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超级工厂发力,以科技赋能的整合解决方案领跑生物赛道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张乔遇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在华熙生物位于济南的二层自动化无菌洁净车间里,一个个原本用在汽车生产上的机械臂抓手,正精准抓取着刚经灌装好的明星产品——润百颜玻玻(国内首个合规Ⅲ类医疗器械水光产品)送入灯检机进行检测。
这台灯检机,为华熙生物引进的进口设备,能够通过图像识别与智能分析,精确检测产品中的可见异物,采用高压放电技术,检测产品完整性等。在“灯检”之前,润百颜玻玻原料还要经过培养基制备、发酵、转料、分离纯化、质量检测等,最终经溶解、过滤与无菌针管一同输送至灌装区。
灌装区域整体为10万级洁净环境,核心区达A级无菌环境,共有4台价值千万元的灌装机,可以完成自动撕膜,进入灌装系统,实现自动灌装、在线称重、自动加塞,灌装精度高达5‰,每支产品灌装过程会进行二次抽真空程序。
3秒内同时完成5支产品灌装,10万支的灌装量,两台设备全开仅需一晚即可完成。
“很少有企业能在医疗产品生产中实现如此高度的自动化,我们甚至将这套技术‘降维’用在了化妆品车间。”华熙生物车间负责人说。
「子弹财经」在现场了解到,这样的车间还应用在华熙生物“润百颜”等护肤品生产线及药品骨科注射液产品“海力达”、眼科“海视健”及普外科等产品上,医美行业的“超级工厂”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
2024年,华熙生物医疗终端业务收入14.40亿元,同比增长32.03%,当年推出了润致·格格(面部美容)、润致·斐然(唇部美容)类医美针剂,公司皮肤医疗产品收入10.73亿元,同比增长43.57%。
医美针订单大涨,华熙生物的“超级工厂”几乎全天满生产运转。据其内部人员透露,不同批次产品按灭菌批次精细化包装管理,其医美针产品日均产能已达3-4万支,月产量达几百万支。
华熙生物聚焦糖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主导透明质酸的三次关键技术迭代,成为行业的全球冠军;部分国际大牌聚焦护肤品赛道,凭借明星单品长期稳居护肤品一线市场,但华熙生物没有满足于仅成为相关领域冠军。
“在取得一个领域的突破后,打通产业链,加速上游原料布局,以提升下游成果转化速度,这是我们作为科创板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的更多想象空间。华熙生物在掌握精准分子量控制的高端透明质酸技术后,运用与全球大学、研究机构、药企的合作机会,积极开展逆向研究,由此打开了细胞生物学、糖生物学在衰老干预、组织再生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窗口。”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表示。
8月26日晚间,华熙生物发布财报,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3亿元,同比下降18.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净利润率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同比、环比双提升。
1、30亿投资穿越“死亡谷”
具体来看,华熙生物已基于合成生物制造能力构建起了一个从原料到终端产品,涵盖医药、医美、营养科学和皮肤科学的整合解决方案。
从研发到市场应用,这一过程涵盖科研转化、中试放大、生产落地等多个关键环节。其中,中试平台作为合成生物产业链的核心瓶颈,是实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2024年,华熙生物在天津投资30亿元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试成果转化车间竣工投产。今年7月,华熙唐安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落地深圳光明,将打造全球首个非动物源肝素全产业链平台。
这标志着华熙生物已具备提供从研发创新、中试产业转化到市场落地的整合解决方案的能力。
北京是华熙生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的起点,在这里完成菌种的基因组改造,并对高产优质菌株进行定向筛选。
随后送往济南开展摇瓶培养与发酵罐放大实验,待工艺在济南实验室臻于成熟后,转至天津进行中试生产放大。
据悉,天津中试车间具备柔性化特点,通过模块化、抽屉式拆解设计,可适应不同物质的中试需求,发酵规模梯度完善,涵盖10L至20吨多级容量,满足不同生产需求。
