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爱上安抚奶嘴,矫情还是退行?
最近刷手机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怪事: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用“安抚奶嘴”了?
没错,就是小baby嘬的那种奶嘴,现在却成了很多成年人的解压小玩具。
这届年轻人怎么越来越抽象了?
解压玩具,越来越癫?
随手一搜,成人奶嘴确实蛮有市场。
在某宝上月销动辄成千上万,价格从十几块到上百块不等,造型五花八门,从简约基础款到镶钻奢华版,应有尽有。
社交媒体上,“成年人用奶嘴解压”话题的阅读量也轻松超过了2亿。
有人说含着它敲代码没那么崩溃了,有人表示全靠奶嘴转移烟瘾......
这股风还刮到了海外。
欧美地区的成人奶嘴甚至和亚文化、个性化表达深度绑定,成了一种新潮流。
不止是奶嘴,各种号称能帮你找回专注、缓解焦虑的“搭子”产品也卖得贼火。
比如摸起来手感神爽的“感官石”、能捏能揉的“磁力泥”、无限解压的“指尖扭扭乐”……仿佛一夜之间,成年人的桌面变成了幼儿园大班现场。
年轻人怎么这么热衷于这种“巨婴玩具”?
为什么爱上奶嘴和玩具?
往深处看,奶嘴和玩具不过是这个时代焦虑的实体出口。
因为宏观的无力,所以追求微观的掌控。
高房价、内卷、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宏观压力,都容易让人产生无力感和失控感。
而安抚奶嘴、解压玩具等,提供了低门槛、高反馈、确定性的掌控感。
操作简单:捏一下、扭一下、吸一下,瞬间就能得到触觉或口腔的反馈。
结果确定:每一个动作,都会带来一个可预测的结果。
这种“因果律”的即时兑现,是对混乱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补偿。
玩安抚玩具和当初玩Jellycat一样,是在追求幼稚的权利。
当“买房、结婚、生子”的传统的成年路径变得艰难时,年轻人开始通过消费这些幼稚的产品,戏谑地反抗沉重的社会期待。
而且,这些产品通常也设计得圆润、色彩柔和、充满可爱元素。
从心理学上讲,可爱能激发人的照顾欲和积极情绪,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慰藉。
情绪疗愈的需要,这的确是消费主义捕捉到的趋势,但年轻人也确实是主动选择了这种自我疗愈方式。
所以,于他们而言,选择安抚玩具,是明知是消费陷阱但自愿被骗。
玩玩具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对感官的“再训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被不断重塑,变得越来越忍受“什么都不做”的静止状态。
而奶嘴、捏捏乐这类产品,其实是一种新形式的“感官锚点”。
它用简单的触感、重复的动作,帮你把四处乱飘的注意力拉回当下。
这个原理就类似正念冥想中的着陆训练(grounding),通过身体感受来减轻焦虑。
年轻人真的失控了吗?
从“全职儿女”到“精神老年人”,再到如今集体用起安抚奶嘴......年轻人的种种抽象操作,让不少人开始质疑:这届年轻人是不是真的“失控”了?
其实并没有。
这届年轻人只是在用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工具和方式,聪明地、甚至带点幽默感地进行“自我心理干预”。
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真实且复杂的,而解决方案也是直观且有效的。
小玩具不像酒精、药物或暴饮暴食那样具有破坏性,而是相对无害的、可控的。
没有选择极端的方式宣泄压力,而是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满足它,是一种健康的自我认知。
这也代表了一种心态的转变。
年轻人不再为“需要安慰”而感到羞耻。
脆弱是人类体验的一部分,自我照顾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深刻的力量。
“幼稚”的行为背后,恰恰是一种成熟的自我认知:我承认我压力大,我承认我需要帮助,并且我愿意用一种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照顾自己的情绪。
这不是一代人的脆弱,而是一代人在重压之下,展现出的自我关怀的智慧。
能够找到让自己平静的方式,不是失控的表现,恰恰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控。
不过,也需要警惕。
如果这种依赖变得无时无刻,严重干扰了正常社交和工作,那它可能就从一种解压工具变成了逃避现实的途径,就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同样,要意识到“购买”并非解决情绪问题的唯一方式,因为商家会不断制造新的焦虑和新的解药。
说实话,写完这篇文章,我也默默下单了一个小怪兽奶嘴。
它未必能解决什么宏观困境,但至少看起来蛮可爱的。
或许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但我们可以尝试更好地和自己相处,哪怕方式有点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