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店家家盈利!汉庭“下沉市场第一人”的赚钱逻辑
作者 | 周海涛 禹佳言
编辑 | Sette
酒店圈里都说,徐忠辉是最轻松的酒店投资人。
手里攥着14家汉庭酒店,却不怎么操心店里的事,活脱脱一个“甩手掌柜”。
他自己也笑着说,有些门店一年到头,也就去个两三次。
即便这般“躺平”,生意却一点没落下——14家店,店店盈利,最快的一家仅用两年就收回成本。
谁又能想到,如今被视作“汉庭下沉市场第一人”的他,当年竟是跨界入行的“酒店小白”。
当年为了找到心仪的酒店品牌,他曾经把当时宁波市面上的连锁酒店都睡了一遍,百里挑一选中汉庭,然后一路追随到今天。
他从不说什么豪言壮语,只认准一句实在话:“做投资,赚钱是第一位的。”
01.跨界入局:从 “试试看” 接盘,到 “两年回本” 的惊喜逆袭
嘴上说着赚钱,却没料到这么赚钱:第一家汉庭四年回本,第二家,只用了两年。
2012年,连锁酒店浪潮席卷市场,单体酒店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徐忠辉当时入股的小旅馆,也没能逃过这场冲击,常年处于亏损状态。
眼看着生意撑不下去,旅馆老板——也就是徐忠辉的舅舅,决定将酒店转让。彼时的徐忠辉,虽然对酒店运营一窍不通,却抱着“试试看” 的心态接下了。
刚接手时,他一头扎进难题里:既要抓管理、盯经营,又要想办法拉客流,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不懂就要学,当时市面上的连锁品牌特别火,统一的标识、标准化的服务,看着就靠谱,我心里立马有了主意——做连锁加盟!”
为了选出真正能赚钱的好品牌,徐忠辉开启了一场“硬核调研”:他花一个月时间,把宁波所有连锁酒店都住了个遍。
徐忠辉和好兄弟王永军,总是选在凌晨去跑酒店、做考察——这个点最藏不住问题,也最能看清哪家是真能做到“满房”的硬实力。
一圈体验下来,汉庭成了他们的“最优解”。
当时他就对王永军说:“兄弟,要么就在酒店行业扎进去,要么就永远别踏进来。”
第一家汉庭虽然很快进入营业状态,但在步入正轨的路上还是给了他些考验。
酒店位置虽紧邻高铁站,位置不错,可彼时高铁站并未运营,前方道路也尚未打通,所以客流受到了影响。
好在负责运营的范海丽店长是个“实干派”,并没有选择等客上门。每天晚上八点一过,她就带着几名员工揣着宣传单出门,商业街、夜市、下班路口……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推广的身影。
靠着这股韧劲,酒店入住率从两三成慢慢爬升到五成、七成,最后终于迎来满房时刻。后来高铁站通车,这家店的生意彻底爆火,四年就收回了成本。
这段经历也让徐忠辉看明白:要把一家酒店开好、做稳,好地段、好品牌很重要,一个能扛事、肯实干的靠谱团队也必不可少。
第一家店的成功,让徐忠辉看到了汉庭的潜力,也点燃了他开第二家店的热情。
一次见朋友的机会,他偶然发现慈溪周巷镇——这个以小家电产业闻名的小镇,街头随处可见外地客商,住宿需求格外旺盛。
可当时的周巷镇,满街都是家庭式小旅馆,要么房间狭小逼仄,要么卫生条件堪忧,根本满足不了商旅客人的需求。
那一刻,他清晰地意识到,下一家汉庭要开的地点,他找到了。
“要是在这里开一家汉庭,用标准化的服务和整洁的环境接住这些需求,生意肯定差不了!” 徐忠辉当即下定了决心。
筹备第二家店时,汉庭团队全程“手把手” 帮扶:从选位置、做市场评估,到后期筹备、客房布局、装修施工,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跟进指导。
2016 年,周巷镇的汉庭酒店正式开业——明亮的大堂、干净的客房、贴心的服务,一亮相就精准戳中了当地商旅客人的痛点。
从开业第一天起,这家店的入住率就节节攀升,“一房难求” 成了常态。更让人惊喜的是,仅仅两年时间,这家店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这两家店也让徐忠辉看清了三个真相:汉庭的品牌有多圈粉;华住的团队足够靠谱;下沉市场的潜力远比想象中大。
至此,徐忠辉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一发不可收拾,13年14家店,平均一年一家,且家家盈利。谈及汉庭登顶全球客房数第一,他更是掩饰不住的欣喜,“汉庭值得”。
02.深扎下沉:不赌运气,赚钱全靠 “算得清” 的硬逻辑
“在下沉市场,任何一个品牌都干不过汉庭。” 这是徐忠辉深耕下沉市场多年的结论。
为什么是汉庭?
