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行业“幸存者游戏”:半年超8亿元营收,圣湘生物从“躺赚”到“爬坡”

深陷“至暗时刻”,IVD(体外诊断)行业何时才能见曙光?如果聚焦少数几家保持营收利润双增的企业,还是可以捕捉到一些积极信号。

以最近发布中报的圣湘生物为例。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收8.69亿元,同比增长21.15%;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84%;扣非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12.19%。

500

“发红包”也没有停下。圣湘生物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显示,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62元(含税),预计派现总额约为1.50亿元。这是圣湘生物自上市以来第11次现金分红,累计分红金额已超过23亿元。

那么,在IVD遇冷周期,圣湘生物靠什么来稳住步伐?

躺赚时代一去不复返,圣湘生物如何振作?

IVD行业日子不好过是事实。

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万孚生物营业收入12.46亿元,同比下降20.92%,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下降46.82%;迪安诊断营业收入49.36亿元,同比下滑20.61%,归母净利润0.10亿元,同比下滑85.68%;科华生物营业收入为7.94亿元,同比下降12.65%,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154.37%……

目前已公布半年报的IVD企业中,有超过7成出现营收利润双降。与此同时,行业洗牌也在加速。体外诊断IVD知识库透露,从2023年开始,IVD行业生产企业数量从2030家锐减至1530家,降幅达24.6%,并预计2025年IVD企业数量将进一步缩减至1000家以内。

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是,过去几年疫情扰乱了行业发展节奏,透支了增长空间,而今市场需求恢复原位且增速放缓,相关企业不得不面对较大业绩落差。

二是,体外诊断试剂集采以“国采+省级联盟”为主导的格局形成,加之DRG/DIP(按病种付费)等深入推进,影响了IVD行业的获量空间。比如,今年6月以来,青海省药品采购中心连续发布三批IVD试剂降价通知,涉及167项产品,最高降幅达83%。

三是,竞争局势依然激烈。如前文所述,虽然行业在加速出清,但还有上千家IVD企业在争夺市场蛋糕,且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圣湘生物在财报中就提到:“目前国内行业竞争格局中,罗氏、雅培等跨国企业整体处于优势地位,部分技术实力强的国内企业在不同的细分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种种迹象都在告诉我们,IVD行业躺赚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当前实现业绩增长的圣湘生物,也不是一直稳健。

据财报,2020-2022年,圣湘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47.63亿元、45.15亿元、6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17亿元、22.43亿元、19.37亿元。2023年业绩开始急速下行,营收锐减84.39%至10.07亿元,归母净利润锐减81.2%至3.64亿元。

2024年稍有好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7亿元,同比增长48.6%,归母净利润2.59亿元,同比下降28.78%。再到今年上半年,圣湘生物上行态势更加明显,但参照巅峰期,显然还在缓慢爬坡。不过,复苏方向较为确切,或能给行业穿越周期带来一些启示。

财报显示,圣湘生物正围绕全民健康主题,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研发了传染病防控、妇幼健康、血液安全、癌症防控、伴随诊断等一系列覆盖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的产品1000余种,可提供各类检测服务2200余项,由此形成集体外诊断试剂、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及生物制药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6.3%,占营收比例达17.71%,其中资本化投入同比增长30.16%。

500

总体来看,圣湘生物IVD产品愈发丰富,但不止于IVD。这有什么逻辑可循?

一边守基本盘一边加速扩张,警惕步伐不稳

首先,尽管IVD行业承压明显,但于圣湘生物而言,相关市场需求仍然突出,仍需守好基本盘。柳叶刀诊断委员会数据就显示,全球仍有47%的人口有限或无法获得诊断常见疾病所必需的关键检测和服务,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有约81%的人口无法获得最简单的诊断检测。

在此现状下,高品质且人人可及的精准诊疗产品和服务成为全球市场的刚需。基于此,丰富IVD矩阵并加速产品升级仍是圣湘生物的核心任务。

其次,随着IVD行业竞争和集采常态化,企业开辟新路、加速扩张更加必要。

8月15日,安徽省医保局根据《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文件(采购文件编号:IVDLM—2024—01)》要求,对拟中选产品的企业填报价格和拟中选价格进行了公示。市场认为,这标志着IVD最大规模集采即将落地,各省市公立医院所使用的肿瘤标志物、甲状腺激素等试剂的进院价格,将统一按照集采的中选价格进行下调。

在此背景下,IVD企业显然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圣湘生物也开始了跨界,目前正在推进“诊断+治疗”一体化战略。财报提到,公司于2025年1月全资收购了中山海济100%股权,布局生长激素领域。

据公开信息,中山海济主要从事基因重组产品及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核心产品为人生长激素(短效粉针、短效水针)。上半年,该公司新增原液生产线,原液总产能实现翻倍增长,于1-6月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120%,给圣湘生物带来一定增量。

不过,身处转型周期,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在于如何持续稳住步伐。

实际上,为了完善诊疗一体化布局,圣湘生物在增资、参股与收购方面动作频频,除了中山海济,还涉及真迈生物、Firstlight Diagnostics、深圳安赛、鹍远生物、鲲腾生物、圣微速敏等公司。由此来看,“买买买”已是圣湘生物转型期的一大重要手段。

除了多元化业务布局,圣湘生物也正推进“AI+医疗”战略,如自研平台“传染病数智化系统”正式接入DeepSeek-R1模型,来提高传染病数智化系统管理效率等。同时公司正在国际市场突破传统“产品输出”模式,企图构建“技术共享-能力共建-价值共生”的全球健康生态。

这样的布局描绘出圣湘生物转型早期的整体面貌,营收可期,资金压力也日趋明显(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2.7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为31.83%,处于较高区间),盈利端其实一直在面临考验。可以说,当前圣湘生物实现净利个位数增长来之不易,但利润回调可能性也不小。

来源:医药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