中试结果决定着实验室研发成果能否成功规模化生产,常被业内人士称为“死亡谷”。这一梯度化规模设计,正是为了匹配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生产的全流程放大需求。
谈及斥巨资建设中试平台的初衷,赵燕解释道:“美国在菌种构建的前沿领域前几年实力较强,基础研究扎实,一天能培育上万菌株,经高通量筛选可得到数百株优质菌种,但受限于工业化转化能力。实验室的仪器和工程化的设备完全不一样,当培育规模从5L扩至500L时,压力,溶解氧等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微生物可能就死掉了。”
“美国最稀缺的,恰恰是中国独具的优势。即便研发再出色,若无法穿越‘死亡谷’,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赵燕如是说。
目前,天津中试平台正通过与高校合作,对产品库中的物质进行迭代优化,探寻效率更高、路径更优的解决方案,同时积累数据以培育“智慧大脑”。
对于产业协同薄弱的科研团队,华熙生物能助其打通产业转化路径,只要具备市场洞察力,就能实现成果落地。
针对初创企业(如博士团队创立的新锐公司),若与华熙生物的战略协同,更能获得市场转化的支持。目前,中试平台已承接20余个对外服务项目。
2、赵燕再创业:用科学思维做企业
近几年,全球美妆护肤市场正面临着产品增长乏力、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愈发细分且多元化、美妆与医美逐渐融合发展等情况,中国美妆护肤行业也不例外。
面对华熙生物核心业务之一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下滑的问题,赵燕坦言,经营端确实面临一些挑战。
除外部环境因素外,公司过去的营销投入存在变形、无效的情况。为此,她在今年1月回归业务一线,3月推动原护肤品品牌向“皮肤科学线”转型,目前已完成深度调整。
如何让“健康品”的定位落地?赵燕指出:“关键在于依托科技力,打造产品力,支撑品牌力。”
据其透露,润百颜的直播间已能基于科学依据讲解“细胞”、“抗衰”等核心功效。下一步,企业将重新梳理在抖音生态中的增长路径,改变单纯依赖KOL的投流模式;同时正与小红书等平台协调合作模式,力求找到“对的沟通方式”。
与此同时,公司正组建专项团队强化“科学品牌”认知,重新梳理了各品牌定位,围绕细胞展开,例如润百颜品牌定位“细胞修护”,夸迪品牌定位“细胞抗衰”,肌活品牌定位“细胞代谢调控”,米蓓尔品牌定位“细胞神经免疫”。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赵燕表示,这一系列调整,意味着自己正“重回创业”状态。
针对外界热议的“万物皆可玻尿酸”言论,赵燕明确否认。
她强调,透明质酸的价值早已超越传统认知的保湿、润滑功效,在衰老干预、癌症抑制、炎症调控等领域的潜力正被逐步挖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对分子量的精准控制。
即便在食品级产品领域,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产品价格比同类高出4-6倍,正是源于对质量标准的严苛要求。
谈及科学传播的内核,在赵燕看来,华熙生物在透明质酸领域“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当重组胶原蛋白概念兴起并影响消费者选择时,公司前两年的C端团队确实显得反应迟缓。
这一科学思维同样适用于行业对胶原蛋白的争议。
她指出,胶原蛋白本身并非新鲜事物,比起“重组”,行业中真正有明确界定的是“人源化胶原蛋白”。
事实上,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并非替代关系,且胶原蛋白在人体细胞外基质(ECM)中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依赖透明质酸等多种成分形成复杂的协同网络。
3、华熙生物不只有针剂、护肤品
客观来看,在赵燕早前提出的“黑灯工厂”(全自动化生产模式)理念引领下,华熙生物的业务布局已延伸至食品、护肤品、医疗器械、医药、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不只有针剂和护肤品。
依靠透明质酸原料崛起的华熙生物,对透明质酸的研究仍在持续深入,尤其聚焦于不同分子量的特性探索。
核心技术上,华熙生物独创微交联技术应用于润致娃娃针等医美产品,研发负责人表示:“微交联技术延长了透明质酸半衰期,在人体中维持的时间更长。”据其透露,明年或将有药械级微胶原透明质酸的上市。
