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送外卖的年轻人:赔钱,挨骂,但上瘾

作者 | 无菌卤蛋

来源 | 最人物

500

在正式工作以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送外卖上瘾了。

为了抢单,有的人早上两眼一睁,先开始刷新骑手平台。

有的人在午间或晚上下班后,利用休息时间,通过走路、骑自行车或是开小电驴、开汽车等方式,从点外卖的人变为送外卖的人。

护士、老师、会计、程序员……她们的职业五花八门。

减肥、锻炼、解压、挣钱……她们的目的各不相同。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似乎正在转变,她们在一天中珍贵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领下另一个看似与人生轨迹毫不沾边的头衔:外卖骑手。

这届年轻人,开始在体力劳动这件事上没苦硬吃。

她们却说,这感觉也太爽了。

500

500

26岁的麦子在工作之余兼职送外卖,已经持续将近2个月了。

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商战打响,她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恐怖”。

那天,麦子站在奶茶店里,看着面前那堆密密麻麻的奶茶,手足无措。

身边,是已经到店的骑手们拥挤在一起,一条条胳膊努力地从缝隙中伸出,摇摇晃晃够向奶茶,场面比黔灵山的猴子抢面包还要混乱。

500

身后,不断有新的骑手们冲入店里,焦灼大喊,“xx号好了吗?好了吗?”

没人顾得上回答。

店员神情麻木而惨淡,看着店里的打印机喷出成百上千张订单小票,接连不断的票据串成了没有尽头的列车。

它们本该尽快开往一个个目的地,现在却停滞在这里,迟迟等不到发车的信号。

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冲突一触即发。

500

麦子努力挤进骑手与奶茶堆的缝隙中,试图寻找自己的订单。一无所获。

“要不要开‘盲盒’?我给你随机拿奶茶,一定比你下单的还要多!”周围不断有骑手在给顾客打电话。

他们有的找不到手头订单的餐食,有的在苦找之后意识到,自己的餐食或许已被别的骑手拿走。

于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操作悄然流传:不少骑手公然将别人的餐食取走、送出,只为尽快结束当前订单,赶紧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爆单的压力下,骑手们老练地游走在规则与漏洞的灰色地带。毕竟超时要扣款,但只要按时送到,不管客户拿到的是什么,只要对方满意、不投诉,则被视为当次订单的顺利完成。

麦子仍在笨拙地寻找。

一名同样在等待的骑手小哥看不过去,伸出了援手,和她一起核对。

5分钟后,在小哥的帮助下,麦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订单。她赶紧点击确认取货,提起奶茶转身快步走出奶茶店。

彼时她还不知道网络上正在发生的狂欢。

那一天的社交平台上,许多顾客兴奋地分享奶茶奇遇,“我买了1杯,骑手送来了7杯!”“虽然拿到的不是我点的那1杯,但送了3杯,一次喝到了好几个口味,谢谢骑手给我开‘盲盒’!”

500

“你赚大了!”“怎么触发盲盒啊?”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羡慕地留言,希望同样的“好运”降临在自己身上。

人们兴奋地分享着tips,一起薅商战的羊毛。

她们记不清已经喝下多少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有些人甚至在冰箱里囤满大量的低价奶茶、柠檬水、咖啡等饮料,哪怕喝不下。

500

但此刻,麦子只想赶紧离开店内,订单时间所剩无几,超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正高悬于她的头顶。

