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瞧东航这五分钟
身边朋友知道,我每次出差,时间都会压缩得很紧。倒不是说我的业务有多忙,而是家里事情多,总也离不开人。一般早上的活动,我前一天很晚才能到,若是下午的活动,我就尽量当天最早飞过去。
去年飞一个特殊的航班,落地后我要立刻转机飞走。两个登机口距离非常远,当时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你大概率是赶不上的。
我说没事儿,我尽量跑。然后我就开启了在候机楼的疯跑模式。
当时背了一个书包,里面有电脑,很沉。那个候机楼我也不熟,但我比较擅长看着标牌快速寻找自己要去的方向,跑了十几分钟我终于赶到了登机口,浑身都被汗水湿透。
牵扯到国际转机更甚。比如去年我某次从欧洲回来,最早选航班的时候,担心第一段延误就没敢选转机青岛最早的,可航班顺利起飞后,我又开始心痒了起来,想改签最早那班。
改签是成功了,但算了下时间确实也紧张。飞机落地,我早已准备好,跟乘务组告别,立刻拖着箱子狂奔,排队入境,过关,走转机通道,上楼一看,飞青岛那班好巧不巧停的巨远。
最后我真的都要跑到绝望了,终于是赶上了。
可能很多旅客都跟我一样,不管国内转国际,还是国际转国内,每次都很慌张,说是争分夺秒都不为过。
很多旅客朋友可能不了解,在这个转机流程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最短中转衔接时间”(MCT),今天我看到东航青岛地区发布的一篇新闻稿,说东航在青岛地区出港国际航班值机截载时间将由原来的起飞前50分钟优化至40分钟。
同时,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航班的“最短中转衔接时间”(MCT)将由100分钟优化至95分钟。
截载时间缩短10分钟,最短中转衔接时间优化了5分钟,看起来不多。但这10分钟,可能就是我冲到登机口前,广播里还没开始催人的那一口气。意味着我可以不用全程奔跑,满头大汗,心率飙升。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变化并不是随便一调、数字一改就能实现的,它背后其实牵动了很多环节的重构:
地面引导得更精细,行李分拨得更快,桥位安排得更贴合,甚至系统还需要预判旅客路径、预设航班组合。每一项调整,都有人真正在一线扛着在做。
而“最短中转衔接时间”从100分钟压缩到95分钟,不只是为了让大家“转得轻松点”,还有一个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到系统中“能不能买”的联程航班组合。
比如你要买一段联程机票,以前你可能就差这5分钟不能购买,现在就能买了。
旅客能选的航班变多了,航司的衔接能力更强了,航空网络的流动性自然也提升了。这5分钟,藏着的是一整套系统背后的逻辑升级。
但这时候也许有人会问:就优化了5分钟,能多出来几个?
答案是——真的能,而且是“系统级”的能。
这5分钟的变化,它还被同步写进了Eterm的系统里,这是整个民航用来订票的“黑屏系统”,就像一个后台中枢。只要规则一更新,不管你是在航司官网、APP,还是在OTA平台上订票,系统都会自动识别,能接得上的联程航班就会立刻多出来。
你可选的航班多了,航司的衔接能力强了,整个航线网络的流动性也就更高了。对旅客、航司、机场三方来说,其实是个多赢的事。
但也要说清楚:缩短MCT,不是“承诺一定能接上”,而是“尽最大努力为你争取”。
毕竟这中间还有天气、流量控制、航班变动等不可控因素,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地服保障组也会快速反应,比如安排专人引导、协调绿色通道、增加行李人员,甚至调整航班停靠桥位……但仍不能保证每一次中转都能如愿完成。
而且我觉得应该换一个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
5分钟一定不是极限,因为我们不能一次性把流程拉满、风险顶格、让旅客用自己的行程当测试员,而是一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产品逻辑——今天优化5分钟,系统跑通了;明天就能发现新问题,继续优化下一轮5分钟。
就这样一轮轮走下去,才有可能真的逼近我们的极限值,最终算清楚:
“在不同体量和规模下,我们在青岛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一次真正顺畅的国际转机?”
所以MCT这个数字,不是靠人拍脑袋拍出来的,它得靠每一次真实转机的数据去验证、去磨合,才有意义。
就像我这些年在登机口冲刺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不是亲身跑过一次候机楼,真的不会知道那5分钟的空间里,到底藏着多少焦虑、不确定、以及一丝侥幸的勇气。
所以这次的5分钟,不是随便调出来的,是东航青岛地服部这个团队,愿意动真格去推流程、调系统、试运行,拿真旅客做标准、不是做“模板”,才得出来的结果。
这种改动,看起来小,其实特别值得鼓励。所以,这5分钟我觉得值得被写出来。
毕竟,在青岛起飞,多给我几分钟,给的不止是时间,给的也是一次更顺畅的旅行,一次对每一个“赶路人”的理解与成全。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