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苏的这个好消息,尤其让人振奋

我们每个人都在见证历史。
今年的9月3日,肯定是载入史册的重大日子。有朋友感叹,至少两件大事,可以说是在向胜利日献礼。
一件是股市的活跃,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另一件则是他亲眼见到的——一艘巨轮的交付,彰显出中国制造的超强实力。
第一件事,不需要我多说,大家都知道。
第二件事,尤其要多说,因为我也去看了。
一艘30万吨的红色巨轮,宛如一座移动的钢铁小山,静静停泊在江苏南通启东的长江岸边。
这就是惠生清能制造的“NGUYA FLNG”,买家是意大利油气巨头ENI。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FLNG,中文名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简单来说,这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巨型化工厂——输入天然气,输出液化气。
在海洋能源开发中,FLNG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被认为是技术壁垒最高、造价最贵、附加值最大的高端海工装备,有“皇冠上的新明珠”美誉。
最新的这艘南通制造的“NGUYA FLNG”,创造了一系列纪录。
它年产液化气240万吨,中国第一。
这是什么规模?
大概能满足上海一年民用天然气的7成。
它一系列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回头我会细说。
更了不起的,它是全世界迄今唯一提前交付的FLNG。
因为技术难度太高,FLNG延迟一两年交付家常便饭,但这艘中国巨轮,硬是提前交付了一个月。
这个好消息,尤其让人振奋。
因为毫无疑问这是一艘争气船,是中国向海图强的一个新起点,更展现了我们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底气。
几个维度吧。
第一,是中国制造的超强实力。
一艘FLNG造价,动辄几十亿美元,过去,都是法日韩企业的天下。
但中国的惠生清能,愣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尤其让人侧目的是,在国外,交付FLNG,一般都是企业联合体,法日企业牵头设计,韩国负责建造,但没一家企业能包打天下。
原因很简单:FLNG既是化工厂,也是巨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却又极端复杂的领域。
但惠生清能创造了奇迹——它是全球目前唯一实现独立总包并成功交付FLNG的企业。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超强实力,中国制造正在向更尖端更高附加值产业进发。

第二,是中国产业链的强大竞争力。
这尤其要讲一讲。
对FLNG,我是纯外行,但看了相关视频,建造FLNG是一个系统工程。
用惠生清能董事长刘洪钧的话说,“FLNG的技术难点,首先在于海洋环境适配,要让精密装置在海浪中保持稳定可靠,本身就是巨大挑战。更难的则是全球产业链协同——它涉及数千家各国企业,需整合不同的技术标准与建造规范,最终实现高度集成。”
最终,“NGUYA FLNG”超计划提前完成,充分显示了中国产业链的竞争力。
“FLNG总包涉及上百个领域,我们的供应商超过3000家,国产化率超过60%。”刘洪钧介绍,“这样完备的国内供应链,一方面缩短了交期、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我们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FLNG客户都在境外,我们带着国内供应链企业抱团出海,向全球展示中国的供应链能力,从而更好融入全球分工中去。”
惠生清能不但是产业破局者,更是产业链的“链主”,带领中国制造集群深度融入全球分工。
不内卷,向外走——试问全球,还有哪个国家能拥有如此完整的产业协同优势?
第三,是中国企业的创新整合能力。
就举一个例子。
FLNG的核心部件,是SPB储罐。
以前LNG液货存储都是法国企业的天下,要价高昂。但中国科研团队攻关,最终,生产出全球单体最大的SPB储罐。
而且,相比目前主流的液货存储系统,中国的SPB罐可以与船体同步建造,可压缩项目周期10%-20%。
惠生清能还首创模块化率超90%的集成技术:将复杂系统拆解为标准模块,在陆上预制,再吊装至船体集成——如同搭积木一般,将工期缩短近三分之一,效率远超国际同行。
惠生集团副董事长曲颂感叹,以前我们学习韩国企业,现在韩国企业在学习我们。
第四,是中国营商环境的最佳写照。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营商环境。
刘洪钧就说,惠生清能也经历过非常困难的时期,研发投入大,市场又没起来,财务表现很糟糕,连续亏损了很多年。
但咬紧牙关,最终苦尽甘来。2023企业实现盈利,现在订单纷至沓来,前景相当广阔。
对于苦难期的惠生清能,上海、江苏,以及南通和启东基地,都给予了大力的扶持。
良好的营商环境,亲清的政商关系,是企业穿越风雨的重要支撑,也是惠生清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础。
当然,反过来说,这样的企业不扶持,我们扶持什么样的企业?

第五,是当今时代中国企业的精气神。
我看到,作为惠生清能机构投资人的阎飞飞女士,就在朋友圈感慨地说:
三年时间,这么大一艘巨轮工厂,作为考过PMP的我,深知这项目管理的超级难度。先不说估计量级过亿的BOM清单管理,就这供应商都大几千家,各家的协调顺序、配合、交付、安装、调试,哪一环都得特别准确,传递信息不能衰减变化,对每一家供应商都有着超高的要求。这一艘船,不仅仅体现了超级强大的制造实力与项目管理水平,更体现了整体工业领域的目前所具有的顶尖综合素养。
我认为,仅有精神力量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硬核的综合素养是非常关键的,这种素养可能包含了热爱、责任、专业、配合、审美、愉悦,而这些素养背后,是我们的90后、00后,他们吃饱饭穿暖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职业标准和审美力,未来可期!
说得真好。
我总觉得,惠生清能的例子,提醒我们和提醒世界,中国早已不是50年前、30年前、10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有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有全世界最值得珍惜的营商环境,无论怎样的阴招暗招,无论怎样的抹黑打压,都阻挡不了中国企业创新的步伐,都遏制不了中国制造崛起的势头。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历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关键时刻,这些让我们振奋的企业,这些为国家分忧的企业,这些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需要、人民关切、全球竞争的坐标系中的企业,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
当然我们还是要冷静。
中国经济充满活力,但不必讳言,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势力虎视眈眈,贸易战阴霾浓重,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不排除还有更艰难的时刻。
但有这样可爱的、勤劳的、勇敢的人民,有这些有责任、有担当、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让世界惊叹的企业,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风浪中前行,在压力中突破——这本就是中国发展的常态,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