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昆明,全球南方吹响反击西方认知霸权的号角
(上图摄于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现场)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尚未从上合峰会和“9·3”阅兵时那种“心跳与国同频”的振奋心绪中平复,而这几天在我国南方,又发生了一件大事。2025年9月6日上午,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本届论坛由新华通讯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论坛举行期间,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智库专家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这一主题,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真诚的对话。作为“明叔杂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受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论坛期间,一个核心共识空前强烈:全球南方已不再满足于做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成为国际秩序的积极塑造者和建设者,而在提升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进程中,媒体智库要发挥重要作用。
要理解本届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由何而来、为何举办,讨论了什么,想要做什么,不妨让我给大家拆开来讲清楚论坛名称中的关键词,大家便能从中窥其一二。
什么是“全球南方”?
本届论坛所聚焦的“全球南方”,并非一个严格的地理划分,而是一个呼唤公平与发展的发展中世界“集合体”。它涵盖了从亚洲到非洲,从拉美到太平洋岛国的广大国家和地区,是一个融合地缘政治、发展和经济的术语。
这些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都有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剥削的历史,这些历史塑造了大家对主权与独立的极度珍视。部分国家和地区长期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治理体系,如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中, 处于“非核心”或“外围”地位,是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发达国家的投资、市场和技术,但同时对西方强行推广其政治制度、价值观等行为深感警惕甚至是反感。
“全球南方”希望看到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减少对单一霸权或西方集团的依赖,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和选择权。
可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共享着对殖民历史的惨痛记忆、对发展权的强烈追求,以及对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渴望。
有关“全球南方”的故事,长期被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过滤甚至扭曲。2025年9月1日,中国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
在本届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全球治理也成为一个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我在本届论坛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媒体代表发言中,听到了很多真诚的表述,也看到了大家共同的愿景和期许——全球南方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一支觉醒的新力量:
“我们并非零散的小声低语,而是世界无法忽视的雄浑合唱。”
“我们要在国际上以一致声音发声,坚定维护共同利益,不断提升我们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媒体同行要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潜力,共同守护历史记忆。”
“全球南方的命运不由他人决定,而由我们自己铸就。”
本届论坛在昆明举行,寓意着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与坚定的成员,愿与全球南方的其他伙伴们同行,成为彼此故事的“讲述者”和发展智慧的“分享者”;同时,通过共建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全球南方国家一起努力,打破美西方对议程设置的垄断。
何为媒体智库?
传统媒体的核心功能是 “报道” ,追求的是创作新闻产品的速度和新闻产品的传播力,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这些事情发生了会有什么影响、局势未来将会向何处发展等。
传统媒体的优势是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完整的传播渠道和广泛的影响力,但是,新闻往往被大家视为“明日黄花”,是一种“易碎品”,很多新闻报道往往缺乏深度分析和长期跟踪。
而智库的核心功能是 “研究” ,追求对问题探讨的深度和专业性,重在回答各种趋势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问题。优质的智库“思想产品”,不仅具有深度和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影响力,但是,短板是传播力相对较弱,如果不借助媒体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其成果常常局限于学术和政策圈内。
新一代媒体智库要具备两种功能:作为媒体内部的研究机构,不满足于浅层报道,要提供背景梳理和对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成为公众在众多趋势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问题上可信赖的“解释者”;与此同时,作为媒体下属的智库,要善于利用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将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语言,有效地传播出去。
在本届论坛上,新华社研究院面向全球发布了《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中英文智库报告。
报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急需新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值此之际,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国际社会提供越来越多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思想产品,并为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重塑带来历史性机遇。
在我眼里,全球南方媒体智库绝非已然落成的大厦,但在各方的努力下,这座大厦确实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本届论坛的举办就标志着这一合作网络的建设迈出了从理念共识走向机制构建的关键一步。未来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将超越传统媒体与智库的界限,成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武器”,兼具传播力与敏锐度、深度与前瞻性。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构建和发展自己的媒体智库,实质是一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 “认知革命”。
在本届论坛上,多位与会代表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所在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环境保护、安全治理等等。