目前,华熙生物位于济南的研发实验室里,正在进行基于“细胞外基质(ECM)”、“细胞间通讯”、细胞内这三大板块展开相关物质研发,例如细胞外基质包含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硫酸软骨素等;细胞间通讯包含精准控制分子量的高端透明质酸、肝素、人母乳寡糖、PDRN等;细胞内部包含麦角硫因、PQQ、红景天苷等。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华熙生物在研发层面一直在探索关乎人类健康美丽的核心生命物质的精准制造,并探索其在衰老干预和组织再生领域的产业应用。”华熙生物研发负责人说道。
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医药级依克多因取得国内药用辅料注册备案资质;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多聚脱氧核糖核酸完成医疗器械主文档登记,N-乙酰神经氨酸获得新食品原料卫生行政许可,食品级麦角硫因获得美国Self-GRAS认证。
针对近期行业关注度较高的麦角硫因原料,赵燕表示:“我们非常看好麦角硫因的潜力,华熙生物的麦角硫因是国家标准物质,可用于科研做标准品。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麦角硫因产品比较乱,众多公司纷纷入局,其生产质量标准,杂质含量参差不齐。”
“对于麦角硫因,我们同样在支持国际顶级科学家开展物质本身的底层研究,比如其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等,只有搞清楚这些,才能真正定义麦角硫因能够走多远。关键是,能不能拥有对这个品类未来的定义权。而不是仅仅生产出了这个物质就是开辟了市场。”
她进一步指出:“能否在医药领域、尤其是III类医疗器械中实现应用是判断一种生物材料是否具有长远前景的一个重要维度,因为这类领域的门槛决定了技术的硬实力。”
同时,华熙生物药械研发中心总经理苏旸也表示:“质量是核心评判标准,其中纯度是关键。而更重要的差异在于物质的组合逻辑,即构建‘从单一物质到组合物质’的科学网络。”
“毕竟,没有任何一种物质是万能的。”他指出,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CM)对细胞存活至关重要。这些成分通过修饰、链接传递信号,且在人体不同部位组成差异极大。
目前,华熙生物润百颜、夸迪、肌活等护肤品中均添加了麦角硫因成分,如肌活糙米水2.0中添加了含麦角硫因的亮能pro成分组。
在这一系列研发技术的迭代和核心新成分的推动下,公司的毛利率及收入也有了新表现。
2024年,华熙生物综合毛利率达74.07%,原料产品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9.47%,毛利率65.67%;医疗终端产品收入14.40亿元,同比增长32.03%,毛利率达84.37%;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25.69亿元,毛利率为72.80%。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华熙生物医疗终端产品营收10.90亿元,同比增长达58.95%,这块业务持续增长的趋势明显。
华熙生物研发组人员称:“这两年药械类的销售增速超过了医美、化妆品类的。这些领域的应用比较精准,质量水平更高,对生产要求也更高,价格也远超化妆品,用量也更大。”
不同产品线实现高毛利率的背后,是公司在医药级原料领域的持续突破。
2025年8月12日,华熙生物自主研发的发酵法软骨素钠原料(下简称“软骨素钠”)成功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CMDE)的主文档备案登记(登记号:M2025264-000)。华熙生物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发酵法软骨素钠合规化备案的企业。
2025年上半年,公司及子公司新产品、新技术及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卓有成效:公司共新增获授权知识产权293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33项。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计拥有获授权知识产权6,050项,其中发明专利425项。
“过去我们没能让‘科学品牌’的形象深入人心,现在就要用更系统的方式让消费者相信。”赵燕表示,此前各品牌定位模糊的问题必须彻底解决。而这一次,她将带着“科学思维”重新出发——这既是对创业初心的回归,也是企业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底气。
*文中题图来自: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