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从没有否定主流价值观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500

  《三傻大闹宝莱坞》表面上颠覆了我们的三观,实际上,影片并不否认,一般人要成功,必得像查特那样遵守规则,死记硬背,讨好师长。兰彻最终能够获得大家的肯定,是因为他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惊人的天赋;他之所以有天赋,是因为他是主角。你以为看一部电影,转变一下思维,就能够改变命运吗?你是不是希望不用像查特那样的努力还能像兰彻那样得第一?但你能像兰彻那样热爱机械吗?你能抛开学历去上大学就为了学习知识?你能利用业余时间拆东西研究,旁听高年级的课程?抱歉,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查图尔,但却鲜有兰彻。结论是:如果你不是主角,却像兰彻一样整古作怪,一定会死得更快!

  《三傻》从没有否定主流价值观,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功成名就(片中兰彻实现财务自由并抱得美人归),而是企图引导观众,要把获取知识当做乐趣而非任务。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与现实相背。因为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循规导矩的、符合工业流水线要求的庸才,真正的科学家或者艺术家只能是少数。这也就决定了学生的任务并不是求知,学生一般来说也不可能爱上自己的教科书。事实上我们考完高考的当天就在操场上把课本全部烧了,连我们这些尖子也不例外。高中三年,实在不是人过的日子。我不是说害怕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十二点钟还在路灯下背书。而明明知道课本上是空话,却必须奉为真理。明明买了很多好书,却必须锁在箱底。到现在为止,我仍有不少大学或者初中、小学的朋友,但是从来没有跟高中同学联系过。很多同学之间并无情份可言,每次考试之后都装作关心的打听对方的成绩,同时宣称自己考得很差……我们的读书时代都是这么过来的。虽然我从小就讨厌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为了考上大学实现阶层跃迁又没有办法不接受。

  我考上大学之后,也像兰彻那样离经叛道,我不写入党申请书,更不找领导汇报思想的小集体。以至于主任在历史系大会上,不点名地批评某个来自南方的同学生活散漫,纪律松弛。而在每周的卫生检查中被扣分,晨跑上黑名单,也是家常便饭了。我连课也很少上,更别说作笔记了。每到考试,只好临时抱佛脚。四年下来,倒也没有给老师抓过。第一学期,教中国古代史的老师是历史系有名的神抓手,果不其然,班里有十多人栽在他的手上,连大有为的勇鹏也不例外,为后来的保送添了多少麻烦!这位老师也许想不到,他一念之间,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吧?但我竟然不在被抓之列。当然了,我的成绩也从未超过班里的平均线。最后一年竟然拿了个奖学金。想必是保送研究生之大局已定,高手们懒得努力,否则此奖焉能落到我的手上?保送研究生没我的份,这是意料中事。毛毛的落选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后来听说,在被问及对老师的印象时,她回答“还行”。在问她是否想保送时,她说:“保送也可以,不保送也可以。”我报名考研,最终因为英语差了两分落选,只好离开象牙塔,进机关混日子。这是我的果报,我不是天才,却想走天才的路。小范说我读书虽多,但在考场上一点用处也没有。这是实话。

  印度教育制度与中国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影片只能把努力的查特刻画得过分圆滑世故,最后还安排了个失败者的结局,这是回避现实的做法。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喜欢查特。不,我喜欢兰彻,调皮学生戏耍古板老师,顺带勾搭老师女儿,想想都爽。我真心讨厌查特和他的八股,但查特这样的官僚才是现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培养的就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官僚。一次与几个朋友谈及教育改革的主要障碍,一位做校长的朋友脱口而出:“官。”仔细一想,他不过说出了一种事实。学校如同官场,无论讲课还是写论文,他们都希望每句话都有出处,以便无须自己负责。学生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们在同学中经常见到像查特那样的人,他们常常出入于各个办公室,甚至领导家中,很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但在同学们面前,他们则往往发号施令,官气十足,为同学们所厌恶。但最后获得各种荣誉甚至保送机会的正是这种人。你以为这是教育的失败吗?错了,这恰恰是制度的成功。

  总之,《三傻》反对应试教育和教条主义,主张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追求自己的梦想,对于主角兰彻来说并没有错,反正他是天才嘛。但影片给了普通人一种印象,“他没有遵从规则,他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获得了成功,我或许也可以像他这样逃课,我也可以成功”,这就是误人子弟了。除非像教员那样,搞平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可以不用考试,考试也可以翻书。既然时光不能倒流,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上课作笔记,不要顶撞院长的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