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采油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文由“张广才”推荐,来自《中国不仅赚了圭亚那基建的钱,连石油也要分钱,但不承担任何安保义务》评论区,标题为张广才添加】
但是,这可是国际通行的“国际化”合作模式啊!不只是圭亚那,几乎所有南方国家的资源开发都遵从这一模式。
最有实力的有钱有技术的占40~45%(外国投资人:看,我不是独吞哦),其他跟着混的几家各占15~25%。这么安排就是因为圭亚那本国没有石油工业基础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油田前期的各项投资都需要用后面的石油产出来偿还外国投资人。。。
在这种开发模式下,首先,外国投资人要努力在可预期的未来维持一个高油价!比如100美元/桶,甚至300美元/桶,总之油价不能跌!长期必须看涨!!!大涨!!!这样外国投资人才有信心去银行贷款来开发这个油田,油价要是长期看跌的话这个项目肯定亏本啊!至于怎么维持这个高油价,怎么长期看涨,就看外国投资人折腾世界的本事了。
接下来,外国投资人把油田开发建设的合同包给中国人。在投资早期还是要节约成本的,在这个阶段用投资人自己的人干活就提前把贷款亏光了(欧美石油工人工资水平是中国人的三十倍以上),所以开发建设阶段要用廉价高效的人来干活,目前看就是用中国人,钻井啊,管道铺设啊、营地建设啊什么什么的。
然后,要采购安装生产设备,各种抽油泵、集油管汇、储油罐、输油泵、锅炉、消防设施……等等等等,这个阶段,外国投资人会把装备采购的合同给自己,包括后续生产运营中所需的配件耗材的采购和维护合同,都给自己,拉动本国的装备制造业,带动本国及盟国相关产业链大批工人就业,维持本国在国家石油装备技术领域的地位,顺便给国内的政客们拉拉票。美国能提供的就从美国采购,法国能提供的就从法国采购,法国提供不了的就去意大利采购,甚至可以从中国采购再转卖两手过来,原本三千万¥的出厂价,落地时数字不换,就换个£或€的货币单位,当然也有那没良心的在改了货币单位后还不满足,又在数字后面加个〇。至于装备是英制还是公制,互相之间会不会打架,这个不重要,中国人那里有得是转换接头不是?
接下来,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要赚钱了,也意味着要给圭亚那人民分红了吧?……怎么会?油田运营起来肯定是微利的,甚至是亏本的。除了少量的税收之外,圭亚那人民别想分到什么红利!
外国投资人随便做做账,外汇就留在英格兰银行了。你圭亚那想看财务报表,可以啊,髪文的报表能看懂么?
再接下来,圭亚那人民终于认识到自己被联军掠夺了,怎么办?一个办法是,圭亚那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外国投资人同流合污,这样还能捡到不少骨头渣子啃啃,也是一大笔钱,足够自己下台后和家人移民欧美养老当寓公了。另一个办法是,圭亚那人民痛定思痛,决定下次大选改投反对党,换个政府试试,这样多少还能有个念想,也是个安慰,说不定还有人花钱来雇我散步呢。还有一个办法是,圭亚那政府鼓起勇气带领圭亚那人民闹革命,将油田国有化,然后外国投资全面撤出,经济制裁,暗杀革命领导人,油田停摆,全都趴窝。。。
以上,就是国际通行的资源开发模式。
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模式给了另外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