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迎来新巨头,希磁科技赴港IPO,中国传感器正在崛起
近日,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这标志着中国磁性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正式开启资本化进程。

三名博士携手创业,十二年深耕磁性传感器领域,这家安徽企业正挑战国际巨头的市场垄断。随着新能源与智能驾驶产业爆发,核心传感器赛道迎来黄金发展期。
新能源驱动,走近盈利转折点
招股书显示,希磁科技是一家磁性传感器行业IDM公司,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磁性传感器解决方案。希磁科技采用整合IDM营运模式,实现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模块设计及制造的全价值链管控与优化,为客户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
希磁科技专注于xMR传感器,该技术在灵敏度、功耗、响应速度、精度及极端环境稳定性等方面具优势,因而受到高端及严苛应用场景的青睐。
从业绩表现来看,希磁科技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增长态势。2022年、2023年、2024年希磁科技分别实现营收6.66亿、5.94亿元、7.03亿元。2025年前4个月营收为2.65亿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2亿元。
其中,2023年收入下滑主要由于光伏行业需求周期性调整,而2024年恢复增长则得益于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需求回升。
盈利方面,公司2022年录得净亏损12亿元,主要源于赎回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2023年亏损收窄至6656万元;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985万元。2025年前4个月期内利润达到1004万元。这一转变表明公司经营状况正在持续改善。
产品结构方面,电流传感器是其主力产品,2024年收入占比达82.7%,运动传感器占比12.5%。应用领域分布显示,绿色能源(光伏等)占61.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占21%,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占12.7%,体现了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布局。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收入计,希磁科技在全球磁性传感器IDM公司中排名第六,并且在所有中国磁性传感器公司中位列第一。
而磁性传感器作为现代工业的“感官神经”,能够将磁场变化转换为电信号,为新能源汽车、光伏、机器人等多个下游行业提供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基础。
尤其,在这个技术密集的领域,希磁科技通过独特的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IDM模式与TMR技术构建核心壁垒
目前来看,IDM模式使得希磁科技实现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模块设计及制造的全价值链管控。这种模式虽然对资金和专业知识要求极高,但却构成了显著的技术壁垒。
2021年,公司完成对德国传感器企业Sensitec的收购,获得了先进的晶圆产能,实现了全链条整合能力。
在技术路线上,希磁科技专注于xMR传感器技术,特别是在TMR(隧道磁电阻)领域具备先行者优势。TMR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在灵敏度、功耗、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日益受到高端应用场景的青睐。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公司研发团队达118人,占总员工数的14.1%。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分别为4270万元、5090万元和5370万元,体现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市场前景方面,全球磁性传感器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期。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192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29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9.7%。
中国市场增速更为强劲,预计将从2024年的371亿元增长到2029年的10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2%。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全球有超过200家磁性传感器供应商,前十大供应商市场份额合计仅31%,市场集中度不高。希磁科技排名全球第十,市场份额为0.6%。
新能源汽车则是磁性传感器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小牛行研报告显示,传统燃油车使用约30个磁传感器,而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中增加至约50个,单车价值量也从120元增长至250元。同时,光伏逆变器对电流检测精度要求提升,也为TMR传感器带来替代机遇。
尽管前景广阔,但希磁科技也面临一些挑战。截至2025年4月,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4年底的3.14亿元下降至1.77亿元。同时,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60%。
结语
整体来看,全球磁性传感器市场超过200家供应商的竞争格局中,希磁科技以其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市场定位,正在国际巨头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发展之路。
随着上市进程的推进,这家中国传感器领域的隐形冠军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