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造车VS耗子药企业造车:谁的跨界更狠?

500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真是人尽可造啊。

 

前有“耗子药厂”推出金鱼汽车,今有追觅跨界造跑车,画风愈发清奇。

 

难道现在造新能源汽车就这么没有门槛吗?

 

造跑车就算了,追觅上来就对标布加迪。

 

什么是布加迪超跑?

 

世界上最快的量产跑车,时速最高可为490km/h,能与高铁赛跑,甚至比喷气式飞机起步还要快。

 

追觅作为一家初出茅庐的造车势力,上来就要硬刚满级大佬,这背后到底是传统汽车工业的没落,还是一场人声鼎沸的喧嚣?

500

追觅为何选择对标布加迪?

 

其实很有意思,追觅造车不去对标BBA们?却上来先挑战布加迪。

 

你以为追觅自不量力,其实是在找软柿子捏。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活下去就不容易,寻常赛道,追觅基本上找不到切口。

 

针对BBA的有华为问界,7月份,问界M8、M9在40万、50万市场上分别成为销冠,力压BBA一头。

 

在中端市场上,有特斯拉、小米、蔚小理,哪一家都不是好惹的。

 

下沉市场上,有比亚迪、吉利甚至是五菱MINI。

 

这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品牌单拎出来,都不是追觅这个新手能对打的。

 

那么此时,空白市场就剩下超高端豪华品牌,虽然跨界进入这个赛道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至少没这么卷。

 

而且从扫地机跨界去造车,追觅并不是第一家。

 

老对手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2021年就搞了个极石汽车,但销量有点儿不如人意,去年一共才卖了5000多辆。

 

老对手拼搏了几年尚且如此,追觅初来乍到,能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吗?

 

不是每个人都能复制雷军的跨界打法。

 

追觅上来对标布加迪,看似无厘头,实则剑走偏锋。

 

在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淘汰阶段,行业格局逐步开始清晰起来,追觅跨界造车着实起步太晚了,在品牌信任、渠道、技术等一系列竞争上都难追上,也只有剑走偏锋,才能有一线生机。

 

至少如今好处已经开始兑现了。

 

消息一经发布,追觅便迅速霸榜各大平台,一口气拿下15个热搜,营销打法堪称高效出圈。

 

追觅以扫地机器人起家,跨界造车本身已具备强烈反差感,而对标布加迪更是制造了巨大的话题效应。

 

追觅虽然已经是行业龙头,但并不算是一个人尽皆知品牌,借助对标布加迪的话题,品牌名声至少已经出圈。

 

在搞流量营销这一块,追觅已经开始玩得飞起。

 

而且深究追觅造车逻辑,也能发现追觅其实进可攻、退可守。

 

追觅上来就放豪言,要造出世界最快的车。

 

比不上布加迪,说实话到最后没啥丢脸的,比得上,那尴尬的是布加迪。

 

这种打法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武林大赛,打不过郭靖很正常,能跟郭靖过两招,那是真牛X。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追觅拿啥能和布加迪过两招?

 

郭靖也不是谁都能碰瓷的,如果没点儿真东西,搞不好就要被整个武林耻笑。

 

那最终也会反噬到品牌身上。

 

如今电车跑的最快的,是比亚迪的仰望U9 Track Edition,在德国跑道上创下时速472.41公里,动力参数为2959马力。

 

比亚迪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尚未能突破布加迪百年的制造积累。

 

即使追觅再说自身能够实现技术复利,说实话也很难让人信服。

 

至少技术上要超过如今的比亚迪吧。

 

没有品牌底蕴、让人信服的技术、工艺的积累,仅仅一句对标布加迪的口号,追觅汽车就算造出来也很难让人接受。

 

如果到时没人买咋办?

 

追觅还有后手:优先面向海外市场。

 

对于追觅来讲这有两大优势。

 

一是追觅的扫地机器人业务已遍布100多个国家,拥有6000多家线下门店,这些现成的海外渠道可直接用于汽车业务,大幅降低渠道铺设成本,实现快速导入。

 

二是绕过国内生产资质门槛与品牌认知短板:追觅可能先借助其他企业资质“借壳出海”,把产品放到海外成熟市场验证,既能减轻资质审批压力,又能避免国内消费者先入为主地质疑“扫地机企业造超跑”,为日后回国销售降低心理门槛。

 

追觅这一招上很高明,中原武林小瞧我,那就出去,先让外面人看得起我,回国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不过有一点,买超跑的人都是高净值人群,他们虽然有钱,但绝对不会去当冤大头,买车就冲几点:品牌、驾驶体验、收藏价值。

 

扫地机出身的追觅,说实话,也很难打破国外市场的认知壁垒吧?

