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递南海 “投名状”

这可能是2025年最危险的一份"投名状"。就在9月4日,泽连斯基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放出狠话,要让俄罗斯"几十年站不起来",很少有人意识到他已经悄悄把目光投向了万里之外的南海。

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的一纸声明,瞬间将这个正在战火中挣扎的欧洲国家与亚太地缘博弈绑定在一起。无人机技术、南海巡逻、防务合作,这些词汇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让人不安的图景。

泽连斯基究竟在下一盘什么棋?这步棋的代价会是什么?

韩国模式的美梦,乌克兰为何醒不过来?

泽连斯基的这番豪言壮语,听起来像是在重温韩国崛起的旧梦。

他反复强调,只要美国肯帮忙,乌克兰完全可以变成像韩国那样的发达国家。这话说得信心满满,但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当年的韩国,正值冷战最激烈的时期,美国需要在亚太地区找一个可靠的代理人来对抗苏联阵营。韩国恰好处在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挡着中国,看着朝鲜,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更关键的是,那时的美国正处在实力巅峰,经济强劲,军力超群,有足够的资源来扶持盟友。

韩国为了这份保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战时指挥权交给了麦克阿瑟,整个国家的军事命脉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就连现在,韩国政府多次想要回战时指挥权,五角大楼都不松口。

这种"用主权换安全"的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确实奏效了。韩国借着美国的东风,从战后废墟中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今天的乌克兰,面临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俄罗斯拥有1.4亿人口,远非朝鲜的2000多万可比。地缘位置上,乌克兰虽然重要,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分量,远不如当年的韩国。

更要命的是,现在的美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大国。37万亿美元的债务压得政府喘不过气,政府关门危机隔三岔五上演。

马斯克前几天还在警告,美债再这么滚下去,整个系统可能都要崩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有多少余力去打造一个"欧洲版韩国"?

泽连斯基显然低估了历史条件的重要性。同样的剧本,换个时代,换个舞台,结局可能截然不同。

这场豪赌的筹码,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说到底,泽连斯基现在走的是一步极其危险的险棋。

为了表忠心,他不惜把手伸向了南海。乌克兰与菲律宾的防务合作协议,表面上是技术转让,实际上是在向美国递交一份沉甸甸的投名状。

这份投名状的分量有多重?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25年上半年,南海发生的主权争议事件同比增加了23%,其中菲律宾与中国海警的摩擦事件占总数的67%。

在这种敏感时刻,乌克兰突然跳出来要给菲律宾提供军用无人机,这不是在火上浇油是什么?

泽连斯基的算盘很清楚:既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那我就帮你一把。你看,我不仅在欧洲帮你抗俄,在亚太我也能帮你制华。

但这种孤注一掷的策略,风险实在太大。首先,美国的承诺能力正在下降。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欧洲应该承担乌克兰安全保障的主要责任,美国不会再直接提供资金援助。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乌克兰可能要通过欧洲的北约伙伴来获取武器,而美国只负责向北约出售装备。这种"转手买卖"的模式,能给乌克兰提供多少实质性帮助,很难说。

更严重的是,乌克兰主动得罪中国,等于断掉了自己的后路。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军援俄罗斯,但在经济合作和外交空间上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中国一直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战前双边贸易额达到150多亿美元。战后重建、经济恢复,哪个环节离得开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

现在泽连斯基一边喊着要学韩国经济模式,一边又把中国推开,这逻辑本身就是矛盾的。

韩国之所以能崛起,恰恰是因为它在大国之间保持了微妙平衡,而不是彻底倒向某一边。

泽连斯基的这场豪赌,赌的是美国的长期承诺,输的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当弱者遇上巨人,只能选择抱紧一条大腿?

从某种意义上说,泽连斯基的选择其实很好理解。

作为一个正在战争中的小国总统,他面临的压力我们很难想象。每天都有士兵在前线牺牲,每天都有城市遭到轰炸,这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会让任何人做出极端的选择。

这就是小国外交的终极困境:在巨人的夹缝中求生存,往往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要么抱紧一条大腿,要么被彻底碾压。

泽连斯基选择抱紧美国这条大腿,从短期来看似乎是理性的。毕竟,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只有美国能够提供足够强大的军事援助来对抗俄罗斯。

但这种理性选择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悖论:越是弱小的国家,越容易走极端。

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来进行均衡外交,所以只能选择一边倒;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必须不断表忠心;因为担心盟友变心,所以不惜烧掉所有的桥梁。

这种心态,我们在历史上见过太多次。当年的南越、蒋介石的台湾、苏联解体前的东欧卫星国,都曾经历过类似的选择。

问题是,这种"破釜沉舟"式的外交策略,成功率究竟有多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答案并不乐观。南越政府完全依赖美国,最终随着美军撤退而垮台;蒋介石虽然得到美国长期支持,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虽然获得了独立,但转型过程充满痛苦。

真正的问题在于,国际政治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大国觉得小国的代价太高、回报太低,抛弃盟友是很正常的事情。

泽连斯基可能认为,只要把自己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就能获得长期安全保障。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美国的全球战略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美国的注意力正在从欧洲转向亚太。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在美国战略中的重要性可能会逐渐下降。

到那时候,乌克兰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最糟糕的境地:得罪了中国,依赖着美国,面对着一个被激怒却未倒下的俄罗斯。

三种结局,哪一种会成为现实?

展望未来,泽连斯基的这步险棋可能会带来三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情况是理想状态:美国真的像当年扶持韩国那样,长期支持乌克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乌克兰成功实现经济起飞,成为"欧洲版韩国"。

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坦率地说,不太乐观。美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比冷战时期复杂得多,国内债务压力巨大,国际竞争对手也更加强大。

更重要的是,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正在上升,对海外军事介入的支持度持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很难做出长期承诺。

第二种情况是中等状态:美国提供有限支持,但不足以让乌克兰彻底战胜俄罗斯。战争陷入长期拉锯,乌克兰变成一个"准国家",部分领土长期被占领。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将面临巨大的重建压力,而中国作为重要的经济伙伴已经被推开,重建资金从哪里来?

第三种情况是最坏状态:美国支持力度下降,乌克兰在军事上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求和解。但由于之前的激进表态,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已经不多。

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特朗普政府已经多次暗示,欧洲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美国不会无限期地提供援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虽然在"志愿联盟"会议上表示,26个国家承诺在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下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但这种承诺的含金量有多高,还需要时间检验。

更让人担心的是,泽连斯基的激进策略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如果中国真的决定向俄罗斯提供更多支持,乌克兰战场的天平将进一步倾斜。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已经明确表示,某些国家试图在亚太地区复制北约扩张模式,这将导致地区安全架构失衡。这番话明显是在回应乌克兰的南海动作。

说到底,泽连斯基用南海换取白宫的笑脸,最终砸碎的可能是东部战线的防线。

国际关系从来都是复杂的多重博弈,任何试图简化这种复杂性的努力,都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有相似的旋律。泽连斯基的选择,或许正在为我们上演一堂生动的国际关系课。

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之道,从来不是一道标准答案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在夹缝中寻找平衡的综合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