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卫星场」善后处理改善友谊马路过街设施
前几天,有两则新闻的内容虽然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内涵却是可以挂连起来。其一是行政长官岑浩辉于八月二十三日实地走访「寻味新口岸市集」,与摊位经营者、居民及旅客交流,了解市集营运状况及人流表现,并步行至友谊大马路一带,听取交通规划构思,期望进一步改善新口岸区的通行便利性。其二是沙梨头海边大马路行人天桥于八月二十六日开放使用,不少居民大赞行人天桥方便,提升行人过路安全及减少塞车。
本来,「寻味新口岸市集」活动是针对附近的「卫星赌场」即将退场后,由「卫星赌场」带动的新口岸广州街、上海街、北京街的消费市场,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特区政府为了激活小区营商环境而进行的试点活动。因而当天岑浩辉携同经济财政司司长戴建业前往实地了解市集在假日的引流情况,并与包括新口岸商户在内的摊位经营者交流,藉此总结活动经验,并参考持份者意见,想方设法推动该区经济发展,是「标配」式的安排。但岑浩辉在考察「寻味新口岸市集」后,步行至靠近市集的友谊大马路一侧视察,并听取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介绍优化新口岸周边道路设施的构思,包括便利行人横过友谊大马路的完善措施,这就是「溢出」性的安排了,将该项考察活动的内容及效益最大化。其内容,与沙梨头海边大马路行人天桥在三天后开放使用,有点近似。
岑浩辉当天的「溢出」考察情景,没有停留于「寻味新口岸市集」附近的友谊大马路,还经附近的公共停车场前往皇朝区,沿途视察了解新口岸区周边的停车条件,以及徒步通行新口岸和皇朝区之间的现况。岑浩辉指出,要方便居民通行,吸引更多旅客进入新口岸区,周边道路交通设施的便利性尤其关键,他指示有关部门必须从整体布局出发,充分考虑连接各区的步行路线,包括创设更好条件,让行人易于往返新口岸与皇朝区之间。持续优化区内停车环境同样重要,相信可促进新口岸人流,有利带动消费,提升小区经济活力。
这就显示,特区政府对于「卫星赌场」结业的善后处理,不单止是设法维持及强化「卫星赌场」周边区域的营商环境,引客入区消费,为小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且还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视野考虑,计划优化友谊大马路一带尤其是新口岸周边道路设施,便利行人横过友谊大马路及车主在新口岸区周边停车,为澳门作为「宜居宜游」城市增添新内涵。而按照友谊大马路的环境及施工条件,尤其是必须顾及每年的格兰披治大赛车的安全,因而有可能是以行人天桥的方式,作为让行人易于往返新口岸与皇朝区之间的通道。当然,在澳门已经陆续兴建长廊式行人天桥,包括刚落成使用的沙梨头海边大马路行人天桥的背景下,根据友谊大马路及新口岸区人流多及空间阔的特点,可能会使用自动步行运输带的设施。
友谊大马路是澳门特区一条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道路。不但是贯穿澳门南北的主要道路之一,也是格兰披治大赛车的主要跑道。而且,友谊大马路分隔开来的新口岸区及皇朝区,聚集了澳门半岛的主要酒店及娱乐场,以及许多商业机构。因而每日横穿友谊大马路的人流川流不息,如同「过江之鲫」。但在过马路人流最频密的地段,缺乏立体过街通道,因而在总统酒店门前,就只能是以平面信道的方式,在车流与人流之间交互放行。再加上在皇朝区的一则,因受到回归前设施设计失当的影响,行人需要绕一段路,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在每年的大赛车期间,行人就需借助附近的地下停车场通过友谊大马路。因此,改善该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让行人易于往返新口岸与皇朝区之间,就不但是促进新口岸人流以带动消费、提升小区经济活力的「卫星赌场」结业后的善后措施,更是便民利客的长远之计。
其实,更适宜由此而推广开去,在更多的交通要道设置行人天桥设施,以强化澳门作为「宜居宜游城市」的表现和实质内涵。而且不但是单纯的「过街天桥」,还适宜考虑更多的「空中走廊」式的行人天桥。在总结基马拉斯大马路空中走廊等的经验与不足,及以高质量建好东北大马路空中走廊的基础上,规划更多的「空中走廊」,将澳门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行、宜游、宜乐」的城市,在「宜行」及「宜游」的领域,进一步擦亮「澳门国际大都市」这张「金名片」。
本届特区政府极为重视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合作,因而可以参考借镜香港在建设「空中走廊」的成功经验。实际上,今日的香港已经是一个高密度、多功能、多层次、向上发展的「立体城市」。在繁忙的街道上保留地面空间予汽车,并利用天桥连接行人,再通过建筑中的公众通道,带动行人前往更高楼层,这种「人车分隔」的规划,在中环、湾仔、荃湾、沙田等地区处处皆是,甚至由单体式建造的天桥,逐渐演化成一连串无间断的连续通道网络,俨然是地面街道在高空上的延伸,成为了城市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连系区域和区域之间亦不再是街道,而是行人天桥,部份连接两座大厦的天桥还设有空气调节。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路政署的公开资料,香港现有一千六百二十三条行人天桥及行人隧道,因而是一个「千桥之城」,而这数字尚不包括私人兴建的天桥、商场走廊、平台通道等立体城市的基本组成元素。透过这些建筑元素,市民和游客能安全地游走在小区之中,免受日晒雨淋和人车争路之苦;点对点的高架通道,令行人轻易到达交通枢纽和小区核心。因而政府在发展新区时,甚至从一开始便以这种高架网络为规划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行人天桥因连接商场与交通枢纽,就自发形成街头表演、快闪市集的「城市舞台」。使得「路过空间」转化为「停留空间」,促进小区互动。这就印证城市基建学者所言:「天桥可以成为高密度城市中的多元日常场所。」
实际上,在全球「易行城市」的浪潮中,天桥的角色正从「交通辅助设施」升级为「城市韧性网络」的核心节点。迪拜的其天桥就不仅配备遮阳棚、饮水机等便民设施,更通过桥身曲线设计营造视觉趣味,吸引市民驻足。而新加坡的「空中连廊」,加入了绿植墙体、透明天顶等元素,将天桥转化为「空中绿廊」,既改善「微气候」,亦提升市民使用意愿。
澳门的市区楼宇形态与香港、迪拜、新加坡都有所不同,因而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这些的模式。但澳门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特色,澳门的街道和东西融合的特色更适合步行。因而适宜因地制宜地优化步行系统,提升交通系统连贯性,以符合「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和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宜行城市」。而在为改善新口岸和皇朝区之间的行人设施,兴建行人天桥时,不妨也「精益求精」,引进这种「城市韧性网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