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工智能IPO,虚高的泡沫还是抢跑的“考生”?

500

2013年,赵越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作为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八年制医学班的学生,他原本的人生轨迹应当是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可是在辅修电子信息工程的过程中,他逐渐察觉到内心深处另一种渴望正在苏醒。

“做机器人更鼓励思维发散和创新,比起把自己训练成精确如机器的外科医生,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聪明灵活,更能让我热血沸腾。”

于是,他做出一个在外人看来颇为“冒险”的决定:从医学班退学,转身考入浙大智能控制研究所,投身机器人技术的研究。那一转,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悄然叩响了一个即将爆发的新产业之门。

数年后,他不仅以队长身份带领浙大团队两度夺得RoboCup机器人足球比赛世界冠军,更与校友王群、叶杨笙共同创立仙工智能,做出全球销量第一的机器人控制器。

500

如今,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将于9月9日正式启动香港上市前的非交易路演(NDR),预期募资规模约1亿至1.5亿美元。

从医学到机器人,赵越的转身,不只是一次个人选择,更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关键注脚。

01资本竞逐,估值跃升

仙工智能自诞生之初就未曾脱离资本的视野。

成立初期,仙工智能便吸引到了科沃斯、隐山资本、华创资本等机构的押注,A轮融资后估值已达3亿元。

紧接着的A+、B轮融资中,也不乏IDG资本、赛富基金等知名机构的身影,其中B轮融资数额更是来到亿元级规模。而在递表前夕,仙工智能还拿下一笔7000万元的C轮融资,四轮融资下来,仙工智能的估值几乎翻了十倍,高达32.7亿元。

资本市场持续的关注,也反映出投资者对智能机器人这一赛道的发展预期。

根据灼识咨询,全球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24年超过2778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7085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0.6%。

除行业整体因素外,仙工智能自身的业务进展也成为资本看好的原因之一。

在产品端,2022年,赵越带领研发团队成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安全型机器人控制器SRC-3000FS。这款控制器不仅性能卓越,而且成功通过了SGS TÜV SAAR功能安全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该认证的控制器产品。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控制器适配超过300种零部件,并支持超过1,500家集成商与终端客户。截至目前,公司已有超过1000个机器人款型通过公司的平台部署,覆盖3C、汽车、自动化设备、新能源、半导体、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超过20个细分行业。

500

(图源:仙工智能招股书)

财务方面,仙工智能近年业绩呈现增长态势。招股书数据显示,仙工智能在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1.84亿元、2.49亿元、3.39亿元,2022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7%;毛利分别为8628.9万元、1.22亿元、1.56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6.8%、49.2%、45.9%。

根据灼识谘询,仙工智能在2023—2024连续两年的全球机器人控制器销量排名第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全球首家规模化的智能机器人开放平台。

综合来看,仙工智能已从早期的控制器供应商,逐步发展为提供标准化底层架构的技术平台,其产品销量的增长与行业覆盖的扩大,也为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相应基础。

02高增长难掩亏损窘境,上市“回血”已刻不容缓

尽管营收从2022年的1.84亿元一路增长至2024年的3.39亿元,并成功吸引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加持,仙工智能依然决意赴港上市。

其核心动因,直指多数科技型成长企业的现实困境,即持续的资金渴求。

招股书数据显示,仙工智能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困境。2022年—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3226万元、4770.4万元和4230.8万元,三年累计亏损1.22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074.8万元、2090.7万元和1063.1万元。

500

(图源:仙工智能招股书)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618.8万元、金融资产4192.6万元,合计6811.4万元,短期银行借款达到7806万元,这些资金已经难以覆盖短期银行借款。

亏损背后,是仙工智能近年来持续加大技术投入,研发支出不断攀升。

2022年—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高达3930万元、6370万元和7130万元,占同期营收比例分别为21.3%、25.6%和21%,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逼近2亿元,而公司2024年年收入刚刚突破3亿元。

与此同时,仙工智能的销售与分销费用也在同步增长,分别为5110万元、7230万元和8900万元,占营收比例均超26%。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430名全职员工,其中销售及市场营销的员工201人,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6.8%。

500

(图源:仙工智能招股书)

公司虽在招股书中坦言,亏损主要由持续增加的研发与营销开支所致,预计未来该类成本仍将增长,却难以掩盖经营效率与成本控制之间的潜在矛盾。

更值得关注的是,伴随业务规模扩张,回款压力逐步显现。

为促进销售,仙工智能允许客户分期付款,因此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公司的应收账款也在逐年走高。

报告期内,仙工智能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的合计金额分别为3686.4万元、5374.1万元和1.09亿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同期,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也逐步拉长,分别为48天、61天和81天。

不过,在连续亏损的背景下,创始人赵越与配偶丁霞的薪酬却在逆势上涨。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赵越的薪酬总额分别为52.1万元、58万元和71万元,三年累计薪酬181.1万元。

同期,丁霞的薪酬总额分别为67.7万元、65.4万元和87.4万元,三年累计薪酬220.5万元。2023年,丁霞的薪酬略微降低,但2024年又快速增长,这自然也引发市场对仙工智能治理结构与资金使用效率的关切。

公司虽回应称其中包括股权激励部分,但在尚未实现自我造血的前提下,此类安排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信任。

所以,赴港上市不仅是仙工智能拓展AGI与具身智能前沿研发的战略需要,更是应对当前现金流困局、保障企业持续运营的关键一役。然而,连年亏损,再加上管理层薪酬逆势上涨等问题,或许将为仙工智能的上市路增添一丝不确定性。

03IPO竞速赛开启,谁能夺得下一张“船票”? 

2025年以来,无论是企业端还是资本端,机器人领域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前7个月已注册机器人相关企业15.28万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3.81%,增速远超去年全年注册水平。截至8月12日,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95.8万家。

资本市场同样热潮涌动,除仙工智能外,目前全球已有超20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启动IPO或传出有IPO意向,其中中国占16家。

比如宇树科技,目前已经开始上市辅导,最快年内登陆A股科创板。其背后的资本实力非常雄厚,不仅吸引了腾讯、阿里、美团等巨头,还包括中国移动、吉利汽车等实业企业,目前估值超120亿元;

又比如,智元方面,虽然一直在否认IPO计划,但近日以21亿元收购A股公司上纬新材66.99%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被视作是借壳上市的前兆......

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助推下,一场围绕机器人未来的“百团大战”已然打响,然而喧嚣背后,不可否的是,行业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面临诸多根本性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涉及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耦合。

依据硬件产业的发展规律,从实验室产品迈向产业化产品,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此后还需将具身智能软件与之充分融合,才有望迎来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在应用落地方面,价格成为人形机器人走向消费端的首要门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曾直言,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机器人的运行轨迹数据,“高质量数据不仅稀缺,且成本高昂,成为制约具身大模型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提高了人形机器人的训练成本。”

如此再回看仙工智能的五年征程,赵越与其浙大团队凭借全球销量第一的控制器,证明了中国企业在核心部件领域的突破能力,筑起了扎实的技术护城河。

然而高速成长的背后,也清晰映照出硬科技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即高研发投入、持续亏损、现金流紧绷,以及商业化的艰难博弈。

资本能够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教育,却始终无法越过可持续盈利这一关,尤其在机器人企业扎堆冲刺上市的当下。

说到底,在这场通往千亿市场的竞逐中,谁先实现从“烧钱”到“造血”的关键跨越,或许谁才能真正掌握定义下一个时代的资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