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样错过工业革命的东亚和阿拉伯世界,东亚的复兴比阿拉伯世界更快?
为什么东亚地区和阿拉伯世界都错过了工业革命,但是东亚地区的复兴比阿拉伯世界要快得多?
东亚地区不仅实现了复兴,而且还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工业体。
而阿拉伯世界整体上却一直是动荡、落后的面貌。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形式。而且东亚地区在集装箱海运兴起后,因为拥有世界上最优越的水运条件,成了世界上最有利于发展工业的地区。
而阿拉伯地区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形式,不利于它实现工业化。它也不拥有完成工业化所需要的的自然资源。
我们先看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形式。
工业化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形式是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东亚地区因为地处中低纬度地区,不冷不热。这里的气候是最有利于农业的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优势是雨热同期。而且东亚地区还可以大面积种植很高产的水稻。
东亚地区的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灌溉、人畜粪便,以获得更高的收成。因此,东亚长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
在西方工业化之前,东亚一直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
由于有这种生产力优势,因此东亚能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朝鲜半岛、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只是规模大小而已。
我国封建王朝对基层的管理是皇权不下乡,只能管到县一级。乡以下只能由乡绅地主自治。但相比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这个管理深度已经很了不得了。
当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常态是首都是繁华景象。出了首都,就感觉就到了原始社会。国家的政令出了首都,就无人买账。地方上由按民族、宗教、血统之类分割的部落统治。想让他们执行国家的政令,得付出很大的代价。
后起的工业国想追赶上西方,就必须动用更多甚至是全国的人力物力。
而东亚地区的中央集权制度,就能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
而发达的农业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前提。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西方的工业革命。但只有完成农业革命,吃饱了肚子,才能进行工业化。
例如英国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进行了农业革命,抽干沼泽地,改良种子和农具。之后,英国才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只有吃饱肚子,社会才能安定,才有消费能力,才能购买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一个人民饿着肚子的赤贫社会,工厂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而像苏联这种情况,农业一直搞得不好。它强行发展重工业,最后的结果就是民生凋敝,人心思乱,最后选择自我解体。
而东亚地区因为气候条件很适于农业,所以很利于推行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变革。
东亚地区的主粮都能自给。其中日本和韩国,因为被美国逼着吃小麦,所以才会发生主粮大米自给,却还要大量进口小麦的怪事。如果日韩围绕着气候更适宜的水稻种植来发展农业,就不会这样。
因此,东亚地区更能创造建立工厂的投资环境。
开办工厂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建立工厂,需要有道路等配套的基础设施。此外,开办的工厂需要很多年时间才能把投资收回来。假如社会环境不安定,那就不是理想的一个投资场所。
而东亚地区的中央政府因为有更强的人力物力调集能力,能够建好道路这些基础设施,也能帮助协调好拆迁甚至地方上讹钱阻挠等事情。
总之,能让你把工厂办起来。
而东亚地区的农业发达,粮食能自给,又保证了社会安定、政局稳定。
而从经济形态看,东亚地区更能适应工业化。
东亚地区的经济是精耕细作的农业和发达的手工业,跟工厂运营的特点非常相似。
开办工厂的本质是在面积很小的区域内,集中人力物力,制造出东西,创造巨大的经济产值。
英国为何能超越荷兰这些国家?因为它的工厂企业主们是生产型商人,他们有很强的造东西的能力。而荷兰人只是从东南亚把香料卖到欧洲的转口贸易商人,他们造东西的能力不强。
工厂运行需要制定计划,然后严格按生产计划运行。而农业种植,需要严格遵守农时。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收获,都已经规定好了。不按照这么干,就会颗粒无收,就会出现饥荒。
而没有实行工业化的很多国家,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不守时。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按生产严格守时的必要性。
