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3.4亿美国人办了一件大事
7月31日,特朗普以总统名义向辉瑞、强生、诺和诺德等17家全球制药巨头发出最后通牒。要求60天内必须给美国"最惠国待遇",全面降低虚高药价,否则将"动用一切手段"强制干预!
一、药价黑洞:美国民众的世纪之痛
在全球医药产业链的暗箱里,美国堪称"最肥的羔羊"。根据白宫最新数据,美国品牌药价格是其他发达国家的3.22倍,糖尿病药物胰岛素在美国的售价高达其他国家的10倍,PD-1抗癌药年治疗费用超过116万元,是中国的10倍。这种畸形定价源于药企与中间商的利益合谋:医药福利管理公司(PBM)通过返利机制抽取利润,保险公司与药企签订排他性协议,最终将成本转嫁到普通患者身上。
更荒诞的是,美国人口仅占全球5%,却承担了全球75%的制药利润。欧洲国家通过政府谈判压价,日本通过全民医保控费,而美国消费者却在为这些国家的"低价药"买单。特朗普在信中痛斥:"美国人不是全球医药创新的提款机!"
二、60天倒计时:特朗普祭出"最惠国杀招"
此次行动是特朗普"最惠国定价"战略的升级版。根据5月签署的行政令,美国政府要求药企必须做到"三个必须":
1、价格对标:所有通过Medicare/Medicaid报销的药品,必须执行经合组织国家的最低价格。例如默沙东的降糖药西格列汀,在美国的售价是其他国家的289%,按照新规必须降至同等水平。
2、直销改革:绕过PBM等中间商,允许患者直接以"最惠国价格"从药企购药,预计可砍掉30%的流通成本。礼来已率先响应,将胰岛素标价下调70%,并推出患者直购通道。
3、全球反哺:药企在海外市场提高售价的收益必须"汇回美国",用于降低本土药价。这招直击跨国药企"高价美国补贴全球"的核心逻辑。
为确保政策落地,特朗普设置了三重威慑:
法律大棒:若药企拒绝,将援引《贸易法》对其海外业务加征关税,并启动反垄断调查。
舆论攻势:在Truth Social持续曝光"药价黑幕",联合患者组织发起全国联署,目前已有超200万民众响应。
供应链管控:要求FDA审查药品出口,优先保障国内供应,对囤积居奇企业实施生产配额。
三、资本反扑:药企的"阳谋"与"妥协"
面对雷霆手段,制药巨头们上演了"变脸大戏":
明修栈道:阿斯利康宣布下调部分肿瘤药价格,诺和诺德承诺将GLP-1类药物在美售价降至与欧洲持平。这些"示范性降价"集中在专利即将到期的品种,试图转移公众注意力。
暗度陈仓:辉瑞、默沙东等企业游说国会,要求将"创新药"排除在降价范围外,并声称"降价将导致每年减少50种新药研发"。PhRMA协会更抛出"十年损失1万亿美元"的恐吓数据。
司法博弈:已有7家药企联合聘请顶级律所,准备以"违宪"为由起诉政府,重演2020年MFN政策的诉讼战。但特朗普早有准备,此次行政令特别规避了直接定价,转而通过竞争法和贸易政策施压。
四、历史性突破:颠覆"药价霸权"的开始
与拜登政府的"温和改革"相比,特朗普的新政展现出彻底决裂的勇气:
范围更广:不仅覆盖Medicare/Medicaid,还将商业保险纳入管控,直接影响80%的药品消费。
力度更大:要求所有新药上市即执行"最惠国价格",从源头切断药企"先高价收割、后逐步降价"的套路。
手段更硬:通过关税、出口管制等行政工具,打破药企"用脚投票"的幻想。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对"市场自由"与"社会公平"的重新定义。当药企将70%的利润建立在剥削本国消费者之上时,特朗普的行动撕开了资本伪善的面纱。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创新不能成为暴利的遮羞布,美国人民有权享受他们创造的科技红利。"
五、未来之战:3.4亿人命运的转折点
9月29日的最后期限,将成为检验特朗普决心的试金石。若药企全面妥协,预计可使美国年均药费支出减少20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每年节省1500美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
全球定价权重构:美国药价下降可能倒逼欧洲、日本提高采购价,终结"美国买单、全球低价"的不合理格局。
医疗体系改革契机:破除PBM垄断后,美国可能借鉴中国"带量采购"经验,建立更高效的药品流通体系。
政治格局重塑:若政策成功,将为特朗普2024年连任奠定坚实民意基础,甚至可能改写共和党的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