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人形机器人“iPhone时刻”,谁会成为超级黑马?
入秋以来,机器人赛道更加火热。
港股机器人概念中,地平线机器人市值年内累涨181%,首程控股市值年内累涨133%,越疆市值年内累涨118%,优必选市值年内累涨96%,三花智控市值年内累涨43%,极智嘉市值年内累涨31%。
9月8日落幕的智博会上,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格斗、跳舞,还能承担清扫、搬运等实用任务,标志着“机器人+场景”的商业化正在加速。特别是,特斯拉Optimus的迭代牵动全球资本神经,优必选更凭借2.5亿元大单释放出规模化信号。

除了整机厂吸引目光,背后的供应链龙头也在加速奔跑。三花智控近期获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8日A股涨停板封单近30万手,港股也涨超10%。展示出市场对其从汽车零部件到机器人零部件业务拓展的认可。
这只是个开始。就像由iPhone在2007年开启的制造业大周期,随着机器人从实验室与展会走向产线,一场由AI驱动的新周期正在启动,必将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
那么,在这场二十年一遇的价值重估中,谁是真正的弄潮儿?
产业信号密集释放,马斯克豪言机器人成特斯拉价值核心
2025年以来,机器人不再只是展会上的噱头,而是在技术、产业和资本多个层面同步发出加速落地的信号。过去几年它们还停留在实验室样机阶段,而如今,量产和商业化的逻辑开始逐渐清晰。
最直观的变化来自顶级展会。刚刚落幕的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单机行走或挥手展示,而是出现了群体协同、精细操作和复杂环境交互,这意味着行业正在从单点突破转向场景化验证。
展会舞台背后的变化是,技术越来越接近规模化的应用。紧随其后,巨头的动作同样释放出信号。
特斯拉开通Tesla AI官微并透露正在敲定Optimus V3设计,被外界视为商业化前奏。新版本在操作灵巧度和工具使用上实现了提升,马斯克甚至提出未来公司80%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虽然这类说法仍有夸张成分,但至少表明全球龙头已将机器人纳入核心战略。
在中国市场,产业链企业也开始以订单和产能数据回应市场期待。优必选拿下2.5亿元订单,并预计全年交付超过500台Walker S,这意味着产品从样机阶段进入量产阶段。此外,越疆科技也宣布第10万台机器人下线,上半年收入增速保持两位数,这些数据都表明下游需求正在形成,并呈现多样化趋势。
除了整机企业,生态化的探索也在同步展开。
在供应链上,地平线机器人尝试将智能驾驶的经验迁移到机器人领域,拆分地瓜机器人做具身智能卖水人,相关企业合作者可能在产业加速期扮演重要角色。

图源:地瓜机器人
在下游应用场景,首程控股在智慧交通、医疗健康等常见B端场景探索规模化运营之外,还推出了机器人4S店模式,并计划在一年内推动20家体验店落地,加速机器人“消费化”的步伐。
技术突破、订单兑现与生态建设正在同时发生,共同构成了“产业即将进入加速期”的信号。
对于上述变化,资本层面的反应相当积极。三花智控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四成,其切入仿生机电执行器领域的策略获得市场认可。这说明投资者愿意为解决关键瓶颈的硬科技企业付出溢价,这也让机器人零部件环节的估值弹性更大。
问题随之而来:在整机厂商、核心零部件、算法平台与场景应用的同频爆发中,谁才是那根撬动产业爆发的真正杠杆?
短期催化不断,谁是撬动产业爆发的“智能支点”?
在经历了一轮预期炒作之后,投资者的更现实问题是,哪些企业能够真正穿越周期?结合之前的半年报数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人工智能+”战略的助推下,将会经历一场必要的价值筛选。
行业竞争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过去比拼的是机械性能,如今关键在于“软硬一体化”与“具身智能”的落地。
因此,单纯依赖硬件或软件的公司或许难以长期立足,唯有在供应链层面形成协同,才可能构建出护城河。对此,越疆首席科学家郎需林更是指出,人形机器人不会是产品,而是一个平台级生态系统。他表示:“人形机器人生态的演进路径,大概率会重演智能手机的生态发展:先由硬件厂商带动产业热度;再由‘大脑’和‘应用’主导行业分层;最终形成开放协同、模块互换的具身智能生态。”
在技术层面的考量之外,加强软硬件一体化和生态构建还有一层商业价值的因素。
降本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第一步。行业目前面临一道“能做”和“能卖”之间的成本鸿沟,跨不过去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优必选获得大单的背后,是其提升国产化率来降低整机成本。而特斯拉也提出要把Optimus价格降至两万美元以下,靠的正是“大规模整合硬件与软件”。