农业种植的种子,相当于工厂所需要的原料。田间管理相当于车间管理。留下一部分粮食当成种子,相当于工厂扩大再生产。
而手工业就更相似了。
我国历史上一直以丝绸、瓷器等出口获得对外贸易顺差。瓷器、丝绸本质上都是高价值的制成品。
开办瓷器厂,需要雇佣大量的人员,才能办得起来。
而丝绸也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制成品。它需要种植桑树、养蚕,然后缫丝,最后才能得到丝绸。
总之,东亚地区的农民能适应枯燥的工厂,因为它与炎热的田间劳作很相似。东亚地区商人,也知道工厂怎么建立,怎么运营。
但这些对于阿拉伯世界来说,就完全是两码事了。
它的自然环境是大面积的沙漠和像孤岛一样的绿洲。它有极少量的绿洲农业和大量的畜牧业,此外就是当我国、东南亚和欧洲之间的转口贸易商人。
由于自然原因,它养活不了很多人口。
它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中央政府很弱,民间实行部落自治。因为它的生产力,养不起很多的官员。
地方上的部落酋长、长老,对整个国家的决策,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它的社会管理模式,很难对西方进行追赶。中央政府想推行某个有利于工业化的措施,很容易受地方势力的掣肘。
而它缺水的自然条件,让粮食难以自给。这让它很容易产生社会动荡,尤其是受到西方等外部势力蛊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例如,2008年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危机。小麦的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130%。大米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飙升了150%以上。
而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地,如埃及、也门、突尼斯超过50%的粮食依赖进口。
这场粮食价格加上其他因素,就导致了阿拉伯之春。
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也门的萨利赫、利比亚的卡扎菲等执政者被推翻。叙利亚出现内乱,后面导致阿萨德政权倒台。
因此,阿拉伯世界想开办工厂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中央政府需要需收买当地势力,才能勉强把厂子建起来。但阿拉伯世界动荡的局势,让外来的投资者却步。因为资本喜欢利润,但更害怕风险。
而当地的宗教风俗也与现代工厂的运行相冲突。例如每天五次礼拜。工厂的机器可能先停下来,做完礼拜后再开机器吗?
而阿拉伯世界一直是转口贸易商人。他们把我国的瓷器、东南亚的香料,卖到欧洲去。它的手工业很弱小。阿拉伯世界根本不知道工厂该怎么建,该怎么运营。
而发展现代工业所需要的资源,阿拉伯世界更没有。首先是淡水资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它以煤炭作为能源。此外,发展火电和钢铁等也需要用到海量的煤炭。
而世界的煤炭主要分布于位于北半球北纬30度到70度间的煤炭带,刚好覆盖了东亚地区。
而阿拉伯世界,有很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但就是没有煤炭。
其三就是水运条件。
在上世纪70年代集装箱海运推广到全世界以后,给全世界工业化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这时候海运和内河航运成了成本最低的物流方式。因此,谁拥有优越的海运、内河航运条件,谁就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东亚地区拥有世界最强的水运优势。这个优势彻底让工业禀赋不如西欧、美国等老牌工业强国的东亚地区,实现逆袭,成为了世界工业霸主!
在集装箱海运出现之前,建立工业区的先决条件的是要有矿产,尤其是煤炭、铁矿。
西欧如英法德、美国的煤炭、铁矿的优势是煤炭和铁矿距离近,而且还用内河、运河连通,降低了物流成本。
拥有优越条件的英国
但东亚地区的我国煤炭和铁矿主要分布于北方,因为降雨较少,没有通过内河运输的条件。
此外,西方等工业强国,还垄断了世界上大多数矿产资源。东亚地区,由于人口较多,人均的矿产资源并不算多。
但集装箱海运出现后,工厂优先选择在沿江靠海的地方建立。这让具备水运优势的东亚地区成了世界上发展工业最有优势的地区。
先看日本。它的地形狭长、紧凑。岛屿间相隔距离很近,以大桥、隧道连通。它内部有个逆天的濑户内海,连通了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等人口主要密集区。
因此它拥有良好的海运条件。
此外就是我国。一条海岸线加上长江、珠江、大运河等航运能力惊人的内河,可以覆盖人口众多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
因此,东亚地区能发展对成本很敏感的制造业。在新的时代,东亚地区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因为物美价廉很有竞争力。
至于原来的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现在通过大型散货船从全世界购买就解决了。
而阿拉伯地区,干旱少雨,根本没有发展内河航运的条件。
因此,因为自然原因,未来的阿拉伯世界还会在贫困、动荡中挣扎。而东亚地区,在未来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体。即便西欧、美国等老牌工业强国也会被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