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AI”千亿蓝海翻涌,问止中医处在朝产业龙头冲刺的好时候
“数智革命”下,传统中医已经大变样。人机共诊、AI开药方……多年前人们难以想象和相信的事正在发生。不得不感叹,时代的变革着实快。
与此同时,传统与前沿擦出的火花,也在点燃并照亮一些企业的前进之路。比如问止中医。前段时间,这家公司递表港交所,冲击“中医AI第一股”,相应进入了我们的观察视野。
据悉,从2018年成立到现在,问止中医凭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中医诊疗服务,突破传统产业局限,已展现出细分赛道的龙头潜力。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按人工智能赋能的收入计,问止中医是2023年及2024年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但“最大”并不意味着成长天花板出现了。
目前来看,“中医+AI”仍是比较新兴的概念,用户培育、技术创新、渠道扩张等需求,正在打开问止中医的想象空间。
中医医疗服务升级,正创造千亿级蓝海
“中医+AI”能够创造多大市场?一个千亿级蓝海应该不在话下。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去年我国人工智能辅助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60亿元,到2029年有望增长至10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3%。

赛道扩张速度越快,其实也反映出中医与AI融合的必要性越突出,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需求日趋强烈。
具体而言,当前中医医疗服务亟需进入“降本增效”“数据决策”时代。
一方面在于,供需失衡问题显著。灼识咨询报告显示,在人口老龄化、大众健康意识提高等因素影响下,预计到2028年,中国内地的中医门诊就诊人次将增加至30亿人次。
与此同时,患者信任且依赖的高级中医师仍然稀缺。2024年,中国内地约有760,000名中医师,其中高级中医师的占比不到5%。于中医医疗机构而言,中医治疗效率及覆盖程度不足,但人才获取成本、培养成本却始终居于高位。
另一方面,中医长期面临标准化不足的挑战。问止中医招股书就提到,中医领域多种流派、多种理念交织,治疗方案、药物组合、剂量及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的专业判断。这易影响治疗质量以及专门医疗服务的发展,目前仍有不少患者对中医治疗癌症等疑难症的潜力缺乏认识。
痛点犹在,中医医疗服务拥抱AI的理由也相应充分。
实际上,AI有形的数据恰与中医无形的经验形成互补。前者的强项在于,可将散落于海量古籍文献、医案知识图谱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数据资产,并对多维动态数据快速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给出具备参考意义的标准化、个性化方案,同时增进使用者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效率。
于中医医疗机构而言,AI在加速青年中医师的成长、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治疗效果、增强优质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显然是有突出作用的。
另外,“数智中医药”相关政策频出,进一步明确了“中医+AI”是大势所趋。
这波可持续增长的机遇,正被问止中医牢牢抓住。
上万入局者中,问止中医为何被认为是“最大”?
问止中医算是“中医+AI”赛道一个不可多得的经营样本。
客户粘性高。2022-2024年以及2024年前五个月和2025年前五个月,问止中医患者复诊率分别达61.2%、69.1%、71.9%、68.8%及67.2%,超过行业水平。据灼识咨询报告,行业平均患者复诊率通常介于30.0%-40.0%。
营收水平有明显提升。2022-2024年,公司收入从0.62亿元增至2.36亿元;2025年1-5月,公司营收达到1亿元,同比增幅11.7%。
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并不容易。要知道,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内地约有13400家人工智能辅助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包括公立及私立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那么,这般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问止中医为何能快跑?
