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稀缺性为王
全球生物药商业化产能竞赛进入下半场,“稀缺性”取代规模成为新规则制定者。
药明生物的发展,恰是这场变革的缩影。它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做一个外包服务商,而是用CRDMO模式,将自己铸造成生物制药领域的“基础设施”:
领先技术、满分质量、闪电速度、稳健运营、完美交付,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物药,你永远可以相信药明生物。
以往观察药明生物的视角,更聚焦于其R端与D端远超同行的亮眼表现,但从其中报来看,R与D的强势积累,为M端的爆发埋下伏笔。上半年,公司商业化项目同比激增50%,临床III期及商业化生产收益同比增长24.9%;预计2025-2026年生产PPQ项目数量分别为25、27个。
业绩数字亮眼,也给足了想象力空间。而上周药明生物在其商业化生产大本营--无锡马山举办的CRDMO+开放日上,第一次完整地将其商业化能力的“家底”亮出来,让业界看到了业绩这一结果指标背后的“因”和“势”,其商业化加速增长背后有极具竞争力的“绝活”和稳定的系统保障。
对于药明生物来说,这不仅是一条即将爆发的增长曲线,更进一步证实了,其通过CRDMO模式,构建起“技术+质量+速度+全球协同”的稀缺能力壁垒,正在成为全球生物科技领域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
/ 01 /不可替代的CRDMO
在CXO领域,药明生物一直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尽管市场一直将其与Lonza、三星生物等老牌玩家进行对比,但它们之间有着商业模式的代际差。
后两者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专注大规模生产的“超级工厂”,但缺乏前端 R、D环节的深度协同;而药明生物通过独一无二的生物药CRDMO模式,整合R、D、M的全链条,让每一步创新无缝衔接,打造起“生物药研发到生产的高速公路”,成为药企,特别是在生物医药赛道生死时速的biopharma或biotech商业化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
稀缺性正是在这种闭环中产生并不断增强。
CRDMO模式看似只是整合或在业务上做加法,实则不然。模式的建立本身就是一道极强的壁垒,CRDMO的表层框架看似可以模仿,但内核的竞争壁垒却难以复制。
因为在传统外包模式下,研发与生产割裂导致交接延迟、成本陡增;药明生物却将这些环节纳入同一体系,通过大量的项目经验积累、覆盖行业全品类的技术储备及横跨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团队,打造全球唯一的生物药端到端一体化CRDMO平台。
开放日活动现场,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提及当初参与创办药明生物的初心,表示从一开始就想做平台,“因为平台可以让所有人受益。”
在此基础上,药明生物从源头药物发现、到开发和生产,陪着客户一路成长,形成一个“黄金漏斗”,项目保留率高达90%以上——客户一旦进入,几乎不会离开,进而实现“跟随分子”内生增长。
这一高转化率也表明,药明生物的R端、D端不仅在贡献可观的业绩增长,更是M端的“价值蓄水池”。“国内的创新药二级市场资本热潮,加速的是D端的业务,三到五年则会体现在M端业务。”陈智胜表示。公司今年的半年报释放出明确信号,R、D端的强势积累,正为M端爆发埋下伏笔,从数据上印证着陈智胜的说法。

上半年,药明生物新签86个综合项目,创同期历史新高,综合项目总数达864个。其中,临床III期和商业化项目分别增至67和24个。同时,M端PPQ(工艺性能确认)批次稳步增长,公司预计2025-2026年生产PPQ项目数量分别为25、27个。且这还只是基于现有的订单,合理预测未来会有新增。未来随着项目落地,M端的收入更将成倍增长。
