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资产破7500亿!这家低调深耕的城商行,凭什么成稳健标杆?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长三角地区激烈的城商行竞争版图中,苏州银行始终以一种“不争不抢”的姿态存在。它鲜有高调的市场宣传,也未曾追逐激进的扩张路径,却在日复一日的稳健经营中,悄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发展护城河。2025年上半年,这份低调背后的实力再度显现——总资产突破7500亿元大关,营收与净利润延续增长态势,一系列核心指标的稳健表现,让这家深耕区域的城商行,成为行业内“稳字当头”的典型代表。
不同于部分银行追求规模的“狂飙模式”,苏州银行的增长逻辑始终围绕“质量优先”展开。自2021年起,无论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总能保持平稳向上的轨迹,这种“抗波动能力”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长期践行的“以客户为中心”一体化经营战略。在长三角地区城商行密集、业务重叠度高的市场环境中,苏州银行避开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将资源聚焦于自身擅长的领域,用差异化服务赢得了客户与市场的持久认可。
资产质量是银行业的“生命线”,这一领域的表现,最能体现一家银行的风险把控能力。苏州银行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亮眼:2025年上半年,其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83%,与上年末持平,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实现了自2022年起连续多年不良率低于1%的“佳绩”。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拨备覆盖率高达437.91%,这意味着每1元不良贷款背后,都有超过4元的风险准备金作为“缓冲”,充足的风险抵补能力,为其持续稳健经营筑牢了“安全防线”。
支撑苏州银行稳健增长的,是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与金融市场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力,三者如同“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业务向前。
在公司业务领域,苏州银行紧扣区域经济特色,以“科创+跨境”为核心方向,深度服务实体经济。截至2025年6月末,其合作的科创企业客户数已超1.3万家,科创企业授信总额突破1300亿元,相当于每发放5元企业类贷款,就有1元流向科创领域。这种对科创企业的“精准滴灌”,不仅为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了金融活水,也让苏州银行在科创金融这一细分赛道上建立了独特优势。在跨境金融方面,该行同样表现突出:2025年一季度国际结算量超84亿美元,同比增长32%;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增速更是高达262%。通过“汇智赢”数智系统与“五维十策”举措,苏州银行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跨境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资金管理方案,成为区域跨境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
零售业务则聚焦“财富+民生”,将金融服务嵌入百姓日常生活场景。截至2024年末,该行发行的三代社保卡数量超470万张,尊老卡近35万张,服务养老客户超200万名,成为当地居民社保、养老服务的重要承载者。同时,针对区域内大量人才企业的需求,苏州银行推出“人才卡”,累计发卡超2万张,服务人才企业超2500家,形成“一卡一贷一平台”的特色服务模式,既解决了人才与企业的金融需求,也为自身零售业务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金融市场板块的亮点,则集中在托管业务上。与拥有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不同,苏州银行因无理财子牌照,无法承接行内理财产品托管,但即便如此,其全行资产托管规模仍达到2711.57亿元。作为托管业务的“后起之秀”,苏州银行通过强化核心能力建设,在激烈的托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发展速度与规模,为同类型城商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盈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苏州银行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该行通过优化存款结构、降低付息成本等举措,持续压缩成本收入比——2025年6月末,其成本收入比降至30.51%,较上年末下降6.2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苏州银行在成本控制、运营效率提升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其在盈利空间收窄的环境下保持净利润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低调务实的风格,同样体现在苏州银行的战略布局中。2025年是该行三年发展战略规划的承启之年,数字化转型成为其战略推进的核心方向。作为江苏省首家直接对接数字人民币央行端系统的城商行,苏州银行将金融科技深度融入战略经营与日常管理,在数字人民币的探索与应用上,始终保持2.5层银行机构中的领先地位。这种对数字化的前瞻布局,不仅提升了业务效率,也为其未来服务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未来,苏州银行并未因现有成绩而改变“稳扎稳打”的节奏,而是明确将“科创+跨境”“民生+财富”作为双引擎,进一步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金融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苏州银行用实际行动证明:相较于盲目扩张的“速度竞赛”,稳健前行更能保障银行的长期生命力;相较于全国撒网的“广度覆盖”,深耕本土、服务地方实体经济,更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相较于脱离实体的“金融空转”,扎根产业、服务客户真实需求,才是银行业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
这家没有炫目光环的城商行,正以低调的姿态、稳健的步伐,在金融业的变革浪潮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为中国城商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苏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