我想,未来全球南方媒体智库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些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关切的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联合研究,提炼和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形成基于全球南方视角的知识体系与解决方案,并为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赋能。
而全球南方媒体更是重任在肩,如何争当叙事的主体,从“他叙”走向“自叙”?全球南方媒体要勇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对全球受众制造的“信息茧房”,坚决且持续地纠正一直以来被扭曲的、片面的全球南方国家形象。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全球南方媒体要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一起讲好新时代的全球南方故事,让世界能听到、更要能听懂全球南方发展合作的声音。这是一场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浪潮,不仅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已经置身事内,全球南方国家的政府、媒体机构、民间组织、自媒体乃至你我这样的个体,都将投身其中。
反击西方“认知霸权”,全球南方国家吹响了号角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世界所推行的不只是军事和经济霸权,更是一种深入骨髓、无孔不入的“认知霸权”,他们拥有一套高度成熟、虚伪且带有强权色彩的叙事与议程设置机器,系统性地扭曲全球公众的集体意识,这套机器的本质是西方国家维护不平等国际秩序的工具。
西方国家通过自己掌控的“媒体帝国”、社交平台和电影工业这三大手段,垄断了全球话语权;他们戴着“道德”与“标准”的双重面具,将自己塑造成“自由、民主、人权”的化身,将他们自己不断挑起的地缘政治冲突包装成“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他们设定全球媒体和学术界讨论的框架,限制全球民众思考的范围,并在事实上规定任何讨论都必须在其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否则就给别人贴上“异端”的标签。
比如,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时,西方国家不断回避他们的历史排放责任,却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承担与他们同等的责任,此举实际上是想剥夺后发国家工业化的权利;在讨论全球安全时,西方国家将北约扩张等侵略性行为定义为“防御”,而将他国的自卫行动定义为“挑衅”。
这些精心构造的虚假叙事,意在为西方国家的对外经济掠夺披上合法外衣,为他们的对外军事侵略制造舆论基础,同时扼杀任何非西方的模式与发展道路。
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则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选择和平而非战争、选择对话而非对抗、选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的道路。
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围剿,从编造 “债务陷阱”“种族灭绝”等虚假言论,到反复炒作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污名化并扼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非西方的发展模式,并确保全球南方国家尽可能久地停留在被西方国家剥削、被西方国家支配的边缘地位。
打破西方的叙事垄断,夺回属于全球南方国家的叙事主导权,是一场与西方争取叙事主导权的“认知战争”。
在本届论坛上及场外的讨论中,我目睹了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觉醒,大家进一步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仍企图延续对全球南方国家的统治,但是,这一次,他们偶尔也会用赤裸裸的枪炮等暴力手段,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则是通过发动一场又一场的“认知战争”,对全球民众搞思想殖民,对全球南方国家搞党同伐异。
全球南方国家的任务则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突破西方国家数百年来为全世界设置的思想桎梏、话语陷阱和叙事误区。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大,正如新华社研究院在本届论坛上发表的报告所展示的那样,全球南方国家必须努力打赢这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认知战争”,为全球贡献更多公共思想产品。
从云南向未来
本届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本身也有重要意义。
论坛举行期间,与会嘉宾通过专题考察和诸多精心设计的考察活动,亲眼目睹了云南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辐射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分享了三个故事:云南独龙族脱贫致富的历程、“三江并流”保护区的生态治理和滇缅公路到中老铁路的变迁。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具体、鲜活、可被感知的区域样本,它引发了与会全球南方国家代表的强烈共鸣。我亲眼目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嘉宾,面对一块块展板、一个个活动角,主动地询问、交谈,长久地驻足、思考。
中国与全球南方合作,需要一个具体而又接地气的接口。通过云南开展的澜湄合作、农业技术示范、减贫经验分享、跨境民族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高参与感、高获得感等特点,更容易被东盟国家接受。
可以说,云南昆明不仅成功举办了本届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更推出了云南这个中国与全球南方合作的“样板间”。
我个人非常看好云南。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升级,即便在美西方一些国家不断制造全球化逆流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开放、合作仍然大步向前。云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它早已经不再是中国的“地理末端”,而是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联互通的枢纽”。
2025年9月6日,在当天论坛的议程结束后,我走出会场,恰逢大片的晚霞染红天际,我停下脚步,思绪万千。得益于云南充足的光照,道路两旁的树木十分高大,且郁郁葱葱。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来,过去的185年,听起来很久,但是,对于云南数不清的千年古木而言,这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对于我们这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来说,这更是“一刹那”而已。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山河变迁、时代交替,但真正的历史也可以是通向独龙族乡间公路上的一块砖,是春天澜沧江畔栽的一株花,也可以是一代又一代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断努力的中国人。在深夜敲击键盘写作此文时,历史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因为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我与来自全球南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相遇在云南,但是,我非常清楚,云南不是我们共同事业的终点,这只是全球南方自立自强、争夺叙事主导权、打赢“认知战争”的起点。
身处“彩云之南”的云南,也远远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终点,而是14亿多中国人在争取更美好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注脚和重要节点。展望未来,它必然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也会参与和见证中国与全球南方合作、共赢更光明的明天。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本文作者王逸凡,为“明叔杂谈”工作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