跟那些急着抢单的骑手不一样,她不为多赚钱,但绝不想超时——那是她点外卖时最讨厌的事。


500

麦子送外卖的初衷,不为赚钱,而为减肥。

两个月前,她偶然刷到一条“下班走路送外卖”的帖子,顿时眼前一亮。

网友称自己下班后兼职送外卖,“直接注册账号,走路就能送,特别简单”,麦子一下就被“走路配送”的方式吸引了。

平日里,她喜欢爬山、徒步,但受限于距离、出行方式、组队等前提,成行次数远不能满足锻炼需求。

而走路送外卖则没太多门槛,让她看到爱好、减肥与赚钱“一手抓”的可能性。

500

评论区里,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很多,麦子也不例外。

九个月前,她带着疲惫、压力和因加班而肥胖的身体,告别了一份坐班的正职工作,成为小说网站的签约作者。

虽然稿子有截稿时间,她也设定了早十晚六的固定工作时间。但过度的自由,导致她经常百无聊赖地熬夜,拖延,时间过得颠三倒四,效率也受到影响。

她发现,在家写作后,有时一天静坐的时间比上班时还长。

她想减肥,想运动,却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始。

所以,当知道走路也能送外卖时,平时就喜欢爬山徒步的麦子眼前一亮。

一份兼职如果只是为了挣几块钱,像麦子这样上了一天班的年轻人或许并不感兴趣。

但在那些活力四射的分享里,跑外卖不只是一份兼职,甚至少有疲惫,大多充满快乐和生命力。

年轻人们抢单“上了头”,不管是走路、骑车还是提东西、爬楼,总是兴致勃勃,满屏洋溢着“拿钱减肥”的成就感。

500

麦子按要求将外卖放在电梯里

同样被减肥吸引去送外卖的,还有从事外贸行业的王叨叨。

她住在北方的一座小城市里,周围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时间在这里似乎流淌得分外缓慢,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稳定而体面的活法,生活一成不变。

白天,她经营着一家网店,自负盈亏,收入的压力如影随形,急需一个透气的出口。四月一次手术后,因为用药与休养,“我长胖了好多,身体素质也下降了。”

她想要骑车减肥,骑出没多远就只想掉头回家,“太无聊了”,生活仿佛陷入死循环。

500

王叨叨的自行车

刷到一名男生骑车送外卖的分享,她看得入迷。

视频里,这个男生背上一个包,骑着一辆公路车,一路去到不同的地方,取到大小货品,去往各个显眼或隐蔽的地点配送,一路上趣事不断、挑战不少,就像在游戏里解锁不同地图、难度一样刺激。

而成功送达后,马上就能收到本单的入账提醒,简直和游戏通关后立刻发放奖励一模一样。

太有趣了!王叨叨心动了,很快就注册成为一名骑手。

不过,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她迟迟不敢接下第一单。

在30多岁的年纪,她早已习惯体面从容,她顾忌家人朋友的眼光,担心碰到熟人怎么说,也害怕自己做不好这个从未尝试过的事。甚至,担心了太多之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就只是不敢点,不敢接”。


500

麦子则没有什么担忧,当天就出发了。

只不过,送外卖的第一天,减肥计划没成功,还倒贴了不少钱。

注册成功当天,时针指向傍晚6点,出于安全考虑,麦子约上刚下班的姐姐陪同,两人在观音桥商圈碰面。

在热门旅行城市重庆,观音桥商圈有日均超50万次人流量穿梭其间,外卖的需求日夜不息,正是两个人“练手”的好地方。

兴奋又忐忑的麦子,在系统上点击了“上线”。系统立刻自动派了4单。

麦子傻眼了。“新手”“第一天”“4单”“走路送”,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她只能硬着头皮出发。

第一单的取货地点,距离她们1公里。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车库,许多只做线上的小店隐匿其间。导航形同虚设,姐妹俩像无头苍蝇一样,在里面乱窜20分钟才到达取货点。

她又花了不少时间,才把第二单也取完。此时取货时间已严重超时,如果继续走路,根本无法按时送达。

为了避免超时,麦子拒绝了姐姐的乘公交提议,伸手拦下一辆“黄色法拉利”。

下车后,麦子一路狂奔,最终赶在超时前2分钟将2单餐食全部送达。

她气喘吁吁地停下,立刻收到了2单共14块钱的入账。即时反馈的喜悦充斥大脑,甚至让她忘记了打车支出的13元。

500

麦子将餐食送达后留证

紧张的运动过后,一阵强烈的饥饿感袭来,麦子和姐姐走回观音桥,慢悠悠地吃起奶茶和夜宵。

得益于送餐的运动量,麦子回到家倒头睡了个好觉。

不过,由于在地下车库耽误了太多时间,麦子的后两单来不及配送,被系统判定为“违规取消”,处罚28元。除此之外,又扣除了将近20元的餐损。

算下来,第一次跑外卖的麦子,倒贴了40多块钱,“第一天白跑了”。

即便如此,她还是上了瘾:“一开始我没打算把它当成赚钱的事,送外卖像在工作,却又和上班不一样,解压还有运动量,特别是晚上睡得好香!”

