验的就是廖化新的产品研发突破能力,以及郑伟宏的资本运作能力。
03
三个留美博士冲击资本市场
泰诺麦博当年入驻的珠海金湾老工业园区,后来摇身一变成了“珠海国际健康港”,由金湾区属国企金航集团负责运营。而泰诺麦博则成为了园区第一家进驻公司。
金航集团是泰诺麦博的第一个投资人——2018年9月,发起3亿元的Pre-A轮融资。
金航集团的投资,帮助泰诺麦博完成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向生物制药公司的转变,主要搭建一条200L的中试生产线、一条1000L的商业生产线及附属设备。
这一轮融资前夕,泰诺麦博的股权格局或许改变了。原本为全资股东的广州泰诺迪被逐步踢出局,也就是廖化新的老搭档何有文、张林琦率先出局。
2017年2月,广州泰诺迪以收益法评估价1800万元两项发明专利——“一种抗体人源化改造方法”“一种全人源抗狂犬病毒的中和抗体”入股泰诺麦博,后者的实收资本也从200万元变更为2000万元。
但在一个月后,原本三人合伙创业先在一纸签约下,变成何有文、张林琦分别代廖化新持有广州泰诺迪34%、33%股权,后经过股权出让的方式,变更为何有文、张林琦均直接持有泰诺麦博19.95%股权。
金航集团投资前,要求廖化新直接显名持股泰诺麦博,且全身心投入运营公司。广州泰诺迪将持有的泰诺麦博股权,转移到廖化新手中。
这个操作在创新药公司比较常见。换句话说,资本十分看重研发团队和转化进程,而不是装有两个专利的“壳公司”。
有了金航集团的背书,泰诺麦博不仅拿到通用电器医疗生产设备配置、产业金融融资,后续也获得康哲药业、高瓴创投、药明生物、国联投资、中金资本、超弦基金、格力金投、申银万国投资等发起的三轮投资,总金额19亿元。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其中,2022年11月,泰诺麦博完成Pre-IPO轮融资,等待最后递表上市。
创新药商业化有个定律:“研发十年、烧掉数十亿,离成功就很近了”。
只不过,何有文、张林琦也在资本进场过程中,悄悄退出了泰诺麦博。
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进入2023年,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IPO进程被按下暂停键,原因是部分上市企业破发,诱发监管收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认定。
泰诺麦博只能被迫“卖身续命”,一方面,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方式引入新投资华金资本、康君资本、宏沣投资;另一方面,卖掉了狂犬病毒抗体项目,拿到一笔“救命钱”,全力押注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新替妥®)的商业化。
2025年3月泰诺麦博的增资价格为13.47元/股,估值约52.73亿元,刚好踩线通过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规定。
廖化新抓住了新风口,成为资本市场的幸运儿。但他的老搭档何有文,却是另一番模样。
2009年,何有文开始筹建北京旷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动科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生产技术产业化。不过公司常年亏损且缺乏资金持续注入,虽在2015年尝试冲刺资本市场,但一没踩中风口、二没地方扶持,最终不了了之。
2015年,何有文效仿廖化新南下珠海,并于2017年成立启辰医疗管理和启辰生生物科技,主要专注于mRNA核酸药物等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这一次,启辰生生物科技拿到康泰国际、中金资本、厦门金园投资、广州金控等投资,融资进程已到A++轮,距离IPO越来越近。
三博士中,偏向教学、研发路线的张林琦,直到2017年才向资本市场靠近,成立了北京飒诺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是郑州大宗商品供应链上市公司瑞茂通的关联公司。张林琦还出任体外诊断产品上市公司硕世生物的独立董事。
三人昔日创立的北京泰诺迪、广州泰诺迪已被注销。在创新药风口面前,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初创立的目标:“建立及应用最先进、最高效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技术平台”。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