得益于与客户深度价值绑定,越来越多的早期项目推进到后期都完成得很好,药明生物的一体化能力愈发为众人所知,慕名而来的后期订单也越来越多。
上半年,药明生物获得了9个“赢得分子”项目,其中包括2个临床三期项目转入药明生物平台。这也意味着,R\D\M的能力均做好且能够成为具有彼此业务赋能的引擎,这样的闭环优势是其他CXO无法复制的。
这也是药明生物,不可替代的CRDMO内核竞争力。
/ 02 /生产革命,价值倍增器
药明生物的M端价值长期被低估,但眼下正迎来价值重估的节点。
其M端爆发源于两大动能。一是行业红利,生物药正引领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在Evaluate发布的“World Preview 2025”报告中,预计2025年大分子药物将占据全球处方药总价值的51%,到2030年进一步攀升至57%。
二是,药明生物不仅商业模式领先,其还通过引领生产革命,成为全球产业的一个稀缺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成为又一个CMO。
这首先体现在其质量与速度的黄金平衡。
对于CMO来说,质量肯定是首位。7月份,FDA公布了202封完整回复信(CRL),其中150封涉及质量/生产问题而被拒绝上市,包括生产过程、设施检查或化学、制造和控制(CMC)问题。高达74%的比例,表明业内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且全球监管日趋严格。
事实上,质量稳定可靠,向来是药企选择生产合作伙伴的核心考量。而在这方面,药明生物向来让人放心。用陈智胜的话说, “我们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全球最高标准。”放眼全球,药明生物是业内屈指可数的100%通过监管检查的CRDMO企业——成功通过了44次全球各国药品监管机构的检查,其中包含22次FDA和EMA的严格检查,总计获得81个生产批准许可,若以厂房计这一数字则为115个。
PPQ批次生产成功率超 98%、PLI(药品上市批准前检查)成功率 100%,放眼全球CMO领域,这组数据都属于“顶尖水平”。这种稀缺的“高成功率”,也意味着客户项目从开发到商业化的“落地成功率极高”。
守住质量生命线的同时,药明生物也以速度快在业界著称。客户项目从技术转移到PPQ最快仅需3.5个月,推进PPQ仅需6个月,递交BLA缩短至10个月,分别较行业主流时间缩短6-9个月、3-6个月、8-15个月。
创新药唯快不破,尤其是在当下靶点竞争愈发激烈、内卷加剧的背景下,要想追逐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的成功,除了生物学机制上的创新,临床速度决定了一款管线的“市场价值”。
药明生物领冠行业的质量与速度,让它成为创新药企抢占市场先机的稀缺合作资源。
其次,药明生物通过前瞻性布局SUT一次性生产技术,引领生产革命,进一步增强了其优势。
以往行业谈及CMO,总离不开总产能的比拼。药明生物全球产能规划超50万升,不仅从数量上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更重要的是其SUT技术选型布局足够前瞻,能为客户提供灵活高效的商业化生产解决方案。
相比不锈钢系统,SUT系统以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为核心,不仅厂房占用面积更小,还缩短了建设、清洁和维护时间,实现了生产率的提升。随着当下按需生产和精准医疗(针对小群体患者)的兴起,如今,仅有20%的商业化生物药需要超过10000升的生物反应器,而2000升的生物反应器即可满足超过50%上市生物药一年的产量需求。
药明生物布局的SUT技术,既能通过工艺放大实现200-5000L单体罐的灵活扩产,适配小适应症生物药的差异化需求,也能通过“横向拓展”策略,组合多个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来实现16000L单批次大规模生产,满足全球重磅炸弹药的供应。既能避免传统固定设施的产能浪费,又足够灵活、高效,这是三星、Lonza等传统不锈钢产能布局难以企及的。药明生物的SUT已成功完成304批大规模生产和9个获批的商业化项目,顺利通过12个不同国家药品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
