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二创的黑社会大哥,是勇?还是傻?

这个世界出BUG了

500

屏幕里,一个人拿着刀,走在路上,说着不着边际的话,十年前,人们可能觉得恐惧,十年后,人们可能会当作一个笑话看,瞧,那个年代,人怎么那么傻逼!

500

许君聪在短视频的世界里,有另外一个名字,刘海柱,又称“近战法师”,拿着一把砍刀在别人身后追赶,成了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银幕形象。

500

“跟我刘华强拼,你有那个实力吗?”孙红雷饰演的刘华强,在短视频的黑社会世界里,则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喜欢让别人拿着枪顶着自己脑袋,让其开枪。

500

林家栋饰演的东莞仔,成了短视频世界中,黑社会的跨栏冠军。

500

而整个短视频黑社会圈子里,最会掀桌子的人,还是张耀扬扮演的乌鸦,他那标志性的叼烟动作,非常让人上头。

500

是的,你没看错,《古惑仔系列》、《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征服》等等曾经红极一时的黑社会题材影视作品,很多都因为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效仿效应而被禁播。

但是在短视频时代,它们又在二创的形式死灰复燃,通过剪辑二创,这些黑社会作品在互联网上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圈,并且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评论、玩梗。

曾经,污染社会的影视剧,放在今天,是否还有当年的能力?到底是谁在二次改造它们?今天的年轻人,把这些黑社会人物当作学习的榜样看?还是当作笑话看?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答案,各不相同,让我们重新走进这个曾经的黑社会世界。

被我们遗忘的时代

500

在今天,即使动画里出现轻微的暴力内容,都可能被家长们举报。比如《熊出没》里光头强拿着电锯等危险物品,跟熊大熊二打架的情节,就曾被投诉并整改。

但在十几年以前,更多血腥、残暴的影视剧,并不对未成年人设限,真实地改写了许多少年的人生。

“为什么要加入黑社会?威风咯,有钱咯,有女人咯,砍人这种事我是不会害怕的啦。”

2008年的上海某旅馆,这段来自电影《古惑仔》的邪性台词,在狭小的房间回荡。电视屏幕里,带耳钉、穿背心的小混混在香港街头厮杀互砍,血浆飞溅的场景谁看了都血脉张。

初中刚毕业的高某看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提刀,出了门。

第二天上海当地的报纸上,刊载了一件大新闻——昨晚一名大学生小玲死了。她的胸部、腹部等部位,被人连续戳了十几刀,失血过多而亡。凶手高某由于未满十八岁,从轻处罚,被判刑13年。

在这事发生的前一年,重庆彭水县的15岁少年周某,被犯罪片《红问号》中的“持刀强奸”情节吸引,用柴刀威胁强奸了两名刚放学的女孩……

这些并非孤立事件,而是2000年代,对暴力、犯罪内容监管不力的背景下,青少年犯罪模仿潮的缩影。

以前流行一个词叫“网络模仿症”,百度词条的解释是“青少年在接触网络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后,在现实中模仿实施的现象”。

千禧年后,《古惑仔》从香港火到内地,全国校园内涌现出无数青少年组成的黑帮团体。他们模仿影片中的人物作案,手段高明,出手残忍,酿下了不少家破人亡的惨案。

比如2001年,四川泸县出现了一个名为“新龙会”的帮派组织,头领谢某军在本应上学的年纪,选择占山为王,三个月就吸纳了近百名成员,大多是本地初中生和高中生,年龄均未满18岁。

这些年轻人效仿古惑仔电影中的黑帮,一言不合就砍断路人手筋;偷抢农民的存折、彩电、铝合金门窗,甚至家里养的鸡鸭也不放过。

同样在2001年4月,河北省廊坊市两名中学生刘某(13岁)和张某(14岁)为了给帮派内的“老大”报仇,竟然打瞎了同学的眼睛。为了避祸,他们策划了一起假绑架案,企图向家人勒索20万元。

在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对2004人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揭示了未成年人暴力案件更令人忧虑的几个特点:57.0%的人认为“下手不知轻重”,56.2%的人指出其“作案动机太简单”,更有53.1%的人认为普遍存在“带有侮辱性的暴力手段”。

这些下手没分寸、简单的作案动机、带有侮辱性的手段从何而来?在那个被我们遗忘的时代,打开电视或者上网,随处可见。

谁在制作这些内容?