因此,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正在重新洗牌。未来,核心零部件龙头对特斯拉、优必选、越疆等整机厂的意义,就像果链巨头之于苹果。
对比上半年业绩可以发现,三花智控净利润同比增长39.31%,净利润率提升至13.0%;而同期一些整机集成商的毛利率却承受着巨大压力。
这种分化源于核心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壁垒和定价能力。以机器人关节技术为例,其中涉及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但一旦突破就能享受长期的技术红利。
与此同时,系统集成商面临更复杂的商业考验。项目定制化程度高、研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等问题困扰着大多数整机企业。这也考验着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商业化能力。
由此可见,随着机器人产业进入业绩验证期,那些缺乏生态整合意识、整体成本降不下来的企业,将会在接下来行业洗牌中逐渐退出舞台。能在行业洗牌中突围的企业,往往同时具备三方面特质:技术上实现软硬件协同,商业上跨越量产和降本的门槛,产业链上占据高价值环节。
这也预示着,机器人产业仍处在爆发前夜,整机技术路线未完全收敛、品牌格局未定,但无论谁最终胜出,都绕不开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力控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硬科技”部件。
整机厂要实现如特斯拉所说“2万美元以下”的目标,必须依赖专业供应商的规模化制造能力,而不是全部自研。这意味着,能解决产业关键瓶颈、提升良率、控制成本的零部件企业,订单会早于整机放量,业绩弹性也更早显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机器人产业辨别“真金”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
机器人产业的黄金十年,会诞生类似“果链三巨头”的企业吗?
2025年开年以来,“重估中国科技资产”的话题一直被讨论,而港股显然也已成为观察与参与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窗口。
一批像极智嘉、优必选、越疆科技这样的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在此聚集。进入下半年,随着规模化落地趋势增强,头部玩家已经在商业层面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极智嘉凭借超过80%的客户复购率与亿元级大单,证明了方案的粘性与可持续性。优必选Walker S系列交付进入规模化阶段,锁定订单接近四亿元,显示出初步的量产能力。
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它的“iPhone时刻”,而这场盛宴中,最可能先吃到蛋糕的,或许不是那些引人注目的整机品牌,而是藏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供应商”。就像智能手机催生了“果链”巨头,人形机器人也有望复制这一路径。
从三花智控利润率的提升、到某些果链企业跨界机器人获国际大单,都已印证这一趋势。能同时供货多家机器人公司的精密结构件企业,它们扮演的是“卖水人”角色,不管下游谁在奔跑,都得先来“喝水”。
在这一认识下,机器人供应商们有望复刻当年“果链”龙头的发展路线。未来,在机器人身上价值占比高的环节,将催生出不输果链三巨头的供应链龙头。

然而,从估值来看,港股机器人板块上半年主要还是聚焦整机板块炒作预期,因此在产业链内部出现了显著的价值洼地。
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估值较整机厂普遍偏低,比如,三花智控作为机器人概念下营收规模最大的公司,市销率(TTM)仅为4倍,速腾聚创作为机器人视觉的核心供应商市销率(TTM)也仅为10倍,显著低于优必选(32倍)和越疆(49倍)。

图源:Wind
这种估值差距,恰恰为投资者提供了基于业绩兑现能力进行选择的绝佳机会。随着三花智控等公司进入恒生综指,有望吸引更多资金的关注,进一步提升整个板块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
当然,从长期来看,不管是整机厂还是供应商,都还站在大周期的起点。
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剧,制造业劳动力缺口持续扩大,正为人形机器人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结构性替代市场。
高盛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而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也显示未来几年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这意味着,产业需求并非短期炒作,而是长期确定性逻辑的体现。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政策的支持导向也愈发清晰。中国工信部提出2025年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50%,长三角地区对相关企业提供最高50万元/台的补贴,国家矿山安监局等部门也联合发文,能源和矿山领域则设定了机器人替代率目标。这些政策正在为产业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友好环境。
不难看出,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叙事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来自全球性的经济与人口趋势,这种时代大趋势必然创造巨大的智能革命红利,孕育出一批产业链未来巨头。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