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下滑,亚非拉上升,中国制造上演“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最新进出口数据,给出清晰信号:对美出口下滑,对亚非拉的出口上扬。

  《纽约时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出口对非飞涨对美受挫”,显示出美国舆论对中国出口变化的关切。

  文章特别提示,仅非洲一地,中国前八个月出口就达1410亿美元,创出新高。

  根据彭博社等媒体的最新报道,中国8月对美出口同比下降33%,是近六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这波变化,不是偶然,更像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的大转移。

  导火索是关税。

  美国加税,一轮接一轮。中国制造成本被推高,利润被压缩,市场萎缩,企业必须加速转移。

  把货卖到买得起、愿意买的地方去。

  中国出口扩大市场成为趋势。

  亚非拉,特别是东南亚正在崛起。

  人口年轻,城市化快,基建项目多,尤其是对能源、交通、通讯和家电的需求旺盛。

  只要价格合适,质量稳定,就会有市场,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特点。

  市场分散,分销难度大。但中国厂商和近几年走向全球的华商已经形成了强大并有韧性的网络,只要企业跟上去,销售和服务就能落地。

  哪些品类增长快?

  最典型的是“三电”,电池、电动车、光伏。再加上工程装备、家电、手机和日用消费品。它们有一个共性,性价比高,供应链稳定,交付快,售后体系越来越完善。

  传音在非洲把手机做成“刚需品”。

  比亚迪在拉美把电车和公交运营打包输出。

  家电品牌在东南亚实现本地生产和区域配送。

  电商全面跟进,商品到、服务到、金融也跟着到。

  中国出口不只是“卖货”,而是“整个链条在跑”。

  放眼全球,这就是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大戏。

  美欧像“城市”,成熟但增长慢,而且会持续采取高关税,高关税有利当地制造维持稳定获利,但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不要忘记,全球化下,主要产品的价格形成了很强的传导体系,可以渗透到全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美欧不可能例外。

  看上去,亚非拉和东南亚像“农村”,空间大,增速快,门槛相对低。

  中国制造先在外围做大体量,做多渠道,做强品牌,营造全球规模、物流、价格和质量优势,就会对美欧的生产和市场形成强大压力。

  这不是理论,已经是实践。

  全球化下的美欧市场的价格体系,正在被“外围市场”重塑,最终将会影响到其高关税的可持续性。

  美欧媒体指责中国输出产能,压制了很多国家的产业发展。

  但是,他们对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看法是基于传统的发展逻辑,“卖出去”早已不是中国制造这一波走出去的主要目的了。

  中国企业没有停在“换赛道”,而是在“换打法”。转移有两条腿,一条是做买卖,一条是落地生产。

  贸易解决“卖得出去”,生产解决“站得稳”。

  从散件组装到整机制造,从仓配到售后,从零件到整车,从光伏组件到电站总包,中国企业正在当地建立“根据地”。和本地伙伴联合生产、研发,用本地工人,用本地零件,提升本地产业能力。 

  上游的材料与零部件在周边国家落地,金融与保险服务随之跟进,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步展开。一条“全球—区域—本地”的网络在成形。

  这样做不仅拿到政策支持,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供应链韧性强化,关税可以绕开,物流更短,成本更稳,客户黏性更强。

  根据地多了,合作的网络也就铺开了。

  这不是一条平路,风险不少。

  落地国家的政局变化会带来政策不确定。合规的风险在加大,债务和汇率会影响支付和融资,港口、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限制交付效率,还要面对美欧有意制造的舆论风险。

  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印度、越南、墨西哥这些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实现合作、对接与互利。

  “农村包围城市”,本质是全球产业链的再平衡,是不断地通过外围的构建,向美欧关税壁垒渗透。

  当根据地越建越多。供应链越织越密,价格与质量的优势就越稳,合作共赢的效果就越明显。

  美欧市场仍然会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其优势地位,但继续利用市场优势来挤压中国制造,以此为工具重构产业链,难度会不断加大。

  亚非拉等新兴市场与中国正在形成更紧密的协作体,共同推动贸易与产业的重组,推动全球贸易秩序的调整。

  这是世界经济乃至全球化格局转型的趋势。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