徐忠辉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汉庭是国民赛道里最懂客人的。
从“爱干净住汉庭” 到 “14亿国民的远亲与近邻”,汉庭始终聚焦国民最朴素的旅途需求——“睡好觉、洗好澡、吃好早饭”。而汉庭4.0产品的推出,更让徐忠辉在下沉市场如虎添翼。
谈起自己的第一家汉庭4.0门店,徐忠辉言语间满是激动:“4.0深化了‘国民幸福感’这个概念,现磨咖啡机、24小时自助打印机、自助洗衣机,让赶路的人更方便;就连大堂都是对外开放的,路过的行人哪怕不住店,也能进来歇歇脚、躲躲雨、喝口水,这些细节时时刻刻提升着国民幸福感。”
更让投资人心动的是,汉庭4.0走的是 “高性价比” 路线:别的品牌升级产品越升越贵,汉庭4.0却反其道而行之——产品力更强,单房造价反而更低,而且模块化组装像 “拼乐高” 一样高效,工期还能省不少。
“花钱得花在刀刃上。”徐忠辉自己算了一笔账:4.0产品单房造价降了,溢价能力又提高了,那回本速度肯定又要快了一大截。
虽然下沉市场有机会,但绝不是拿个物业就能躺赢。徐忠辉的清醒,是他能够常胜的关键。
徐忠辉下沉开店的逻辑有三个“硬指标”:人口、产业、消费力,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是人口基数不低于8万,同时要有支柱产业。比如台州温岭大溪镇作为“中国水泵之乡”靠外贸出圈,宁波慈溪周巷镇被誉为“中国小家电之乡”,这些都是他眼中的“黄金信号”。
以周巷汉庭为例,从开业至今客流量一直碾压其他品牌。最难得的是,这家店近1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硬件翻新的大额投入,至今仍保持着可观的盈利状态。
做酒店不精打细算,肯定会亏钱。
除了选店,成本和周期的测算也被徐忠辉摸得透透的。他有一套自己的“朴素盈利公式”:以三线城市为例,汉庭单房运营成本80-90元、房租20-30元,总成本约100元;如果RevPAR(每间可供租出客房收入)能做到200元,按100间房算,每天利润就是1万元,一年下来就是365万。
除了运营成本能算,物业租期也能算。
不少投资人时常会陷入这样的尴尬处境:酒店产品到了必须迭代升级的阶段,可对应的物业租期还没结束,偏偏年份又不久,远没到需要彻底拆改、全面翻新的程度,左右为难。
在物业租期上,徐忠辉也摸索出了 “行业规律”:下沉市场里,7年是一个酒店产品的完整周期。所以现在他签物业,基本都以7年为期限,从源头规避周期错配的尴尬。
面对如今“酒店难做却仍有人扎堆入局”的现状,徐忠辉看得很清醒:很多民间资本在其他行业找不到合适的方向,听说酒店行业有机会,就盲目跟风进来。可他们大多不懂选址,对租金成本测算没概念,更低估了品牌、营建、运营、流量的专业性,总觉得“随便开家酒店就能躺赚”。
抱着这种盲目心态入局,栽跟头、走下坡路,一定会成为大概率的必然结果。
03.认准华住:选对靠山,当“甩手掌柜”
我向他求证“最轻松投资人”说法,他用一声爽朗的笑声予以回应。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每一家店开业之后,基本上就全权交给店长了。徐州有一家汉庭,我一年只去了三次。”
这份“轻松”,源于两点底气:一是门店业绩常年亮眼,收益看得见、摸得着;二是华住的管理体系足够靠谱,让他彻底放心。
虽然不常去店里,但徐忠辉每天的“必修课” 从不落下: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打开华住的数字化平台“华通”,查看各家酒店的经营数据:入住率、营收、盈利情况、住客评分……所有信息一目了然,不用到店也能掌控全局。
华住的数字化产品不仅管经营,还管成本。
行业里都说“成本管理是老大难”,账目杂、管控难、超支后难追溯,可华住的GOP管理系统,却把这块“硬骨头”啃得明明白白,帮他把成本控制在最优范围。
流量更是不用愁。徐忠辉透露,他旗下酒店70%的客流都来自华住会会员——也就是说,100间房里,有80间的客人来自华住会2.8亿+的会员池。有了这股“流量活水”,他根本不用操心客源问题。
这些年,不少其他酒店品牌主动向徐忠辉抛来橄榄枝,开出“减免加盟费”“降低管理费” 等极具诱惑的条件,可他始终不为所动。
“我心里有笔账:一个品牌的长期盈利能力,远比短期的优惠更重要。投资汉庭,是最踏实、最稳健的选择。”
这份踏实,根植于华住的“人”。在徐忠辉眼中,创始人季琦无疑是整个团队的“精神内核”。他身上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头,以及 “认真到底、坚持到底” 的执着,深深感染着他。
在徐忠辉眼里,选择华住、选择汉庭,不只是选了一家企业,一个酒店品牌,更是选了一群 “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至今记得那次法国之行:季琦带着大家一口气攀登了三座山,途中还特意拍着他的肩膀叮嘱:“做生意,好身体才是第一位的。”这句简单的叮嘱,藏着的不仅是关怀,更有华住人对事业、对伙伴的赤诚。
结语:
不只是徐忠辉,如今就连他身边的家人,母亲、孩子,无论在哪里路过汉庭,都会不自觉地有种亲切感,像回家一样。
从小旅馆到14家汉庭;从“酒店小白”到“下沉标杆”,徐忠辉的故事里没有惊天逆袭,只有“三把钥匙”的持续发力:汉庭遥遥领先的品牌力助客户源源不断,“下沉市场”给他带来持续发展的未来潜力,华住流量、供应链、数字化为他筑牢稳健根基。
他证明了,下沉市场不是遍地黄金的蓝海,而是需要深耕的田野;连锁酒店的下沉,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品牌力、体系力和 "一根筋" 做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