500

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后,大部分的黑社会题材作品,都被禁播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再讨论这些话题,尤其是在社会大面积扫黑除恶之后。但是最近几年,这些被禁播的影视作品,在短视频的世界中,又开始悄悄死灰复燃,形成了一套亚文化。

在各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可以发现,目前针对这些黑社会影视剧的二创,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以剧情的陈述、素材拼接为主。

破碎的剧情,角色颇具争议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剪出来拼凑,再配上一段非主流的BGM,这样的短视频就会有大量评论和点赞。

是什么人在用这种粗糙、工业化流水线一样的手法在生产?我找到了其中一名从业者,从他的经历或许能看见这个生产链的一鳞半爪。

谭姆(化名)今年24岁,还是在校生,每天除了上课,就是闷在寝室,看片,剪片。

“2024年的5月,我在快手传了第一个视频,直接就爆了,百万的浏览,点赞都有10万,粉丝直接涨了3000多。”

爱看陈浩南,嘴里经常哼着“叱咤风云我任意闯”的谭姆,当时只是单纯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爱好,并没想到有那么多人爱看。

我看了他的几条播放量很高的视频,连贯剧情不是首要的,能带节奏,才是流量之王,观众很容易获得情绪上的“表面满足”。

《古惑仔》、《黑金》、《学校风云》、《江湖龙虎斗》……主角清一色美女帅哥,黑帮的江湖情义、男女情仇,全通过粗俗又直白的台词宣泄了出来。

“一开始传了几条视频以后,我发现靠播放量就能赚钱,但是并不多,这种娱乐性的视频,如果不加广告,一万播放量到手不到1块。”尽管如此,他还是看到了以此挣钱的希望。

经过研究以后,他发现这种题材容易被限流,“一个账号想做大很难,但是初期想起号很容易”。

这类二创视频,没有解说,不需要真人出镜,熟练以后10几分钟就能剪一条出来,本质仍属于低质视频,很难建立粉丝粘性。

所以他采取的策略是同时运营多个账号,用量去弥补质的不足。等那些账号有一定粉丝了,再去接商单。

他的账号主要有两种方式变现,一种是广告分成,“可以从平台里接一些广告链接,挂视频里去,播放量越高,我赚得也越多。”据他所说,如果一个视频里加了广告链接,视频单价能涨六七倍,一万播放量就能到手六七块。

另一种是靠电商带货,谭姆并不直播,而是会在视频里加一些产品的图文,粉丝如果点击下单,他也能获得佣金抽成。

现在谭姆的主要收入也是来源于此,“我抽两三成的佣金,每天都有人下单,但并不是每个账号都可以达到几百上千,每天赚几十块倒是可以。”

谭姆通过实践发现,通过不同的账号去发视频带货,能提高爆单的几率。

但最根本的,还得是视频要有噱头,谭姆只剪黑社会相关的内容,而且只剪老片。“以前那些台词多狂啊,越出格的东西越有话题度。”

他每天都发五六个视频,每次都能有一两个流量爆款。“虽然这些都是没营养的内容,但确实有很多人爱看,我现在一个月再差也有一两万收入。”

为了能赚更多钱,谭姆在自己的粉丝群开启了有偿教学,教人怎么剪片子,怎么运营账号,怎么变现。现在他已经收了7个徒弟,基本都是大学生。

一群有足够时间的人,每天批量去生产,上传以后还会有几千人转发扩散。

网上像谭姆这样的“搬运工”还有不少。在他们的骚操作下,黑社会在短视频批量复活了。

黑社会被玩成了笑梗

500

谈及黑社会题材的二创内容,很难不让人想起2021年网上爆火的“华强买瓜”。

在B站,可以看到大量对《征服》里刘华强买瓜情节的二创内容。或是对剧情魔改,或是解说,或是逐帧分析人物动机,变成心理教学小剧场……

二创内容,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人看好,因为涉及侵权、恶搞、扭曲历史、传递不良价值观等争议。

但随着监管规则的持续完善,黑社会题材的影视剧经过二创,传递的不再是暴力和血腥,它们被加入了新的创意和视角,内容有了全新表达。

目前这些二创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类。一种是像谭姆做的“情绪向”视频,把原片的精彩片段拼凑在一起,再搭配音乐踩点,节奏感强。视频会突出人物的个性、台词和颜值,跟剧情无关。

这类内容对创作要求并不高,但得找好“选题”,片段选对了,视频数据就很高。谭姆有一条视频,就是《古惑仔》中的名场面,乌鸦哥掀桌子,短短几十秒,就有300多万的浏览量.