从业务布局来看,目前问止中医主要通过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包括各种中医养生产品及中医知识产品)、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产生收入。其中,中医医疗服务贡献近九成收入,透过这一业务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掌握问止中医究竟是如何立足于“中医+AI”赛道。

首先,夯实技术壁垒,取得竞争优势。当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碰撞,“技术补课”往往是绕不开的一关。
而目前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搭上AI快车有两条重要路径:要么自行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要么采购由第三方技术服务提供商开发的系统。前者对企业技术实力要求更高、实现难度也更大,问止中医就正走在这条道路上。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问止中医自主开发的“中医大脑”配备了中国内地中医医疗服务行业最大的临床知识图谱,为中国内地首个及唯一通过一家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并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专家评审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技术成果重大,问止中医的研发基础必然不会太薄弱。仅看团队建设这一层,该公司确实拥有一些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据悉,问止中医首席医疗官林大栋博士多年来从事中医学术和临床实践,早期还有在硅谷的Cisco及Juniper任职的经历,属于较为少见的既懂算法又懂中医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了问止中医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与迭代。
另外,目前“中医+AI”领域的一大共识是,AI主要作为医师的数字分身、智能增强伙伴而存在。相比让AI替代中医,培养一批“会用AI”的医师团队或更为必要。因此,近年来问止中医对医师团队的组建及培训颇为重视。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前五个月,问止中医拥有86名毕业于知名中医大学或中医院校的全职医师,这些医师既是工具的使用者也是产品升级的推动者,即能够在运用“中医大脑”提供咨询及处方服务,进行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完成对临床数据的收集、生成与结构化清洗,实现“医研一体”。
基于这样的团队体系,问止中医能够实现相对高效的技术创新。
其次,凭全面的服务,换来规模化市场。根据招股书,问止中医的中医医疗服务战略性地覆盖了三个实践领域,癌重症、疑难症、全科。
单拎出一个赛道,就可见治疗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比如,此前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50万人,死亡病例超过300万人。若公司能全面释放出“中医+AI”对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效力,业务增量是超出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问止中医“精一书院”,也在让疾病治疗需求进一步聚拢。这是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人数最多的中医社区,在该传播生态中,公司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中医产品和知识推广,增强品牌影响力。所以也可以说,私域运营方面的“精一书院”与技术创新方面的“中医大脑”,构成双引擎,共同推动了问止中医医疗服务的发展。
综合来看,技术积累深、业务布局广,放大了问止中医在“中医+AI”赛道的稀缺价值。由此,问止中医成为了研究机构眼中的“最大AI中医医疗服务商”,但前面的路还很长。
下一步,向真正的产业龙头进发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医+AI”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据灼识咨询报告,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领域前五大市场参与者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合计仅约5%。
参考前文提及的千亿级蓝海市场预测,“中医+AI”企业应该还有十分宽广的扩容空间。而且赛道尚未出现绝对龙头,平摊至每家企业身上的增长机会相对均等。
当然,位置更靠前的选手在扩规模方面掌握一定的先发优势。那么,目前相对领跑的问止中医又该怎么向真正的产业龙头进发?
先找到需求缺口,才能“对症下药”。我们重点谈谈以下方面。
一是服务场景拓展。目前“中医+AI”更偏向的在线服务让患者足不出门就可以看病,解决了患者难以找到合适的中医师、路途遥远、等候时间长等问题,无疑更加便利。但在医疗服务中,线下就诊始终具有不可取代性。
线下就诊的优势在于面对面交流,医师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患者的气色、舌象、脉象等,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部分患者更习惯传统就医模式,认为线下就诊更有安全感,尤其是对于需要定期复诊的患者来说,线下门诊能提供更稳定的医疗服务。
因此,“中医+AI”线上线下高度一体化,是现在及未来问止中医的布局重点。
招股书显示,除了建立在线医疗综合服务平台,该公司也在深圳、广州、厦门、成都、郑州、长沙、济南、西安、咸阳及杭州运营11家线下实体诊所(包括1家门诊部)。根据过往数据,这些诊所通常在开业一个月内实现盈亏平衡,并在三个月内收回投资成本,可见运营效果较为理想,后续问止中医应该还会有更多诊所落地。
二是AI技术升级。AI技术尚不成熟,难以复刻中医的圆融思维与直观判断以及从辨证到用药的深层逻辑,辅助治疗作用不足,依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也极大程度影响患者治疗体验。此种情况下,提升技术水平更是企业长期战略。
聚焦问止中医,其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整体团队也比较年轻,容易接受、理解并积极运用前沿技术概念,这利于培育出更多好服务好产品。目前该公司研发积极性也比较充足。
招股书显示,问止中医正在升级优化人工智能系统,加强对技术人才的招聘及培训,并开展一系列研究合作,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共同成立中医人工智能实验室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合作”或属于问止AI联盟的一环。在这一模式中,问止中医与政府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医院及其他组织建立各种合作关系,既进行技术交流,也开展商业合作。由此,问止中医在B端的商业空间相应打开,与之相关的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业务撬动增量。
另外,问止中医还在以问止轻养品牌提供多种中医生活产品。这也意味着,除中医医疗服务之外,问止中医的其他两大业务均在加速成长。
预计随着业务协同加强、服务渠道扩大、技术水平提升,问止中医的龙头效应或会更加明显。
结语
从问止中医的实践不难看出,中医与AI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对医疗效率与标准化难题的系统性突破,涉及需求洞察、技术开发、服务升级、场景拓展方方面面。因此,尽管千亿蓝海十分可观,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中挖掘巨量商业价值的困难程度不小。
有时,我们还是有必要脱离商业视野来看待一家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问止中医这类正处在新兴技术风口的AI中医医疗服务商,比起直奔千亿市场,现阶段更注重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为同行带来一种成本可控、可参考的传统医学现代化方案,或许更显意义重大。
来源:医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