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虽然连续11个季度盈利,但它的至暗时刻即将到来
文/科技说说
日前,理想汽车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理想汽车第二季度交付量为11.1万辆,同比增长2.3%;营收302亿元,同比下滑4.5%;净利润为11亿,连续11个季度盈利。
不过,财报也同时指出,预计第三季度交付量仅为9万至9.5万辆,同比降幅高达37.8%至41.1%;营收将同比锐减38.8%至42.1%,降至248亿至262亿元区间。
从财报整体看,虽然理想汽车今年二季度表现尚可,但预计第三季度交付量、营收动辄四成左右的下滑,可谓触目惊心。
从数年前理想L9上市时的“现象级爆款”,到如今三季度交付量预期近乎“腰斩”,理想汽车的表现犹如在“坐过山车”。或许这也意味着,理想汽车即将踏入艰难的“至暗时刻”。
至暗时刻的三重困境
理想汽车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产品策略失误、技术优势消解与品牌形象受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重困境,恰恰映射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首先,产品定义权的旁落成为第一道裂痕。2024年寄予厚望的旗舰车型理想Mega销量未达预期,当时持续发酵的负面信息,让理想汽车吃够了苦头。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在社交媒体上被恶意解读,形成病毒式传播,严重影响了高端用户群体的购买意愿。
而在今年7月底上市的纯电SUV理想i8,更是陷入舆论漩涡。这款花费20亿元设计改动的车型,因“MEGA mini 版”的外观争议、缺失前备箱的实用槽点,以及与卡车对撞营销引发的诚信质疑等,导致没有达到理想汽车的预期。
作为一款定位家庭市场的中大型SUV,理想i8在空间布局、配置等方面,未能体现出明显差异化优势。理想i8在上市后便紧急调整配置并降价,凸显出这款车型既没能拿出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核心优势,也没有跟进当前的市场潮流。
仓促应对,暴露出理想汽车在产品定义能力层面的退化。当李想在发布会上举着车载桌板时,竞品掌门人已在展示自研芯片,高下立判。而如果对比其他具有竞争力的纯电车型,理想汽车似乎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窘境中。
对此,理想汽车CEO李想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出一次牌,同行就会出两次牌,所以我们相当于让同行看着我们的牌和我们打牌。”这句话,道出了在行业产品迭代加速背景下,理想汽车所处的被动局面。
其次,增程技术护城河的崩塌加剧了危机。理想汽车曾凭借无续航焦虑的增程技术,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痛点。可以说,理想汽车的护城河曾是“增程技术+家庭场景”的精准匹配。
但在2025年,这一优势已荡然无存。这是因为,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2025年被,行业称为“超级混动元年”,多家车企纷纷推出超级混动车型,理想汽车的增程技术优势被快速追赶甚至反超。在这样的形式下,理想汽车的优势正在减弱。
更具战略失误的是,理想汽车在2025年没有针对主力增程车型L系列进行有力更新,反而推出了配置调整有限的“焕新版”,竞争力不足,也被很多消费者诟病。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不进步就是退步。
理想汽车想“取巧”的焕新策略,实际上是一步错棋。在零跑“半价理想”抢销冠、问界M9单月销量超理想L7+L8+L9总和的冲击下,增程市场基本盘被快速稀释。更致命的是,新能源市场天平已向纯电倾斜,理想汽车赖以为生的技术路径正变得狭窄。
最后,品牌形象的意外折戟成为压垮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最令理想汽车头疼的,或许是舆论环境的恶化。曾经以“家庭友好”形象深入人心的理想汽车,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却与“乱停车”等负面话题紧密关联。
从短视频调侃到聊天软件表情包,“理想车主乱停车”的梗在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这种标签化污名不仅消解了“家庭友好”的品牌调性,更形成消费心理壁垒。虽然部分内容有夸张成分,但确实反映了理想汽车在车主群体教育和品牌形象管理上的不足。
这种非技术层面的声誉损耗,比销量下滑更难修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用户贡献了新能源SUV市场的大多数份额,正是理想汽车的核心目标群体。当品牌从品质生活象征沦为大众狂欢的笑料,理想汽车花数年建立的用户心智正在崩塌。这在用户粘性极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突围之路:从技术补课到战略重构
面对危局,理想汽车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抛出八大举措,涵盖车型迭代、智能驾驶与纯电转型等几个方向。这些应对之策能否见效,不仅取决于理想汽车的自身执行能力,更需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激烈变革的大背景下审视。
一方面,理想汽车要在车型方面进行大幅调整。理想汽车宣布9月密集上新,其中理想i6被寄予厚望。李想更是立下军令状,“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中大型5座纯电SUV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据他所说,理想i6拥有独一无二的外观设计、同级别领先的空间舒适性、超长续航、搭载了行业最领先的VLA大模型。
同时,李想还提到,“我们确定现在会减少SKU数量,回归理想ONE和L9时代,每款车把一个配置打造到极致,为用户提供最强的产品力和性价比。在技术平台和产品的更新上,我们会加快迭代的速度。”
一款车一个配置做到极致的策略固然是当下潮流,但当前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仅靠配置不一定能够真正胜出。历史经验显示,理想ONE和L9的成功源于精准卡位空白市场,而如今市场早已成为一片红海。理想汽车需要的不仅是配置优势,更需建立技术壁垒。
另一方面,辅助驾驶的技术豪赌承载着差异化希望。将在今年9月推送的VLA司机大模型,在李想看来是重中之重。李想认为,“我清楚地看到VLA是清晰的通向L3、L4甚至L5的路径。因为它是真正按照人的思维方式来工作的。
他还说:“我相信通过训练和进化,VLA会在未来两年内实现比人类安全十倍的效果。我们相信我们数字世界最大的智能体是编程,物理世界最大的智能体是自动驾驶。”
但针对辅助驾驶,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虽然技术参数亮眼,但理想汽车面临的挑战巨大。尤其是面对某家处于辅助驾驶第一梯队的企业,理想汽车能否在该领域实现领跑,还有待商榷。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纯电转型的生死战决定最终命运。据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到54.0%,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车发展势头强劲,力压插混和增程。尤其在新势力企业中,纯电动与增程(含插混)的结构占比从去年的43%∶57%变为64%∶36%,纯电动车重新夺回市场主导地位。
增程市场见顶已成共识,向着纯电方向转型势在必然。但理想汽车在纯电赛道的开局堪称惨烈:Mega销量不及预期,i8上市即降价,反映出产品定义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理想i6的到来虽能填补空白,但25万-30万元区间已是红海。
纯电转型需要的不仅是一款爆款,更是电池管理、充电网络、软件生态的系统性能力。多年的造车积淀、技术研发的全栈支撑、安全技术及供应链等方面,都是理想汽车所要重点关注和布局的。在行业纯电化不可逆的趋势下,理想汽车的转型速度将决定其能否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写在最后:
从财报数据看,理想汽车仍握有现金储备与盈利底线的缓冲垫,但市场留给它的时间已不多。当增程技术的红利耗尽,当“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行业标配,理想汽车正经历从效率之王到技术追光者的痛苦转型。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点突破就能制胜的时代,而是技术积累、产品定义、品牌心智与生态构建的综合较量。理想汽车能否跳出“至暗时刻”,取决于理想i6及其他新车型能否成为真正的爆款,取决于VLA能否实现技术领跑,还取决于能否在纯电赛道建立起新的护城河……
这场突围战,本质上是理想汽车的二次创业。理想汽车的逻辑能否从精准卡位升级为技术驱动,将决定它是成为新能源浪潮中的流星,还是真正穿越周期的长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