产能质量与灵活性无疑是CMO爆发的关键。与此同时,药明生物通过技术工艺的创新及服务模式的升级,进一步放大其优势。
药明生物基于300多批大规模生产数据已证实,采用SUT的生产成本持续优于不锈钢系统。在相同产量下,一次性技术可节省约10%的生产成本,若结合其先进生物工艺技术平台如WuXiUI™和WuXiUP™,生产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这得益于蛋白产量的持续突破。
通过超强化分批补料生物工艺平台WuXiUI™,蛋白产量是传统分批补料工艺的3~6倍,收获蛋白浓度高达10~35 g/L,可将每批次原液产量提升500%,生产成本降低60%-80%。
通过WuXiUP™连续灌流生产工艺平台,运用1000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生产单克隆抗体可以实现每批次产量超过30公斤,每年产量达到500公斤左右,与10000升至20000升传统不锈钢生物反应器产能相当。
伴随这一蛋白表达量水平日渐成为主流,市场将进一步压缩对生物反应器的体积需求,布局SUT的企业将更具优势。
此外,药明生物D端的后期工艺优化技术创新能够为M赋能,进一步帮助商业化阶段的客户实现技术降本。这是其他CMO企业所不具备的。
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医保控费都是一个长期趋势,这正倒逼着全球药企寻求更低的成本。而药明生物凭借后期工艺优化能力,能为已上市/即将上市项目实现安全降本。
药明生物后期工艺优化服务,通过定制化培养基可实现50%-240%的蛋白产量提升。借助全流程工艺优化,蛋白产量平均增幅达60%-70%,最高突破150%。同时,通过强化上下游工艺解决方案,填料载量、产品纯度、工艺收率等核心指标显著提升。
D端技术赋能M端降本增效,无疑是药明生物CRDMO跨阶段协同稀缺性的强有力体现。
技术不断精益求精的同时,药明生物还通过服务模式的升级,进一步增强其软实力。
业内不乏因为CXO项目沟通不透明或回避责任,造成项目延期或无法通过监管审查。而药明生物独创的“CMC 技术管理 + 项目管理”双线服务模式,将技术沟通前置、风险预判、项目进度实时跟踪,确保任何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项目顺利落地。
整体而言,当下的药明生物,不仅实现了质量、速度和成本的最佳平衡,还建立起生物药生产的第四支柱——灵活,其M端的未来,在当下已很难找到可比的同台竞技选手。
/ 03 /核心稀缺资源玩家的主场
作为市场眼中的“卖铲人”,CXO的景气度与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但说到底,医药产业长期螺旋式上升,根植于人类对健康的永续需求和产业创新属性。这从根源上,决定着CXO的长期繁荣不变。然而,生物医药产业的需求端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让全球创新药企对CXO的需求不再只是产能,而是真正核心稀缺的资源。药明生物已提前构建起这种稀缺性。
首先是,顶级质量的稀缺性。
当前,全球监管普遍向FDA、EMA等机构看齐,且政策法规不断调整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创新生物药,行业也愈发追求更高质量的CXO服务。
前文已提到,药明生物是业内少有的“集齐”全球主要创新药市场监管机构认证的CXO。在这次的开放日活动中,药明生物分享的中国出海数据则更为令业界侧目:70%与CDMO合作的中国出海资产背后都有药明生物的身影;超90%的项目在交易完成后,客户仍选择继续与药明生物合作,且60%的项目买家为全球大型跨国药企。
这说明了什么?
