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哥们儿语言不通”的难题,外派非洲的大学生最能懂
你对于非洲的了解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只能条件反射一般地说出一句:黑哥们儿的语言是不通的。
现在就有这么一批人,成了互联网上为我们连接非洲大陆的桥梁。
他们是刚刚毕业就被外派到非洲的职场新人,带着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望与激情,他们斗蚊子、熬停电、吹海风、晒太阳,没事儿还能去大草原上来个《人与自然》的沉浸式体验。
但在这些新鲜感背后,他们也在面临一场关于选择和风险的现实考题。
01 天选职场:出门是旷野,进门是轨道
印象中的非洲打工:赤道酷暑茅草屋
实际上的非洲打工:高楼白领空调房
推门就是草原、进门就是事业,这旷野和轨道两相全的日子还真有人找到了。
点开社交媒体搜索关键词,你能看到许多人分享着自己岁月静好的非洲工作日常。
他们大多住在条件不错的公寓里,开着空调、连着WiFi,跑到了非洲草原的牛马身边,过上了和国内都市牛马一般的打工生活。
每天的工作内容也和国内都市白领差不多:开会、写报告、跑业务。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艰苦卓绝。
早高峰时间,不同于北上广地铁车厢里充斥着打工人的唉声叹气,外派到尼日利亚的朋友们可以悠闲地站在宿舍楼下等待公司派来的通勤车。
泡咖啡、梳理工作内容,结束了轻松的上午,黑人小哥会准时送来午餐盒饭。
不要担心,跑腿的虽然是当地人,但厨子是公司请来正儿八经的中餐师傅,三菜一汤营养均衡,一切为了中国胃而服务。
午休过后,同事提出请大家喝奶茶。
万万没想到,在没有“准时达”的世界里,等非洲骑手把奶茶送到大家手中的时候,已经到下班的时间了。
这一次,北上广的朋友们终于赢了一次。
但扎心的真相还是藏在了细节里。
总部的同事刷到视频后天塌了:下班后天还是大亮的。
大厂赛道的博主千千万,但外派非洲的那些人永远都是活力满满热情四射,看不到一点被狗屁工作腌入味的感觉。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在非洲可以能量这么高?
博主高情商地回复道:知足常乐。
但事实是,既拿到了外派岗的高薪资和高福利,又base在一个天高皇帝远的职场飞地,不用像国内的同事们一样卷天卷地呕心沥血。
没有996和007的世界,能让“死人复活”。
在非洲大陆众多的中国企业中,华为是其中绝对的顶流。
薪资是国内三倍、住宿条件一流、公司包吃包住包交通……这些坊间传闻都为华为的外派岗位增添了不少含金量。
然而,其中最出彩的优势,是华为斥重金打造的食堂。
2025年了,咱们身处物产丰饶、外卖大战如火如荼的国度,很多网友可能难以想象,在非洲大陆上仍有不少地区物资相当匮乏。
曾经就有一位网友提问外派到非洲的博主:请问那里真的会有蛇和蝎子吗?
得到的回答是:就算是有蛇也早就被人吃完了。
好消息:没有蛇和蝎子。
坏消息:是被人吃掉的。
知晓了这个前提,当国人被外派到非洲的时候,饮食就成了大问题。
华为的非洲食堂,厨师团队是从国内整套请过去的,食材也是下重金采购的。
毕竟任正非说过:“饭勺也是生产力。”哪怕是到了非洲大陆,也不能让员工每天上演荒野求生的戏码。
不过,光是待遇条件过硬,还真不足以吸引这么多人心驰神往。
这就要提到华为的业务范围了。简单来说,华为这类大型科技企业,在非洲的主要业务就是:搭网络、建信号、卖产品、当顾问。
基于以上业务的性质,华为的外派驻地也大多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人文自然环境都比较优异,堪称打工人的天堂。
既能走近非洲感受这一份自由与狂野,又能够跟它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这样的外派环境使他们松弛又自如。
彻底换了国度,身边的人也换了一种气质。和当地人打交道时你会发现,非洲人身上那种乐观特别有感染力。
音乐一响,他们就能随时起舞。哪怕是在街头、工地或者停车场,也能立刻带动气氛。
久而久之,外派的朋友们也被这种快乐同化,学会了用更松弛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快乐当然不止如此。
公司聚会时,国内的牛马们被带去了剧本杀、攀岩馆、野外拓展35公里拉练……而外派非洲的朋友们,可以公费去看动物大迁徙。
在非洲,哪怕是周末团建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的。
异域风情、国际视野;既能开拓眼界、又能积累经验,外派非洲看上去仿佛是一举两得的选择。
现如今,一些既不想考研考公、又不想迅速投身国内职场炼狱的大学生们,正抓紧这珍贵的应届生身份,为自己申请一份探索非洲大陆的通勤门票。
然而,万事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在社交媒体不曾覆盖的角落、在热闹的表象之下,去非洲打工——也藏着不少难以言说的现实考验。
02 狂野非洲的B面,朋友圈之外的心酸
卷不动了?那就换张地图试试。
这是不少人在求职处处碰壁后内心燃起的小小火苗,也确实有很多人付诸了行动。
殊不知,黑哥们儿的语言不通,仅仅是外派非洲的第一道坎。
除了语言隔离带来的交流障碍,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还要面对水土不服、有限医疗、治安风险、孤独感等重重考验。
有了互联网的滤镜,外派非洲也有了它的“幸存者偏差”。
如果你有幸是被大厂外派去非洲工作,很可能会享受到前文所提到的大城市+高薪资+好待遇。
但如果你是被派去参与基础建设、甚至是更边缘的产业的,恐怕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将会和你的预期大相径庭。
一些偏远地区少有铺装路面,一阵大风刮过来就是尘土飞扬,pm2.5已经不足以作为空气中颗粒物判定的标准。
跑市场的业务员算是吃得苦中苦了。
这里的市场没有烟火气,只有垃圾味。排水沟里的不明液体发黑发臭,本地商贩和行人在一旁熟视无睹。
有一位外派做基建工程的大学生翻译,刚入职没多久就被安排去边远地区考察。
公司说给大家租了一套“总统行宫”作为办公室,说是某官员为了方便探亲访友在当地新盖的。
去了以后才发现,就是一个又低又矮的砖房,全屋布满霉斑,连窗户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重建。
话又说回来,谁让咱就是干工程的呢?
