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AI蜂群无人机投入实战
最近,乌克兰战场出现了一个关键性变化:无人机开始“自我决策”。不再是由人类操作员一对一遥控,而是由一组配备AI系统的无人机自动协同完成打击。乌克兰方面透露,他们使用由本地企业“Swarmer”开发的软件系统,使得多架无人机可以在任务中自由分配角色、自动规划攻击顺序,甚至在有一架掉队或电量不足时,剩余的无人机能自动补位完成任务。这一技术首次让“蜂群无人机”不再只是军工展览上的概念,而是在实战中发挥实际作用。
Swarmer无人机技术在乌克兰进行测试。
一位乌克兰前线军官透露,他们的部队已经在过去一年中超过一百次使用了这种蜂群系统,通常是三架无人机联合行动,也有的任务中扩展到八架。而根据开发公司介绍,这一系统已经通过最多25架无人机的测试,并正计划扩大到上百架的级别。尽管从规模上看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蜂群”,但其“集体协作、自主应变”的作战能力,已经远超传统无人机操作模式。
乌克兰军方使用了当地公司Swarmer的技术来发动无人机袭击。
作战流程通常是这样的:一架侦察无人机进入目标区域寻找俄军阵地,其他两架搭载小型炸弹的无人机在后方待命。一旦发现目标,侦察机便将信息传输给同伴,由它们自动判断何时、由谁进行攻击。整个过程中,人类只负责设定目标区域和发出“可攻击”的指令,真正的执行时机和方式,全由机器判断完成。这不仅极大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也显著提高了反应速度和作战效率。据这位军官介绍,使用蜂群系统的任务只需三人配合,而不用这种系统的话,可能需要多达九人参与。
对乌克兰来说,这样的技术恰好解决了当前兵力不足的问题。减少操作员数量,不仅降低了调度复杂度,也使得前线任务变得更加灵活。而无人机之间在近距离通信的机制,也降低了被俄军干扰或截断信号的风险。
不过,这项技术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战术优势,也并非没有挑战。一方面,蜂群系统对通信稳定性要求极高。乌克兰在早期测试中曾遇到信息交换过多、系统过载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AI控制的无人机单价更高,而乌克兰目前的无人机消耗量极大,仅去年一年就生产了超过150万架,这使得如何在成本与性能之间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技术瓶颈,更令人关注的是“伦理红线”的模糊。一旦AI拥有过强的战场决策权,就可能演变为由机器做出生死裁定的局面,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担忧。联合国已多次呼吁对“致命自主武器”进行国际监管,而美国及其盟国的作战原则也要求“杀伤链”中必须保留人类介入环节。Swarmer公司对此表示,他们的系统始终保留最终攻击命令由人类下达。
事实上,蜂群无人机的概念早已存在,美国在2016年就曾测试从战机上同时释放上百架微型无人机,并展示其集体决策与“自我修复”能力。以色列也曾在2021年使用类似技术对加沙地区目标实施打击,但此后鲜有公开进展。有分析指出,目前各国在推进蜂群作战时,仍面临可靠性、成本与实战部署之间的多重瓶颈。而乌克兰的战场恰好提供了一个极具现实性的试验场。
斯沃默的工程师们在郊区的一所房子里用乒乓球桌焊接电路板,并将零部件连接到无人机上。
在乌克兰首都郊外,一栋不起眼的民居内,Swarmer的工程师们正在乒乓球桌上焊接电路板、3D打印新零件,门外是照常修剪草坪的邻居。这个画面极具反差,却也象征着现代战争的一个新现实:技术的突破不一定来自超级大国的军工巨头,而可能出现在战火边缘的小工作室里。
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等国家也都在积极研发蜂群技术,但至今鲜有像乌克兰这样在真实战场上高频使用的案例。
一位无人机战争研究员表示:“过去几十年,人们一直在谈论蜂群技术将如何改变战争,但那只是预测,而现在,乌克兰已经让它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