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访网责编|李晓燕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30秒/辆的速度量产Model Y L,用标准化生产线重塑汽车工业效率时,远在金融领域的中欧基金,正悄然复刻这一工业化逻辑。在公募基金行业长期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手工作坊”模式下,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激进变革——将汽车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理念注入投研体系,试图打造一座能稳定输出“投资良品”的公募“超级工厂”。这场变革的起点,源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过往,公募基金行业如同早期汽车厂,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经验“手工造车”,业绩波动大、人才流动影响显著成为普遍难题。一位基金经理的离职,往往意味着一只基金的“产能”断裂;而单一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也限制了产品长期收益的稳定性。中欧基金意识到,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像福特胭脂河工厂那样,构建一套脱离个体依赖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欧基金的“工业化”并非简单的流程固化,而是一套精密的协同生态。与传统投研模式不同,这里的每一位投研人员都是“生产线”上的关键节点——研究员聚焦单一领域深挖“洞见”,基金经理依托体系整合资源,IT人员实时将投资需求转化为技术工具,形成环环相扣的协作链条。这种模式下,个体贡献通过乘数效应叠加,比如2024年二季度,基金经理冯炉丹率先捕捉到AI算力机遇后,其研究逻辑迅速通过内部共享机制,传递给杜厚良、刘伟伟等多位基金经理,最终形成整个科技战队的集体布局,实现了“一个洞见,多只产品受益”的规模化效应。为避免工业化导致的“个性扼杀”,中欧基金设计了独特的“去中心化+标准化”平衡机制。在投研沟通层面,团队严格遵循“五要素模型”,从行业赛道、公司治理到经营趋势,用统一语言确保分析逻辑的一致性;但在决策环节,却坚持“谁对听谁的”,投资总监与普通研究员地位平等,甚至鼓励跨领域挑战。多资产团队的案例尤为典型,其负责人黄华不仅吸纳了来自险资、私募、券商等不同背景的人才,还特意借调核心IT人员嵌入团队,让投资想法与技术落地无缝衔接。当团队年轻人讨论策略时,他刻意保持“不打扰”,只为保留创新思考的空间。数智化工具成为工业化落地的核心支撑。中欧基金的MARS多资产体系,如同汽车工厂的智能产线,将基金“生产”拆解为设计、生产、组装、检测四大环节:设计端精准拆解客户绝对收益需求,生产端打磨多元策略,组装端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检测端则通过量化模型严控风险。以许文星团队为例,他们将价值、质量等投资因子转化为代码,用AI工具分析公司公告、企业家讲话中的“弦外之音”,甚至通过500个历史案例回测,精准识别价值陷阱。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既突破了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边界,又让投资业绩具备了可解释、可复制的特性。在行业普遍纠结于“主动与被动兼顾”时,中欧基金选择了“聚焦主动”的战略定力。窦玉明的判断清晰而务实:主动投资拼的是深度研究与人才壁垒,被动投资则需极致控制成本,二者在文化与资源投入上存在根本冲突,就像全球资管巨头中,贝莱德专注被动、资本集团深耕主动,鲜有企业能双线胜出。因此,即便在主动权益低迷期,中欧基金仍逆势将基金经理团队从41人扩充至63人,持续加码投研投入,如同汽车厂商为建设超级工厂提前储备技术与产能。这场工业化实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募行业从“依赖个体”到“依赖体系”的跨越。在中欧基金的蓝图中,工业化不是让岗位“可替代”,而是让每个角色都成为“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基金经理离开体系后,将失去团队资源与工具支撑,如同脱离产线的核心设备;而体系则能通过持续培养,让冯炉丹、邵洁等第三代基金经理逐步成长为核心力量,他们依托平台赋能,职业生涯更长久,业绩稳定性也远超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从特斯拉的汽车流水线到中欧基金的投研体系,工业化的本质从未改变:用标准化打破个体依赖,用协同效应提升效率,用技术创新突破边界。对于公募行业而言,中欧基金的探索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已证明,当金融遇上制造业思维,不仅能破解“明星经理依赖症”,更能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价值,这正是公募基金从“手工作坊”迈向“现代化工厂”的关键一步。