如果二创的要求再高一点,就是剧情解说了。刘华强为什么要砍人?刘海柱为什么这么能打?黑社会遍地的年代是什么样的?有些创作者会去翻找原片,把完整的来龙去脉都给讲明白。

据谭姆所说,这类内容以前并不好做,因为一整部剧长达几百小时,解说成本高,变现路径也拉长了,但现在能通过AI速成,“几十分钟的脚本,AI对话几轮就能出来了,甚至配音也能用AI。”

第三类也是对创作者要求最高的,称为“艺术重构”。重新打乱原片的逻辑和叙事,或是致敬、恶搞、改编、联系社会现实等,这样的视频已经完全脱离原片的范畴了,讲的就是创作者自己的故事。

谭姆认为,在短视频时代,前3秒是最重要的,黑社会题材凭借自身的特性,很适合做二创。“因为题材新鲜,台词和角色形象都很炸,比较反现实,更容易留住观众。”

在B站,最火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达到了4810.3万,是用鬼畜歌曲的形式恶搞了《征服》中华强买瓜的片段;在抖音和快手,最高点赞视频是《古惑仔》片段的“情绪向”剪辑。而解说类内容,因为时长较长,看的人没那么多,但好一点的也有几十万播放。

按照谭姆的说法,不对原视频做任何加工,简单上传的话,在平台根本过不了审,像《东北往事》里一堆血肉模糊,剁手指的片段,肯定是要删减的。

我们能在短视频里看到的黑社会影视剧,基本都过滤掉了敏感内容,真正成了能被广泛传播与讨论的大众文学。

只要不触及红线,似乎都能走向雅俗共赏的阶段。

对社会还有危害吗?

500

在短视频并不发达的年代,没人对这种黑社会题材的片子做二次创作,因此原片自带的暴力、血腥内容,很容易影响年轻人的心智,诱发模仿犯罪行为。

但在今天,不管男女老少,刷到这类短视频都会点进去看看,本身就会有心理预期:这个视频肯定是轻松、好笑的。所以他们更多是抱着一种猎奇、找乐子的心态。

点进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也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在讨论剧情。以点评、玩梗居多,似乎视频只是开启话匣子的由头。

有人会相互模仿角色语录,比如“你这视频保熟吗?”、“我做up主,能卖你生视频片子?”、“我现在很火大!”

有人会讨论一些跟剧情、人物相关的衍生话题。

比如“郑伊健为什么不怎么演戏了?”、“搜草帽出来的不一定是路飞,也可能是职业法师刘海柱。”、“现在好多人都现实的很,你打我,我就往那里一躺,你就没了好几千块。”

谭姆认为,不管是低质或高质二创,都呈现“娱乐化”的走向,内容虽然低质,但无害。“我这些视频,顶多是没营养,但要说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我觉得就有点扯了。”

我的一位朋友是中学语文老师,她说现在最头疼的,就是学生的“复读机”行为。

每天课间,班上的男孩子会学各种抖音里的梗,“动不动就是亚比,囧囧囧~已老实,求放过……”

她认为,学生对短视频有意无意的模仿现象,导致他们正在失去组织语言的能力,“脑子里都是这些抽象的词,等写作文的时候,已经很难再想出优美的表达了。”

但从教育者的视角看,她并不认为现在的小孩会像十几年前一样,能轻易受到黑社会内容的影响,去模仿犯罪。

“现在的学生信息接触面非常广,不像从前单一,心智也远比过去同龄段的人成熟”。

她告诉我,现在初中阶段也会给学生做普法教育,从她的观察来看,学生们对短视频内容基本是有选择性的接受,有好恶标准的判断。

“如果小孩因为看了一个片段就去模仿犯罪,不能把锅甩给平台或者视频内容。家庭、学校的影响很重要,以前的人意识不到这些,让孩子靠自己去消化理解这些没接触过的东西,肯定会出问题,但现在好了很多。”

但即便如此,我觉得这些内容依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或者说,对年龄段更低的未成年人,不好的影响依然存在。

之前看过一个议题,讨论“为什么小学生爱骂人”。一个妈妈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小孩刚上小学4年级,很喜欢看一个视频博主,那个人的视频里,经常会有“老登”“你个睿智”这样的用词,而且是不分语境,几乎当成语气词在用,所以她的小孩也照学了。

拿《东北往事》举例,这是一个“含妈量”极高的影视剧,随着许君聪“近战法师”的称号爆火,他在《东北往事》中的角色“刘海柱”也经常被人剪进短视频。

随便搜索相关视频,短短十几秒就是一场非常流畅、无消音的脏话教学。甚至连满头是血的镜头都能过审。评论区有观众现身说法,“我小时候就是跟刘海柱学的这套骂人方法,小学初中没输过。”

年龄小的未成年人,不会去学作奸犯科。但语言上的影响、视觉上的刺激还是存在的,各个平台针对视频内容的审核,执行起来并没有那么精准。

短视频已经让新一代人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现在平台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黑社会题材的影视剧通过二创,被过度娱乐化,又会迎来怎么样的结局?

屏幕里,一个人拿着刀,走在路上,说着不着边际的话,十年前,人们可能觉得恐惧,十年后,人们可能会当作一个笑话看,瞧,那个年代,人怎么那么傻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