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近12亿元营收,虽赶不上“前三小龙”,但君实生物跟自己比赢了

每每提到君实生物,不少投资者都会替它感到惋惜:这家药企曾与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并肩,合称为PD-1“四小龙”,如今却跟不上大队伍。不过,若“自己跟自己比”,近年君实生物着实进步了不少。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同比增加17.37%;净亏损6.45亿元,同比缩窄35.34%。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8亿元,同比增长49%;净亏损4.13亿元,同比减亏36%。

500

一些证券公司也看到了君实生物的盈亏平衡点,进行了大胆且积极的展望。

比如,近日方正证券发布研报,预计君实生物2025-2027年的营收分别为26亿元、35亿元、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45%、34.62%、28.5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5亿元、0.37亿元、3.1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46.53%、105.47%、739.94%,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那么,君实生物靠什么撑起这样的预期?内驱力真的足够吗?

主业韧性大:一款PD-1单品筑基石,多款新药建高楼

对于前景较广、韧劲较足的公司,投资市场可能会有更多耐心等待价值绽放。创新药产业爆发、市场情绪高涨、政策指引加强之际,君实生物也在持续增强韧性。

首先筑牢基石。目前君实生物的增长绕不开一款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商品名:拓益®/LOQTORZI®,代号:JS001),为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成功上市的国产PD-1单抗,也是FDA批准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

今年上半年特瑞普利单抗放量表现不错,实现国内市场销售收入约9.54亿元,同比增长约42%,相当于君实生物的大半江山。

具体来看,在特瑞普利单抗开发方面,君实生物追求的是一款能治多种疾病且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药”,如同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

适应症大是首要。此前特瑞普利单抗以黑色素瘤、鼻咽癌治疗开局,其实受到一定质疑,主要在于从患者数量来看,上述适应症相比发病率较高的肺癌、肠癌等较为“小众”,如目前我国恶性黑色素瘤新发病例每年约在2万例左右,患者群体不大,市场规模相对受限,竞争风险也相对集中。

基于此,近年君实生物对特瑞普利单抗的适应症开发一直没有停下。目前该款药物已于中国内地获批12项适应症,并成为国家医保目录中唯一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肾癌和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抗PD-1单抗。

500

在2025 CSCO指南会上发布的CSCO肿瘤诊疗指南中,特瑞普利单抗多项治疗方案入选10部指南,全面覆盖鼻咽癌、头颈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胆道恶性肿瘤、肾癌、尿路上皮癌、黑色素瘤等治疗领域,斩获多项I级推荐。

规模效应也正愈发可见。财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特瑞普利单抗累计在全国超过6000家医疗机构及超过3000家专业药房及社会药房销售。另外。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包括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以及冰岛、挪威和列支敦士登)、印度、约旦、英国、澳大利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上市。

综合来看,核心单品适应症和应用市场的多元化,夯实了君实生物的增长基础。

与此同时,君实生物还想“建高楼”。除了对上市产品的适应症进行拓展,该公司正在加快推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代号:JS207)、抗肿瘤抗BTLA单抗tifcemalimab (代号:TAB004/JS004)、抗IL-17A单抗(代号:JS005)、PD-1单抗皮下注射制剂(代号:JS001sc)、 抗Claudin18 .2 ADC(代号:JS107)、PI3K-α口服小分子抑制剂(代号:JS105)等后期阶段管线的研发和上市申请等工作。

在投资市场看来,君实生物正从单品支撑向多极驱动迈进,覆盖诸多热门靶点,想象空间已经打开了——肿瘤治疗“长坡厚雪”,数千亿级的市场完全够塑造一个“新君实生物”。但问题是,君实生物能把握住吗?

“烧钱游戏”难通关,君实生物在等待一笔重磅BD?

“在生物药领域,创新药的开发是一项漫长、复杂和昂贵的过程。通常而言,创新药需要历经数年的研发,并伴随千万美元到上亿美元的投资风险。大规模的生物药制造设施需花费2亿至7亿美元的建造成本,而类似规模的化学药设施只需3000万至1亿美元。”

对于君实生物而言,如何跨越创新药研发的高壁垒,仍是一个核心问题。

虽然君实生物财务状况正在转好:亏损持续收窄超三成;今年6月完成H股新股配售,募集资金净额10.26亿港元;资金储备达到35.07亿元……公司持续“向未来”似乎已有保障和底气。

但单凭这些,君实生物可能还玩不转创新药开发这场“烧钱游戏”。

财报显示,2025上半年,君实生物研发投入达到7.06亿元,占营业收入60.39%,虽较上年同期69.51%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这还是君实生物聚焦优势项目、砍掉不必要支出之后的结果。预计随着多项临床研发持续推进、商业化布局不断加强,公司的资金需求会更加庞大。

500

成本高企的“达克摩斯之剑”高悬,加之商业化产品贡献有限,君实生物实现盈亏平衡显然并不容易。

但是也需要看到,创新药领域从亏损到盈利的案例并不少,药企有好项目在手,其实就不缺大赚机会。“一哥”已经做出了示范。

近段时间百济神州也发布了半年报:营业总收入175.18亿元,同比增长46.0%;产品收入173.60亿元,同比增长45.8%;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50亿元,为上市以来首次盈利。另外,该公司上调2025全年收入指引至358-381亿元,毛利率预期维持80%-90%中高位区间。

营收暴涨、扭亏为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核心产品全球放量加速”应该是核心因素。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的百悦泽®(泽布替尼)全球75个市场获批,销售额总计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是PD-1中“出海”最彻底国产产品,在全球47个市场获批,销售额达到26.43亿元,同比增长20.6%。

显而易见,全球化程度足够高的优势品种,正为百济神州撬动庞大的增量。目前君实生物也正走在这条路上,试图通过管线全球化布局增强飞轮效应,但对比百济神州,出海局面还未彻底打开。这一方面,模式选择应该较为重要。

据了解,创新药出海主要有自主出海、Ne­w­Co、BD对外授权这几种形式。其中自主出海可控性强但成本高,更适用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药企,目前现金储备超200亿元的百济神州就主要采取这种方式。

BD对外授权则更加主流。基于这种模式,国内药企与海外合作伙伴携手,能够利用对方的资源,加速药物的国际研发和上市进程,同时短期内可获得大量现金支持。考虑到自身规模体量相对有限、资金压力仍然较大,君实生物或更倾向这种风险较小、性价比较高的出海模式,打开产品的成长空间,而且公司在BD方面还有一些空白。

今年是创新药BD爆单大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已经赶超2024年全年。这一过程中,君实生物其实还没有真正走到台前,BD消息较少,下半年的一个核心任务估计就是推进重要管线BD出海。

信号早已放出。2024年10月,君实生物宣布任命Mehul Shah博士负责商务拓展部。据悉,Mehul Shah拥有超过20年的商务拓展专业经验,曾是BMS与百利天恒84亿美元惊天BD交易的主导人。在其把关下,创新药领域下一笔重磅BD或许真能花落君实生物。

有业内人士就推测,君实生物的JS207将成为MNC扫货PD-(L)1/VEGF双抗意向清单的头号选手之一。据介绍,该产品是一款重组人源化抗PD-1和VEGF双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已展示出与同类药物相当或更优的抗原亲和力、免疫活化及血管增殖调控作用,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表现出强劲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热稳定性。

好的预期下,君实生物沉住气,脚踏实地走,还是“好饭不怕晚”的。

来源:医药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