就算减肥没有如愿,麦子依旧上瘾了。

和麦子不同,同样作为送外卖新手的王叨叨,注册骑手一个多月后,一单都没送过,却又忍不住每天刷新外卖配送系统。

一天早上,她发现一单取货地为离家不到2公里的蜜雪冰城。

那家店她经常路过,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尝试的好机会。

她立刻点击上线,在接下订单的一瞬间跳了起来,推着那辆被父亲闲置、堆在角落积灰的山地车,什么准备都没做,慌乱地出了门。

1公里,骑行在无比熟悉的路上,仅仅5分钟的路程,她却手忙脚乱。

老旧的山地车久未上油,链条不算顺滑,蹬起来比共享单车还要费劲,她不断地深呼吸,试图平复紧张的心情。

500

王叨叨骑车取餐

匆忙进店后,她连单号是多少都不知道,也不会看,店员询问,她却盯着手机发愣。

一旁的骑手看不过去,指着屏幕的一角说:“这个地方是号,你核对一下餐号,再核对一下取的餐。”她这才取到了那一杯咖啡。

在送餐途中,问题又出现了。

王叨叨正盯着地图骑车,系统却突然弹出通知,自动给她接下新的一单,显示要去往2公里以外的地点取餐,这让她本就紧张的行程雪上加霜。

担心系统再次胡乱派单,她尝试着点击了“下线”,意外地解锁了应对自动派单的方法。一种奇妙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500

一个多小时后,送完2单的王叨叨骑车回到家中。

她算了算距离,七八公里的行程全然没有无聊的感觉,“心里边特别急迫,感觉很累、很慌”。

5.1元,这是王叨叨送外卖第一天的收入,在扣除保险2.5元后,共收入2.6元。

尽管收入不高,但一种上瘾的感觉刺激着她的大脑,她不断地复盘:“下次一定要上线接单后,赶紧点下线。”

她抑制不住兴奋,积极的状态延续了一整天,连带着本职工作都异常顺利。

第二天,她起得更早,比昨天提前两个小时出了门,开始送外卖。

这份激情,连她自己也想不明白:明明只挣了2.6元,骑得气喘吁吁,今天怎么两眼一睁就想着接单?

500

王叨叨出发接单

在此之前,王叨叨摆过地摊、卖过化妆品、做过销售,她不太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不喜欢人际交往的麻烦,创业后,她拥有相对自主的生活,又陷入缺少人际交往的怪圈。

而送外卖,正好处于二者之间。

她有完全的决定权,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出行方式、距离、甚至餐食,见到不同的店家、骑手、顾客,高兴时说一两句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就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一路上,全是新鲜空气和风景,那是在烦闷的上班路上、或是在家点外卖时,从未感受过的幸福。

她上瘾了,“这也挣不了十块八块的,但就每天都想去,两眼一睁先看看平台有没有单!”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按照送2天休1天的频率,在早上8点多出发,在2小时内送完4-5单外卖后,再开始忙自己的主业。

时薪最高时,她一个多小时收入了20多元,钱不多,成就感却远非20块能衡量。

500

王叨叨送外卖时与路人闲聊

而麦子的最好成绩,出现在一个下大雨的周一。看见下雨,她连小说都没心情写了,激动地在中午12点多就出了门。

那一天,她走路送外卖赚了520多元。

如今,下雨天成了麦子最喜欢的“好天气”。

以往下雨,她都提不起兴致,窝在家中一次点上好几个外卖,一边刷视频一边胡吃海塞。

暴食过后,对体重的焦虑连带着熬夜的困意一起翻涌,令她昏昏沉沉,自责不已。

而现在,一下雨她就赶紧带上雨伞、换上皮靴,匆忙收拾东西夺门而出,“我最喜欢下雨天,单价真的很高。”