除了药明生物庞大的项目基础,其CMC质量无疑已被国际买方企业广泛认可。引用现场嘉宾分享的观点:在出海合作实践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买方,尤其是大型跨国药企对药明生物的高度认可,在CMC环节与药明生物合作,让买方对产品更放心。
CMC质量是其顶级质量体系的缩影。
药明生物在数量庞大的全球项目中保障100%质量的稳定性,为其带来顶级质量的稀缺性。
其次是,前瞻赛道技术适配性的稀缺。
行业的需求正在迅速转变。双抗/多抗,和以ADC为代表的生物偶联药物无疑是两大黄金赛道,重磅BD交易不断。由此而来的新增需求,也将带动CXO板块景气度持续向上。
对于后者来说,尽享技术发展红利的前提,是提前布局技术建造能力。因为生物药行业永远缺乏高质量的产能,缺乏生产先进复杂分子的产能。
CXO企业生产技术平台的建立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以当前最火热的ADC药物为例,其由抗体、连接子和毒素三部分组成,是化学小分子和大分子蛋白的连接,这导致其对生产稳定性的挑战巨大。
并且,ADC药物生产也涉及多个生产场地。因为连接子和毒素是化学合成的,而抗体是细胞发酵,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不同,类似相当于在三个场地生产三种药物。这就给供应链管理带来挑战,每个生产过程以及进出厂和运输都必须严格按照GMP规范执行,做好质量监控,才能确保药品出产的均一性。
在这一背景下,药明生物显得足够稀缺。目前,药明生物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复杂分子管线之一。最新中报显示,在药明生物一体化平台上,上半年双抗/多抗、ADC项目数量分别增长了36.6%和34.7%,达到168个和225个;同期,新增项目中,双/多抗和ADC这种“复杂分子”合计贡献超70%; “赢得分子”项目绝大多数也是双/多抗和ADC等复杂生物药分子。
这意味着,凭借R/D阶段积累的复杂分子开发经验,其M端能快速承接这类高难度项目。这正是其“技术适配性稀缺”。
而随着复杂分子药物研发加速,市场对于技术适配稀缺性的追求,药明生物还将继续领跑。
再次是,全球协同性稀缺。
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药企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需求空前强烈。而药明生物从一开始就服务全球客户,早在8年前就开始了海外建厂。目前,其在欧洲、北美、新加坡及中国布局5个研究中心、8个开发中心及8个生产基地。
同时,药明生物能够提供中国、新加坡、欧美三条独立的RDM服务供应链,为全球客户需求激增或新市场拓展计划灵活调配各基地资源,快速响应生产需求,并大幅降低工艺转移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全球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全流程支持。
近期,爱尔兰工厂首个产品通过欧盟EMA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药明生物规划产能中海外产能占比将达到40%。这种全球化的深度布局,能够使其帮助客户规避单一地区政策波动的影响——这正是其“全球协同性稀缺”。
这也是为什么,在上半年高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药明生物能够再次展现其增长的韧性,新增86个项目,创历史新高,且其中超一半来自美国客户。
最后是,灵活高效产能的稀缺性。
在产能利用率管理成为生物制药行业重要挑战之一的背景下,灵活生产的模式至关重要。产能过剩会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产能不足则面临药品短缺风险。
药明生物布局的SUT技术,为全球客户的弹性生产需求和不断提升效率提供了稀缺且有效的方案,不仅提升了运营灵活性,更标志着由技术迭代和行业需求驱动的生产模式根本性变革。
高效在于其响应速度之快。要知道在制药这一特殊领域,时间不仅关乎创新药企的生死存亡,也是拯救众多患者生命的“竞速时刻”。这是药明生物不断刷新行业交付时间的最大价值,从此维度来看,这样的合作伙伴甚至不是稀缺,可能是绝无仅有。
着眼未来,生物科技的方向是明确的,CXO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这注定是强者的盛宴,是核心稀缺资源玩家的主场——
不是谁的产能规模大,谁就能赢,而是“灵活高效生产+复杂分子适配+零缺陷质量+覆盖全球的稳定供应链”集大成者,才能成为更多药企的首选合作伙伴。
/ 04 /总结
科技商业史上,所有伟大企业最终似乎都成为了基础设施:亚马逊的AWS、苹果的iOS……它们的共同点是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将自身嵌入商业文明的底层代码。
药明生物正在复刻这一路径。它眼下讲述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CXO进化史,而是一场商业生态的重构:
当对手追逐产能规模,它已将产能升维为适配复杂分子的灵活生产解决方案——更高效;
当行业需求颠覆传统范式,它正以技术布局,精准承接变革——更创新;
当供应链稳定成为核心诉求,它的全球多中心、多基地布局已成“定海神针”——更稳健。
这种底层基础设施的稀缺性,终将释放指数级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