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披露“布势行动”,借演习名义,在多地预存后勤物资
美国陆军协会于7月发布了一份报告《印太后勤对抗:以阵位优势实现联合作战保障》(Contested Logistics in the Indo-Pacific: Joint Sustainment Through Positional Advantage),报告核心内容: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后勤保障,面临距离远、地形复杂、对手强大的难题,为此,提出两大措施:一是搞“布势行动”(Operation Pathways),化整为零,把后勤物资预先分散部署到盟友国家;二是依赖后勤对抗跨职能小组,应用AI、无人机、3D打印等新技术,实现精确补给和就地保障。
在聊之前,先和大家探讨前面出现的2个英文词:一个是Contested Logistics,一个是Operation Pathways。
常看美军报告的朋友对Contested Logistics不会陌生,尤其是去年年底美国防部后勤局还专门出了一个白皮书,来阐释这个词的内涵,但是关于中文翻译,国内说法有几种,比如竞争性后勤,对抗性后勤,争夺性后勤。按照美军自己的定义,它是指后勤体系的每一环节、每一寸空间,都将面临对手在所有作战域(陆、海、空、天、网络、信息)的直接打击和干扰,“后勤对抗”一词,更能体现这种“张力”。
另一个词是Operation Pathway,这是此份报告中新搞出来的一个概念,直译就是道路行动,通路行动,铺路行动,或者寻路行动,但是总有点别扭。根据报告的说法,其内涵是,陆军打算在冲突发生前,预先在关键地点排兵布阵、配置资源,抢占有利的作战和后勤阵地 。我体会,这和围棋中的“势”有点类似,姑且将其意译为“布势行动”。
报告主要内容
一、引言: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
报告开篇就引用了乌克兰战争的例子 ,说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 。他们承认,美军过去二十年在中东打治安战打得太舒服了 ,后勤保障没什么压力,现在要准备和我们这种级别的对手在印太地区较量,才发现后勤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
二、陆军在印太也是有用的
众所周知,美军坊间流传着军种鄙视链,一二三四等人,陆军排后面。报告称:很多人觉得印太是海军和空军的舞台,陆军在其中没啥作用(看留言,国内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为此,报告花了一些篇幅来正名:
历史证明陆军不可或缺。 报告举了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例子 ,说在这些冲突里,陆军都是占领、控制和防卫陆地的关键,伤亡也占大头 。
陆军是为其他军种“铺路”的。 没有陆军占住关键地形 ,确保港口、机场、补给线的安全 ,空军和海军的先进装备就没地方落脚,发挥不了作用。
“脏活累活”都是陆军干的。 报告列举了陆军在战区承担的一系列后勤任务,比如:人员和装备的转运 、建立食品弹药油料供应链 、维修装备 、修建桥梁跑道港口 、提供医疗支持 、以及建立和保卫联合基地 。可以说,陆军就是整个美军在战区的“后勤总管” 。
三、印太打战,后勤面临三大难题
报告坦言,在印太搞后勤,对美军来说难度极大。
距离太远。 他们的主力部队都在美国本土 ,离战区动辄上万公里。关岛离台湾近2000英里,夏威夷更是超过5000英里 ,而我们离台湾只有90英里 。这个差距与生俱来。
地形复杂。 岛屿、丛林、山地什么都有 ,还经常有台风、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 ,对补给线是巨大的考验。
对手很强。报告明确指出,我军的侦察、精确打击和网络战能力,可以从“工厂到散兵坑”全程威胁他们的后勤链条 。不光是战区内的补给站 ,连他们美国本土的工业生产和港口运输,都可能遭到网络攻击和破坏 。
四、“布势行动”
为了应对上面的问题,美陆军推出“布势行动”,主要说了3个方面:
1. 搭建关系网络,构建“联合内联线”
美陆军很清楚,印太打战,单靠自己远在美国本土的基地是鞭长莫及的,技术再先进,部队不在战略要地也是白搭 。所以,“布势行动”就是要把美军的“持续存在”部署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 。通过一个由超过40项演习、实验和安全活动链接而成的“战役级”行动 ,把零散的战术活动整合成一个持续性的战略布局,从而建立一个所谓的“陆上力量网络”(landpower network)。报告提出要重视与区域国家军队,尤其是这些国家陆军的“关系建设”,通过安全部队援助旅(SFABs)、特种部队(SF)和国民警卫队的“州伙伴计划”(SPP)等多层次渠道进行渗透和拉拢 。报告说,这项行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已有多达14个国家参与 ,涉及数万名多国士兵 。
2.以演习之名,屯兵积粮
美军也认识到,战时指望从美国本土万里迢迢运送物资是痴人说梦,因为对手很可能会在冲突中扰乱美国本土的支援,所以就需要在和平时期预先部署装备资源。怎么部署?设立“陆军预置库存”,以演习之名行部署之实,将包括车辆、弹药、医疗用品、燃料等一切作战物资,在演习时即存放于库存点。比如,在2024年的“护身军刀”演习中,美军就将330辆车和130个集装箱部署到了澳大利亚北部 。
3. 磨合盟友队伍,确保战时能顶上
美军知道单打独斗不行,必须确保盟友的后勤体系能和自己兼容,在战时能真正用得上。要军民两手抓:在民事层面,通过演习与伙伴国的民政当局、港口运营商和商业航运公司接触,以便在冲突发生前就找出接收、集结和前运部队物资的障碍 。在军事层面,统一军用标准,通过演习磨合。“护身jun刀”等演习为联合后勤训练提供了大量机会,内容包括燃料管理、机场修复和车队护送等。
五、后勤对抗跨职能小组
如果说“布势行动”是解决“在哪儿”的问题,这个于2023年成立的“后勤对抗跨职能小组”就是研究“怎么办" 的问题,主要是用新技术来弥补后勤薄弱环节。有四个方向:
精确补给:利用人工智能预测和计算前线所需物资、数量及送达地点,避免浪费运力,确保"每一托盘都用在刀刃上"。
人机协同:大量使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执行"枯燥、肮脏和危险"补给任务,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开发先进能源:减少对传统油料依赖,发展太阳能、氢能混合能源,开发高性能电池和微型电网。
就地保障:前线采用3D打印生产备件、研究"凭空造水"和生物技术生产食物,实现就地保障。
六、建议:要钱、要政策、要装备
报告最后一段说是建议,说白了就是要钱。
国防部/陆军:继续扩大预置库存点位
,加强盟友演习,发展无人后勤装备。国会:全额拨款"太平洋威慑倡议",简化采购流程,开放技术共享。
军工企业:设计时优先考虑后勤维修,让一线士兵参与测试,开放维修劝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