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电减产使水泥行业增收”案例说到“内卷”
从“限电减产使水泥行业增收”案例说到“内卷”
——读报有感
一、限电减产反而增收的启示
近日读到上海《报刊文摘》选摘一文【《硬道理》:告别“内卷”厮杀,走向“竞合”共赢】,有感:文中【“限电”导致水泥减产价高、盈利增】案例,应该对降价式内卷很有教益。还由此想到,面对“内卷“,是否应该对厂商做相关的“市场竞合培训”,促进观念改进?而市场管理方,应用好“另一只手”,支持校正低效的竞争,调控过度竞争,可能更重要。
那个案例是:
2011年下半年,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再加上节能环保的需要,浙江、江苏等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采取了分期分批控制用电的措施,这些企业中也包括水泥企业。一开始,不少水泥企业跑到电力局,希望不要拉闸,后来大家发现拉闸限电后,水泥价格竟“因祸得福”,每吨涨了100多元。虽然水泥产量少了一些,但是利润提高了许多。2011年,整个水泥行业的利润竟破天荒地超过了1000亿元,这种增长确实得益于限电。
这是一个十分发人深思的案例。一次不得已的”限电“,导致不得已的减产,竟然实现了增收!
案例本身可能有当时的特殊环境等因素。但还是能说明两点:
其一,在产能足够乃至”可能、可以过剩“之时,会引发【亏本还降价的过度竞争】”,即“内卷”。
其二,此时,限制“产量”(含保证质量),有利于稳定(乃至升高)价格,可以有效的防止过度竞争并可避免亏本乃至增收。
二、不同的竞争(内卷)及不同的管理方针
不同的竞争(内卷)可说有两种:
其一,对低效校正的竞争;
其二,产能较大时的过度竞争。
两者可能有时又一定的交叉、混杂。但可以区分。
对低效校正的竞争,应该保护、鼓励、引导……
对产能较大时的过度竞争,可能需要改变竞争者的思维模式,把过度竞争转为竞合。从这个角度看,“限电减产使水泥行业增收”的案例,值得了解,有其启示意义。市场管理部门,应该对厂商做相关的“市场竞合培训”,促进其观念改进,看到适可而止、各适其位的必要性……
当然,也得看到,要”竞合“,只讲道理,还是难于做到有”理“就”喻“,就会都照办的。因为利益会”遮望眼“,且各有不同考量。(例如,在“限电减产使水泥行业增收”的案例中,如果不是电不够用而限电,而是有电有产能,只凭讲道理,未必能保证众多厂家都自愿自觉减产。
这就还要”另一只手“(行政调控)发挥作用——也需要像”限电“那样"限"……
当然,合、适与有效的"限",也须在深入透彻研究基础上实施,并依据现实效果,动态的调控……
陶文庆(文磬)
个人主页_风闻
https://user.guancha.cn/user/personal-homepage?uid=80966
个人知乎主页
https://www.zhihu.com/people/twq5105
===
附注:【“限电”导致水泥产量减而价格高、盈利增】案例及相关文字(摘自《报刊文摘》2025年8月20日六版)
其文如下,可供参阅——
宋志平新著《硬道理》:
告别“内卷”厮杀,走向“竞合”共赢
《硬道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十项修炼》(机械工业出版社)凝聚了宋志平多年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实战经验与深度观察的精华。摘登如下。
价格才是生命线,供需决定价格
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认真对待。不少人认为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是客观的,企业只能适应。但事实是,市场价格往往是由卖方进行恶性竞争而形成的不合理的低价。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常大打价格战,结果价格大幅下降,全行业亏损,没有一个胜利者。
在买方市场中,产品供大于求,市场已从供给制约转为需求制约。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再去增加产量,不仅不能摊薄固定成本,反而会增加变动成本,致使流动资金紧张。更为严重的是,产能过剩引发企业之间愈演愈烈的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亏损。
举个例子,卖20万辆汽车比卖10万辆汽车的单位成本更低,表面上看也能获得更多的盈利。但在过剩经济背景下,生产10万辆汽车能卖得出去;生产20万辆汽车,就有10万辆卖不出去,不但没有真正降低每辆汽车的单位成本,还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不少企业在经济危机和过剩时期采取了降价放量的竞争策略。这样的策略往往使企业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因为市场这时本来就在萎缩,企业放量销售完全是逆市场操作。理智的做法是竞争各方尽量合理地减产,在降价上慎之又慎,用减产保价的方式渡过难关。
限电事件带来的价格教育
2011年下半年,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再加上节能环保的需要,浙江、江苏等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采取了分期分批控制用电的措施,这些企业中也包括水泥企业。
一开始,不少水泥企业跑到电力局,希望不要拉闸,后来大家发现拉闸限电后,水泥价格竟“因祸得福”,每吨涨了100多元。虽然水泥产量少了一些,但是利润提高了许多。2011年,整个水泥行业的利润竟破天荒地超过了1000亿元,这种增长确实得益于限电。
这件事提醒我们:过去把竞争焦点放在量上,价格不停地往下降,企业赚不到钱;现在减量了,企业反倒赚了很多钱。可见,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价格,不是量,而且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想放量也放不了,因为这时的水泥产品价格弹性更是微乎其微。
通过这一年,大家认识到,影响企业效益的是价格,影响价格的是供需关系,这就把逻辑讲通了。量多不赚钱,量少才赚钱,要想取得可观的利润,就不能盲目地靠放量降价,而是要进行产销平衡,以销定产,稳产保价。
竞合:超越零和博弈
市场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行业竞争也不只是你死我活、优胜劣汰,还要学会合作。竞争体现在技术创新、精细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而合作体现在产业政策的执行、市场健康的维护、管理技术的交流学习等方面。尽管同行是冤家,但也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应大过分歧。
我之前去一家汽车公司调研,它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不仅生产自己的汽车,还为一些新势力车企做车体加工。同行的专家就问,这样不就等于支持了自己的竞争者吗?
这家公司回应,汽车制造多是同质化的,这样做反而可以降低成本。其实,新势力车企不需要生产线,只需要单独的外观设计和技术研发,而生产过程可以外包给这些汽车制造企业。从竞争到竞合,是市场经济进步的结果。在整个行业中,重要的不是哪家企业能做好,而是如何把行业做好。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企业,要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让大家都有效益。改变竞争者的思维模式,从竞争到竞合,从红海到蓝海,做到适可而止、各适其位,是过剩行业必须完成的跨越。
如果说市场竞争是对低效的校正,那么市场竞合就是对过度竞争的校正。真正实现市场竞合并不容易,市场竞合体现的是一家企业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
企业经营有三重境界:利己、互利、利他。企业的发展以盈利为前提,要求企业完全利他似乎不太容易。
市场是大家共处的环境,它不属于哪一家企业,想要在这个统一的市场中共事,就要互利。做企业应尊重他人的利益,不能单纯利己,更不能损人利己,往往利他才能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