气候炎热、环境恶劣、洁净水资源短缺、公共卫生系统薄弱……种种原因为这里带来了让无数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疟疾、霍乱、登革热、伤寒、黄热病。
当地人已经在复杂环境中练就了百毒不侵的体格,但咱们从卫生环境良好的地方过去的人,如果不把口罩帽子手套佩戴齐全,会迅速变成各种病毒的培养皿。
这些病虽然都不致死,但难点就在于你必须尽早确定自己的病因,然后在第一时间进行对症治疗,否则很有可能因为耽误病情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如果说疾病是大自然的考验,那么社会与人心,就是更难解的附加题。
非洲大陆,原始又野性。所谓动物世界的生猛粗粝,人类也同样置身其中。
说的委婉一点,非洲的朋友们有种未经世俗洗礼的“天真”。面试的时候,他们甚至能一本正经地告诉你,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五年内把公司做成加纳最大的企业。
但是当你们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或是对方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当地人又很可能会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都不是从文明世界走出的你能够轻松化解的难题。
曾几何时,大家抱着“吃苦赚钱早日退休”的心态选择了外派非洲。
但经济下行的风也早就吹到了非洲大陆,几年前入职就能拿到三五万的高薪,现在已经缩水了近三倍。对于职场老鸟来说,这样的待遇不仅不算高性价比的选择,甚至有点得不偿失。
也正是基于这种种原因,外派非洲的工作往往会更偏向于找应届生,因为他们更青涩、更好拿捏、更孤立无援。
大冰老师在一次直播中曾经接到一位正考虑要不要接受非洲外派工作的大学生的求助,他直言不讳地说:跑到非洲去打工,年薪20万真的不算高。
这位应届生叹了口气,用略带尴尬的语气回复道:是的,但是我根本没办法赚到更多的钱了。
外派工作、不只是外派非洲,被很多人形容成一条不归路,很可能就“回不来了”。
这里并不是指客死他乡的惨剧,而是一种职业规划上的分道扬镳。
大部分来非洲外派的打工人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即出国的人生轨迹看似是一脚跨向了世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走上了一条“窄路”。与国内社会脱节、难以适应职场节奏等种种不适都会逐渐显现。
不少外派多年回国后的朋友都表示,如果没能成功回国留在公司总部继续工作,自己在今后接到的工作邀请,基本也都是外派形式,仿佛国内的职场自己已经挤不进去了。
放在十年前,外派非洲是许多人退而求其次、再次的选择;
随着基建狂魔的步伐迈进、大厂们的业务不断拓展,非洲不再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在那里实现了人生的弯道超车;
时间来到了今天,遍地高薪的神话早已不再,但外派非洲的苦还在那里。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把的年轻人主动选择这样的职业路径,哪怕吃点苦,只要能赚点钱就是好的。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当自己在网络上留下求职的意愿时,就已经成了秃鹰眼中鲜嫩可口的猎物——各种披着“海外高薪就业”外衣的职业诈骗,也在这时候粉墨登场了。
03 从韭菜到猎物,应届生的坎坷求职路
在应届生眼里,外派非洲是机会;在某些骗子眼里,应届生才是机会。
有同学在正规的招聘平台上找到的外派工作,聊了没几句就提到了入职押金,刚挂了电话,就接到了反诈中心打来的诈骗提醒。
还有一位法语专业的同学,在秋招时被一个40万高薪的就业机会深深吸引,专业对口、薪资理想,唯独有一点介意的就是要外派非洲。
经过深入地了解、询问,她最后才弄明白,这40万不是公司许诺给她的年薪,而是她付费上班的价格。
人有时候是真的会被气笑的,但这样拙劣的手法也只能算是明抢,至少一眼就能看出猫腻。
真正让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蛰伏在互联网角落里的暗坑。他们未必只出现在“外派非洲”的招聘启事里,而是藏在应届生求职路上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前段时间,就有一位应届生险些掉进了传销组织。
她只是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自己对于毕业的迷茫和焦虑,就有一个自称有相似经历的人联系了她,两人一时间十分投缘,很快就变成了要好的网友。
被哄骗到重庆以后,她很快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典型的“南派传销”窝点,好在凭借警惕心和冷静应对,在一天后就成功逃脱。
社交平台上有外派出国的岁月静好,同样也有邪恶的眼睛在伺机而动。
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20岁的年纪当然该闯,但也不是蒙着眼乱闯。清澈也好,愚蠢也罢,那只是旁人随口的标签,绝不能拿来当作自我认同。
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享受自由和原始的同时,就可能面临荒蛮与无序;拥抱未知和挑战的同时,也可能面临孤独与无助。在社交媒体的美好滤镜之外,更需要一点清醒和警惕。
乞力马扎罗的雪、桑给巴尔岛的果冻海、塞伦盖蒂大草原……这些风景的确令人神往,也提醒着我们世界的广阔和未知。
出发之前,不妨先替自己多想一步、再多想一步。把安全与规划放在行囊里,才能更从容地去追逐远方的美景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