 

在当下,一些人用兰博基尼跨界造车来论证追觅,说“兰博基尼当初只是造拖拉机的,如今不一样是顶端超跑”。

 

但其实兰博基尼起初于1963年先推出GT型豪华跑车350GT,定位是“高性能豪华旅行车”,并不是今天所说的极限超跑。

 

过了三年,1966年兰博基尼才真正意义上打造超跑。

 

兰博基尼起初是卖拖拉机,但至少与汽车行业是近亲,而卖扫地机的来造车,跨界着实有点远,品牌认知差距不是更大。

 

而且兰博基尼也没上来就对标世界最具备性能的超跑,还老老实实做了三年豪华车来过渡。

 

像追觅没有直接造车经验,甚至造车资质还没落地的企业,上来就对标布加迪,世界上也仅此一家。

 

说到底还是中国新供应链给的底气太足了,毕竟卖老鼠药的都能造车,追觅作为一个科技企业,怎么不能直接去对标超跑呢?

 

500

爱跨界的追觅,现金流能顶住烧吗?

 

其实追觅跨界并不稀奇,只是这次热度有点儿大。

 

在造车前一周,追觅也宣布了正式拓展无人机业务;今年3月,追觅正式宣布进军大家电领域。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追觅还做过茶饮品牌“山也觅茶”、咖啡品牌DREAM CAFE追觅咖啡、潮玩品牌DREAM MRT。

 

可见追觅野心并不小。

 

要知道小米2013年才宣布做大家电,2021年才宣布造车。

 

没想到小米走了近十年的路,被追觅迅速追上了。

 

此前追觅还只是小米家族的一份子,如今着实青出于蓝胜于蓝。

 

至少梦想上是如此。

 

小米希望打造“人—家—车”智能生态。

 

追觅梦想更远大,追觅扫地机事业部总裁孟佳曾表示过,“追觅将正式成为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让每个家庭都能跨越品类、穿越场景,享受生而无界的智能生活”。

 

从这或许也能理解,追觅为何跨界频繁、跨界尺度甚大的原因。

 

不过频繁跨界,快速扩张,真得是一件好事吗?

 

特别是像追觅这样无边界的跨界。

 

当年恒大豪横时,也是不着边际的跨界,多元化烧钱,从矿泉水到造车,无所不及,成为了恒大资金崩盘的部分原因。

 

追觅现在颇有相似的跨界感觉。

 

硬要说,二者只有一点相像:

 

恒大是当时房地产龙头,追觅是清洁机器人龙头。

 

根据IDC 2025年9月报告显示,在全球智能家具清洁机器人(含扫地、擦窗、泳池、割草、空气净化机器人)市场,追觅以10.2%的份额位列第三,仅次于石头科技与科沃斯。

 

在9月4日全场景,追觅在其2025年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更是透露,今年上半年追觅营收规模已经超过去年的总额。

 

有业内人士提到,追觅或已达到百亿营收。

 

不过,即使如此,在造车上也不够花。

 

2016年蔚来创始人李斌说过造车门槛:“没有两百亿资金准备是做不了的”。

 

到2021年,李斌又再次提高造车门槛:“几年前我说是200亿元、现在没有400亿元可能干不了”。

 

李斌并不是空口无凭,蔚来造车这么多年,花费近千亿,至今仍然没能实现盈利,雷军造小米汽车至少花了300亿。

 

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长周期,高投资,难回报的行业,一旦认真下去,必将是场持久战,追觅没上市,融资更有难度,仅靠家电业务,现金流恐怕不够烧的。

 

那么未来怎么办?上市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在去年,市场上有传闻追觅要在去年上市,不过后来被追觅辟谣,称为“不实信息”。

 

不过现在不上市?未来还会不会上市?

 

毕竟,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估值较高。

 

前段时间,东风集团甚至母公司退市,也要把岚图“介绍上市”。

 

如果仅凭家电叙事上市,追觅的估值天花板肉眼可见;而“对标布加迪”的造车故事一出,无论成败,先把资本市场的聚光灯牢牢吸了过来。

 

当然,不排除追觅有着其他融资渠道,来帮助其实现造车梦。

 

从启动阶段来看,追觅造车有着明显的轻资产特征。

 

公司在公告中一度强调“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造车。

 

像制造端,估计依托中国新能源供应链,与头部电池、电驱供应商深度合作。

 

在具体造车上,追觅采用“左右手”策略:右手研发对标布加迪的超豪华车型;左手ODM贴牌出口,通过改造国内车型并贴牌出口,获取短期收入,支持长期研发。

 

不过即使如此,也让人看不懂,右手的业务对标布加迪,左手代加工养家。

 

好似打工人白天上班,晚上吃鲍鱼、龙虾。

 

人家大众此前都是左手靠主流品牌大把赚钱,右手亏损式造跑车,向外展示自身的造车能力。

 

对比下来,怎么看都有点儿不和谐。

 

不过追觅造超跑,最终的情况还挺让人期待,毕竟对标的口号早晚还是要有人来喊的,即使不是追觅,也有下一家,毕竟前面对标特斯拉、超越BBA的口号已经被喊过了,那么追觅来喊对标布加迪,从这个角度看,好像也没啥问题。

- END -

免责声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