平日里一单七八块的单价,在雨天算上平台的各种补贴,十二三块都是常见,有些距离较远或是商家、顾客加钱的单子甚至能达到二三十块每单。

骑电动车或是自行车送外卖的骑手,在下雨天时面临着路面湿滑、餐食打湿的风险,而撑伞走路送餐的小麦则没有这种困扰,“跟平常没有区别,甚至更好,因为比较凉快。”

500

麦子在下雨天送餐

路上的人行色匆匆,有人带着上班一天的疲惫,有人被雨打湿裤腿烦躁不已,有人打不上车苦闷焦虑,有人计划被大雨打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但麦子总是开心,她还有下一个目的地。

这份开心,不仅仅是因为在大雨中增长的收入,还有在挫败中增长的勇气。麦子曾经历过送错餐、被顾客大骂的窘境。

因为将尾号“969”错拿成“696”,她被愤怒的顾客劈头盖脸地大骂,夹杂着质问和脏话。

在那个夜晚,她连连道歉,转头冲回商家处取到正确的餐食,再次送到顾客手上。递上餐食的时候,豆大的汗水从她的脸颊滴落。

带着那份被商家和顾客退回的餐食,麦子灰溜溜地回家了。第二天,意料之外,她没有等到想象中送错餐的处罚。

许是见她态度诚恳、处理及时,顾客没有投诉她,商家也没有上报餐损要她赔偿,这份来自陌生人的理解让她惊讶、感谢。

她忽然发现,让她上瘾的不是挣钱,而是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未知时,她永远仍有直面挑战、解决问题的勇气与能力。这是她的武器,更是她的底气。

麦子,不再会被困难打倒了。

第二天,她比以往都干劲十足。工作时间内,她争分夺秒地码字,只等着傍晚6点一到,高高兴兴地收拾东西,又出门送外卖去了。

在成就感之外,更多新奇的感受和经历正让许多像麦子、王叨叨一样的年轻人,对送外卖这件事开始上瘾。


500

“到了不要打电话,进去就大喊‘肌肉猛男的外卖’!”一次,麦子接单后,收到了顾客的在线留言。

她感到有些难为情,她从没有说出这样的话,更别提顾客还要求“大喊”。

不过在成为一名骑手后,有时也会有一种超出原有社会身份限制的冒险感,夹杂着一些说不清的兴奋。在复杂感受的驱使下,她鬼使神差地回复道:“我可以试一下。”

到了之后,她还是没能做到大喊,只是小声的问了一句:“‘肌肉猛男’在吗?”。

听到这个称呼,周围的人都笑了,快活在空气中蔓延,连带着麦子也觉得轻松起来,或许人际交往本该这么轻松。

“交给我吧。”一名同事帮“肌肉猛男”取了餐。

随着对路线、操作的熟悉,麦子的送餐技能也大幅度提升,超时、送错餐的情况不再出现。

对于商圈附近,她早已轻车熟路,每次都能抢到好几个顺路单。她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和距离,每次的取货地和送货地都尽量控制在1公里左右,有些送货地还会在同一栋大楼内,节省不少时间。

最多的时候,她一只胳膊能挂4杯奶茶。最快的时候,她半小时就送了4单。

500

麦子同时配送多个订单

但在送餐路上,并非只有开心和成就感,王叨叨遇过考验人性的时候。

一天早上8点,她接了一单从城南到城北的长距离配送,为了赶时间她只得拼命往前骑。

远远地,她看见有一个人躺在大马路上,旁边还倒着一辆电动车。

骑近一看,地上躺着的大姐约莫50来岁,身旁蔬菜瓜果散了一地。王叨叨猜测,大姐可能是刚刚买菜回来,不知怎么地就摔倒了。

她本想去扶,又担心惹麻烦上身:“做好人好事之后,被讹的还挺多的。”她在网上看过很多类似的例子,决定袖手旁观。

路过的人很多,甚至有人驻足围观,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或许,大家都是同样的想法。王叨叨骑车经过了大姐。

