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下沉,短剧上桌?
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一向是精品长剧的天下,现在却悄然出现了短剧的身影,大家开始平起平坐。
作者|冼豆豆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请君入我怀》《家里家外》《十八岁太奶奶嫁到,重整家族荣耀2》悄悄跻身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
豆瓣作为简中互联网文青最多的平台,用户们言必称费里尼贾樟柯,热聊黑塞加缪和康德,希望“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其影视口碑榜单一度是观影追剧风向标,能上榜的多为文艺片、大师电影、精品长剧,如今却将短剧请入殿堂,令人惊讶。
《家里家外》是2025开年爆款短剧,豆瓣评分7.9,《请君入我怀》评分也有7.0,这些每集平均不超过10分钟的短剧,正在打破文青圣地的次元壁。
先是中文系博导汤拥华教授坦然承认自己沉迷短剧365天,再是短剧登上豆瓣口碑剧集榜,我们开始思考:一切发生了什么变化?
01
短剧的蜕变之路堪称一场自我革命。
曾几何时,短剧是“廉价感”的代名词,五毛特效、夸张表演、无脑剧情,这些都是短剧撕不掉的标签。
短剧兴起之初,制作团队往往抱着赚快钱的心态,一周内拍完一部,投资不过几十万,内容清一色的“战神归来”“豪门恩怨”“夫人带球跑”“一胎十九子”,追求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
随着行业内涌入更多热钱,短剧制作成本跃升,某些头部短剧单分钟制作成本已达5万元,堪比长剧水准。传统影视公司纷纷入局,柠萌是最早入局微短剧市场的公司之一,早就推出了《二十九》(豆瓣评分7.3)等口碑上乘的短剧。
越来越多专业影视团队加入,一些精品短剧的质量足以超越长剧。
《家里家外》用质朴的川渝方言讲述80年代重组家庭故事,没有狗血反转,只靠“毛衣缝补亲情”的生活细节打动观众,剧中母亲连夜为继女织毛衣的场景,让无数观众泪目,豆瓣热评称“这是短剧新标杆”“短剧们开始变得正常了”,甚至有豆瓣用户说这是《小巷人家》的浓缩代餐。
短剧不只是剧情变得正常高级,在技术和思想上更是全面升级。
《引她入室》突破常规的电影感镜头、考究的光影设计、专为竖屏打造的线条感,提出了“短剧竖屏美学”这一概念。
快手星芒短剧推出的《流量女王》在站内爆火,播放量6.2亿+,该剧讲的是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剧中讲了儿童走失、网红人设、月经贫困等贴合现实的热点,收获观众好评。
不过,《引她入室》在豆瓣虽有页面但未开分,而《流量女王》在豆瓣上甚至没有建立页面。如果观众想看到更权威的短剧榜单,需要豆瓣引入建立更多短剧词条和详细信息。
02
短剧在豆瓣的崛起背后是用户行为的数据支撑。DataEye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较2024年末新增3400万,用户日均观看时长升至101分钟,黏性同比提升一成。
2025年7月,红果短剧APP上线不到2年,其MAU(月活用户)突破2.1亿,甚至超越了长视频平台。
除了短剧平台的用户增长,豆瓣用户结构的变化也是短剧崛起的重要因素。曾经豆瓣是80后、90后文艺青年的自留地,如今随着95后等年轻用户大量涌入,带来了更多元的审美取向。
豆瓣平台本身也在适应这种变化。过去短剧在豆瓣上因为页面信息缺失和评分人数不足难以得到更多曝光,如今短剧得以上榜,说明平台默默完善了推荐机制,让优质短剧有了展示机会。同时,短剧爱好者在站内成立了许多短剧小组,如“爱短剧组”“短剧研究社小组”,为短剧提供专门的讨论区和曝光渠道。
然而,对于更广泛的大众来说,“豆瓣可以给短剧打分”这件事还是过于小众了。有研究短剧的媒体人表示,在豆瓣上搜索短剧信息挺难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也没有专门的短剧板块,而且大部分短剧都没有开分。
这次短剧上榜,我们是否可以期待,豆瓣未来能给短剧专门开辟一个页面,让短剧从业者和短剧受众在豆瓣上互动共鸣,这或许也是豆瓣拥抱新世界新商业的一个方式。
03
短剧登上豆瓣口碑剧集榜,或许还标志着当代文化雅俗边界正在进一步模糊。
华东师范大学的汤拥华教授在沉迷短剧出名后,接受采访时曾被问到“短剧会否雅起来,会否有雅士去看很‘雅’的短剧”等问题。
“雅俗之辨”在中国文化中自古有之。《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源自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雅”来自周王朝士大夫阶层,二者阶层不同,却同样被奉为经典。电影曾经也被视为精英文化,在变成大众消费品之前经历了漫长的阵痛。
而如今短剧迎来爆发式增长,曾经的电影从业者又纷纷涌向短剧行业。甚至,短剧也有鄙视链,横屏短剧默认自己比竖屏短剧要高端一点,不过,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竖屏短剧和横屏短剧一起登上豆瓣口碑榜单,大家开始平起平坐。
红果作为当下竖屏短剧的最大出品方,似乎也有意在豆瓣建立其短剧矩阵。
如《救命!这破书的剧情怎么全崩了》《为了活命,我跟闺蜜一起跑》《娇缠》《渡春夜》等最新的红果短剧,都在豆瓣上建有页面信息,虽然似乎无人知晓,并未开分,但也可看作一种润物无声的改变。
当一种文艺形式积累了足够多的优秀作品和观众基础,就必然会被纳入主流评价体系,短剧正在经历这种“自下而上”的变化,无论在业界,还是在豆瓣。
当然,短剧的商业化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从最初的氪金追剧到现在的跟剧打卡,短剧行业从“赚快钱”逐渐转向“细水长流”。
品牌定制短剧也成为新增长点。许多大品牌开始尝试与短剧合作,通过高质量内容触达年轻消费群体,今年京东母婴的短剧首秀《奶爸成仙记之父凭子贵》,为带娃族量身打造了一部神仙霸总题材短剧,奶爸在仙界和人类世界不断穿越带娃,还融合了哪吒这个著名IP角色,一边带娃一边带货,奶爸成了跨界营销一霸。这些品牌定制短剧虽然很多植入广告,但能让观众看下去看进去,说不定追剧上头了就会激情下单。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品牌与内容的共创等种种案例,就像豆瓣与短剧的关系,雅与俗、精英与大众,原本就在不断变化与共融。
短剧登上豆瓣口碑榜,不是豆瓣的“下沉”,而是短剧的“上升”,这种变化不是单一的“雅”对“俗”的妥协,而是文化生态自然演进的结果。
典雅含蓄的宋词和直白辛辣的元曲,最终都登堂入室,成为经典文学。“爱在三部曲”和“霸道总裁爱上我”里的爱,都能登陆豆瓣,爱的本质,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