手机订单上,时间正在倒数,容不得她多停留哪怕3分钟。在精准的、愈发缩短的时限里,一旦上路,骑手就成了一支离弦的箭,风驰电掣地射向目的地,过程中几乎没有休息可言。

但王叨叨还是停了下来,调转车头回去。

她小心地将大姐扶了起来,又把电动车也扶了起来,帮大姐把散落的果蔬捡了一点,放到电动车上。在确认大姐并无大碍后,她骑上车加快离开,“还是担心被讹”。

尽管害怕、犹豫、时间紧迫,她仍然伸出了援手。

那一单最终按时送到。


500

一个月后,骑车送外卖的王叨叨瘦了6.4斤,走路的麦子则瘦了将近10斤。

麦子仍在坚持每天走路送外卖,从傍晚六点送到晚上十点多,持续四五个小时,主要是为了解压、减肥,顺便带来一个好睡眠。

她仍经常点外卖,不过多了一点来自骑手的审视:“我去取餐的时候,店里环境好、订单多,我下次也会去点。而有些店的地址在市场的角落,连堂食都没有,环境特别脏,我一看就知道平常会有老鼠。这些店有的还是我以前经常会点的,现在都不点了。”

持续送外卖一个月后,她统计了收入,结果出乎意料:“一个月跑了5000多块钱,刚好够我一个月的开销。”

500

麦子配送鲜花订单

在陪麦子一起送了3天后,姐姐也注册成为骑手,还购入一辆电动车,用于日常通勤与送外卖,“我姐她比我还有激情,尤其是周末的时候,她一大早起来就骑着小电驴出去送外卖”,麦子笑称。

收到麦子分享的趣事、吐槽太多后,几个在不同城市的好朋友按耐不住,也纷纷在下班后,接下外卖订单走在大街小巷。

大数据精准地捕捉到了朋友间的话题,麦子刷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分享,“感觉就是很多形形色色的人,除了失业的宝妈,还有很多大厂的程序员、会计、公务员等,下班之后都去送一下,顺便做做自媒体。”

主业不同的她们,大多在下班后抽出1-4个小时的时间,提着外卖穿梭在不同城市的各个角落。

有人为了减肥,在找店、爬楼、提东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瘦了下来;有人为了挣钱,迷恋上送一单就有一单收入的感觉;有人为了解压,享受着在路上的爽感;有人为了拓展人脉,只接大厂的送货单,认识了不少人……

而在那群把自媒体做起来的人中,就有王叨叨一个。

配送的第一天,尽管她只接了两单,但随手上传的视频竟在3个小时内收到500多个赞,这让她看到了新的可行性。

随后,她每天都记录自己的见闻,短短一个月就积累了近3万粉丝,开始接到广告。

500

王叨叨取餐

因为记录,王叨叨开始留意身边的生活,她注意到女骑手的数量明显增多:

“现在年轻的女生送外卖、送快递的好多,有的还特别好看,不知道是体验还是全职,还是学生放暑假来体验了。”

她的感受并非特例,或许正是当下的一个趋势。

根据美团平台发布的数据,2022年到2024年,该平台的注册女骑手人数暴涨20万,已达70.1万,占据骑手总量的18%。假设按这个比例综合各平台看,女骑手可能超过百万。

曾经,外卖、快递等职业后面多与“小哥”两字连在一起,形成一种职业偏见。当越来越多的女骑手进入行业,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女性就业时的选择。

王叨叨还在继续送外卖,不仅是账号需要素材,更重要的是,这是她可以完全独立掌控的自由。

500

王叨叨整装待发

早上,她喜欢空腹出门骑车,有时路过一些临街的小店,“特别香”,她闻到久违的生活的烟火气,那是一种在家点外卖时根本想象不到的浓烈。

看着手上等待送达的餐食,她抬头记下这家店,决定下次要亲自上门吃一次。

她开始有了盼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